《浪淘沙》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7课课时安排:一课时适用年级:六年级上册教材解析:本册第17课隶属第六单元,单元主题为“保护环境”,《浪淘沙》一诗借诗句和插图,描绘黄河之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前两句吟咏黄河,起笔极具气魄,既写出黄河九曲的姿态,又写出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后两句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银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到自身经历,进而奔驰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学情分析:本班共31人,其中女生12人、男生19人,均为本地学生,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者有11人,因智力因素导致的学困生有2人。
学生课外阅读较为广泛,但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较差,答题习惯未养成,朗读的积极性不高,课堂练笔速度较慢。
经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高,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较严重,摸底考试成绩不够理想。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孩子们,第一单元我们学了三首古诗,大家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这三位同学背得真不错,既能做到流利正确,还能将诗人内心的话表达出来。
老师给你们一分作为奖励,希望以后你们也能像今天这样,将学过的知识牢牢记在心里。
那么,哪位同学能和老师讲一讲,你当初学古诗,都有什么方法呢?(教师板书整理:借助注释,结合生活经验,学习相同类型古诗……)谢谢这几位同学的分享,老师也给你们一分作为小礼物,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你们的思维还能这么敏捷、这么有条理。
今天呢,还有三位同学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古诗学习通关宝典,大家想不想要?(生预设:想)这份通关宝典人人有份,不过呢需要大家自己来整理,请大家翻开课本95页,一分钟时间,将《交流平台》中这三位同学的通关宝典默读一次,然后划出关键句、圈出关键词。
开始。
这节课,我们就用刚才整理出来的这些学习方法,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标题,手指书空)【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复习旧知、整理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古诗学习的方向和动力,有利于调动积极性。
】二、解读标题“浪淘沙”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标题“浪淘沙”呢?(生展示资料)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刘禹锡和白居易所创,形式为七言绝句,本来是民间在黄河边歌咏淘金人劳动情景的民歌,后来变成士大夫咏怀托志的心声,再后来成为词牌名。
三、配乐欣赏请同学们一边观赏插图,一边听这位老师吟咏古诗,让自己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教师播放音频)【设计意图:学生朗读、吟咏的兴趣不高,只有通过范读,借助多媒体手段中的音乐和朗诵,让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更真切的感染,进而才能“跟着老师的步子”,迈出第一步,慢慢的知晓怎么读、愿意读、享受读。
】四、学生练读,初学“平仄”。
孩子们,想象一下刚才那位老师读古诗时的味道,你也来读一读,借助工具书,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停顿,温馨提示,绝句一般的停顿为“前四后三”,你也可以仿照《七律长征》的“二二三”停顿法。
(一分钟后)接下来请两位同学进行朗读展示,要求:第一要读准、读通顺,第二要读好停顿。
(一位男生一位女生)师评价:看来大家对古诗的字音和停顿掌握得非常到位。
现在呢,我们要学习古诗中的“平仄”。
有没有哪位同学对“平仄”有了解?1、学习“平仄”“平”相当于我们现在汉语拼音中的第一声、第二声,“仄”相当于第三声、第四声。
古诗吟诵时,有一个原则是“平长仄短”。
2、标出平仄请你试试用“—”和“l”把这首诗里的平仄标出来,并试着读一读,记住,“平长仄短”。
3、孩子们,根据平仄读古诗,古诗就更有韵味了。
但是我们光会读古诗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得做到理解古诗,和古诗融为一体。
接下来,我们就凭借这几种方法,一起进入古诗、品读古诗。
【设计意图:学生在此之前,对“平仄”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班里只有两名学生听过“平仄”这种说法,设计这个环节,对学习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意义不大,并且会花费五到十分钟的时间,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浪费时间”。
补起学生传统文化的空白,永远都不晚。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孩子们,刚才我们整理出的古诗学习第一种方法是什么?(预设:借助注释理解),请大家读一读,注释告诉我们什么内容?(生预设:字词的意思,相关的知识)2、借助注释,我们就能初步了解古诗。
但这里的注释太少了,理解诗意还有很多问题没法解决,怎么办?(教师指着副板书,第二种方法——通过想象来体会)六、想象画面,“诗中有画”1、古人云:“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想象一下,如果《浪淘沙》是一幅画,这幅画中有哪些景物?生1:弯弯曲曲的黄河,也就是诗中所说的“九曲黄河”。
生2: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九”为虚指,概指,可理解为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都是这种写法。
生3:黄河带着泥沙滚滚而来,向东流去。
也就是诗中所说“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生4:浪淘,波浪淘洗,就像妈妈做饭之前你要“淘米”,小米粒在水中上下翻腾。
生5:簸,颠簸,掀翻。
我们去年学过《天火之迷》,文中说“风筝像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在这首诗里,淘金者坐着一艘小船,小船颠簸着、摇晃着,马上就要被大风掀翻了,非常危险。
生6:一条银河高悬天际。
