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①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a)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图示( c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它位于金星和火星轨道之间。

读图要求:识别地球在八大绕日行星中的位置、运动方向、相邻行星的名称。

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b)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

原因:(1)地球处于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2)距日远近适宜,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3)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适中的大气层,有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4)地球内部水汽的生成及外逸凝结导致了液态水的存在。

3、太阳辐射与地球①太阳辐射的含义及能量分配(a)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

太阳辐射约50%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b)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

4、太阳活动与地球①太阳活动的类型(a)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耀斑、日冕、太阳风。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和日冕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b)影响气候:一般来说,太阳活动极大年,地球上反常气候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大;太阳活动极小年,地球上气候相对比较平稳。

如黑子数目变化的周期为11年,黑子数目多少与地球气候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影响短波通讯:耀斑导致地球大气中电离层受破坏从而造成短波通讯受干扰甚至中断。

影响地球磁场:当太阳活动强烈时,太阳大气向外抛射大量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产生“磁暴”现象。

极光现象:太阳风导致地球高纬地区大气出现电离,产生极光。

5、地球自转②昼夜更替现象(b)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任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样就形成了昼夜现象。

向着太阳的半球叫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地球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拓展提示]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平分赤道,自东向西运动。

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太阳高度。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0。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18时。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a)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相关时间计算(c)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地方时是东边地点时刻比西边地点时刻要早,表现为时间值要大。

经度相差150,时间相差1小时。

国际上规定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0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区时,又叫标准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差一个小时。

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计算;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时区)求东(时区)用加,知东(时区)求西(时区)用减。

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小时,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⑤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b)向东(一般指从东十二时区到西十二时区)经过日界线减去一天,向西(一般指从西十二时区到东十二时区)经过日界线加一天,时刻保持不变。

1800经线与日界线不完全重合。

6.地球公转:①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a)方向:自西向东周期:1年(恒星年—约365日6时9分;太阳年(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速度: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

读图要求:(1)了解地球公转轨道的特点;(2)识记近日点、远日点位置,并注意与冬至日、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差异;(3)把握公转方向;(4)正确理解公转速度变化的规律。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c)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其中一个焦点上。

)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约为23.50,地轴垂直于赤道面,所以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50。

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即地球总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

读图要求:(1)地轴的空间位置不变,一端始终指向北极星;(2)找出黄道面与赤道面;(3)识记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大小。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地方时为12点时,太阳光线相对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④昼夜长短的变化(c)[拓展提示]光照图的判断方法:(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的依据为: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分、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50;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50。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

依据每隔150,时间相差1小时,每隔10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所求地=900-(所求地纬度和直射点纬度之差)。

先求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和,再用900减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⑤四季变化规律和五带的分布特征(b)四季的更替: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夏季为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四季更替的原因是:地球公转,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黄赤交角的存在是产生四季的根本原因。

五带的划分: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到的地方);南北温带(回归线至极圈之间,无极昼极夜无直射)、南北寒带(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8.地球的内部圈层①岩石圈的范围(a)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7.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a)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地壳的物质组成①地壳的物质组成(a)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b)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矿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b)岩石可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形成。

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是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受到风化、沉积和固结作用而形成的;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存在化石两大特征。

主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存在条件产生变化导致其结构、矿物成分随之变化而形成的;主要有片麻岩、石英岩、板岩、大理岩等。

2、地壳的物质循环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b)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岩石的转化过程表明,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c)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就是地壳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

推动这种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所释放的热量。

“三类岩石转化示意”读图要求:1、找到岩浆岩(分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在图示转化中的所处位置。

2、关注岩石转化中能量的来源:地球内部的放射热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3、注意各类岩石之间的内外力作用。

3、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a)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造成地表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地球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某一时期以某种力为主,如目前珠峰升高以内力作用为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外力流水侵蚀造成的。

4、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板块之间呈现两种基本关系:互相挤压碰撞(消亡边界)或彼此分离(生长边界)。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c)在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山脉和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南美洲安第斯山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造成的,阿尔卑斯山是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

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海沟、山脉和岛弧(太平洋中的深海沟、美洲西岸的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

(注:落基山脉是由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所形成。

)在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a)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主要类型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由强烈的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而形成;褶皱可分为背斜和向斜这两种形态。

断层是岩层受力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位移而形成的。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背斜、向斜与断层图。

读图要求:2、理解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原因。

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内力)作用,常常发生断裂,易被外力侵蚀破坏,而形成山谷。

向斜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岩石受挤压,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