师补充: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大诗人李白曾写下《将进酒》,开篇赞颂黄河“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也正好呼应了我们这首诗的前两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2、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这幅画的特点,你会选用哪个词语?(生:九曲黄河,奔流,黄河上九天,壮哉,气势磅礴……)3、那你能用一段话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生:万里黄河,弯弯曲曲,裹挟着滚滚泥沙,波翻浪涌,从天边奔腾而来。
抬眼望去,这汹涌的黄河,好像已经奔涌到九霄天外,一直带我去了牛郎织女那远在银河的家。
)4、听你这么一说,我们就感受到了黄河是如此的雄浑壮丽,那你能通过朗读,把黄河汹涌的气势读出来吗?(提示:注意停顿,前两句要读出黄河的气势)【设计意图:以诗中景物的特点为珠子,将这首诗的意思联系起来,学生学习中循序渐进,易于接受和理解。
在理解的的基础上,想象画面,激发情感,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七、引申拓展,读“诗中故事”。
1、古诗中不仅蕴含着精美的画面,还有很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有的是传奇故事,有的是悠久的历史事件,有的是名人名言名句。
孩子们,诗人刘禹锡在这首诗里,提到了哪个民间故事?(生:牛郎织女的故事)【设计意图:学习文中典故,因《牛郎织女》故事耳熟能详,则不再安排学生了解、讲解。
】2、想象一下牛郎织女家,你认为会有什么样的画面?(生:男耕女织,互敬互爱,儿女绕膝,田园生活)3、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还有一个历史故事深深地藏在这首诗里。
古书《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汉武帝曾派张骞(qiān)出使大夏国,张骞沿着黄河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在张骞回家的时候,织女还送给他一块支撑织布机的石头。
4、读了这个小故事,你对“同到牵牛织女家”有没有什么新的感受?(激发读者的想象,既让读者体会到黄河与天相接,突出了黄河的壮丽;又让古诗有了神秘感和传奇色彩,使古诗更有情趣,增添了古诗的浪漫主义情怀)【设计意图:学习诗中的神话故事和所引用的野史,既让课堂更活跃。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多读书、多读史。
】八、诗中有作者每一首古诗中,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在里面,那这首《浪淘沙》中,诗中有谁?在干什么?1、诗人模仿淘金者的口吻,将自己当成了黄河上的淘金者,他们和牛郎织女一样住在河边,牛郎织女每天男耕女织、恬静美好,而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艰难讨生活。
哪句诗写出了淘金者生活不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在刘禹锡的其他《浪淘沙》里,还有这样一句,“卷起沙堆似雪堆”。
正因为每天生活充满危险,借此表达他们对淘金生活的厌恶,对牛郎织女那样幸福、美好、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充满了憧憬。
2、诗人写淘金者生活不易、追求美好生活,最终还是要写到作者自己身上来。
刘禹锡为什么要为淘金者写一首诗呢?我们来研究一下刘禹锡。
哪位同学能进行一下诗人资料的介绍?生出示资料: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
曾任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最高检察院检察员,工作权限很广,朝廷的官吏都受他们的监察,颇受百官忌惮)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官。
师补充:十年之后,朝廷有人想到了他和与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于是他奉诏还京,从朗州回到长安,写了一首《游玄都观》,“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意思是说“京城的大马路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扑了我一脸,互相问了问,大家都说自己是刚从玄都观赏桃花回来。
玄都观里的桃花有上千株,全都是我被贬离开京城之后栽下的。
”这最后两句特别有意思,读书人骂人很含蓄,“新栽的桃花”就是在指这十年以来在刘禹锡被排挤出京城之后新提拔起来的官员,这批官员擅长投机取巧,越来越得意、越来越受人追捧;那些赏花的人呢,就代表了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人。
这诗一经流传开,得罪的人更多了,于是,他和他的战友又遭受了新一轮的打击报复,又被贬了。
又过了十四年,朝廷又把他叫回来,再次回到长安,你猜他还会不会写诗?(生:不写了)如果不写,那就不是他刘禹锡的风格了。
他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何归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意思是说,百亩庭院中大半都是青苔,桃花开完之后菜花接着又开;当年种桃树的道士在哪儿呢,曾经在这儿赏花、写诗、被贬官的刘郎又回来了。
桃花没了,游人没了,种桃道士没了,当时掌权的宰相也死了,树倒猢狲散,可是我刘禹锡回来了。
满满的是胜利的喜悦,是不屈不挠的乐观。
生2补充资料:《浪淘沙》一共有九首,第一首也就是我们书上这一首。
师补充:作者当初朝中高处任职,现在被贬,但他造福苍生的理想没有改变,仍然渴望回到当初的职位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天上高高在上的“牛郎星”“织女星”正象征着那高高在上、距离自己很遥远的朝中之位。
纵然前方崎岖坎坷、浪淘风簸,他也没有沉沦、自甘堕落,而是以奋发有为的精神、豪迈浪漫的气魄矢志不渝的追求理想。
这大概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师:读到这里,大家想一下,“如今直上银河去”,这里的“银河”仅仅是指天上那条王母娘娘划出来的河吗?(生:“银河”象征着高高在上的官位。
)那这里的“上”能不能换成“到”“去”?(生:不能,只有“上”能表现出诗人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师:现在,我们将自己当成刚被贬官的刘禹锡,面前就是裹挟着泥沙滚滚而来的黄河,读出你心中的理想抱负吧!【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是读懂作品的关键。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更要带领孩子们“阅读作者”、“阅读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