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PPT课件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一、疆域、) 没有完全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但可以肯定它已 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
中国古代夏朝地图
商朝形势图
战国时代形势图
▪ ②秦朝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 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 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 原,东至于海。
▪ 人口分布很不均衡:南密北疏(北密南疏),东 密西疏
三、地形、地貌
▪ 1、多山。 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 海拔500米以下的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5.2%, 而3000米以上的却占25.9%。全球超过8000 米的12座山峰,我国即有7座。
▪ 2、西高东低,高差悬殊。 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 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宽阔缓 斜的大陆架则在我国大陆东南侧延伸于海下。地 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 习惯上称为“三大阶梯”。
▪ 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中书省,在进入中原的初期 将它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进驻各地,统管军 民事务,以后成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
▪ ⑦明、清:省、道(府、州)、县制
▪ 明初废除行省制,省改称布政使司,由三位官员 负责民政、司法监察和军务。1427年后,全国划 分为两京(南、北直隶)和十三布政使司,俗称两 京十三省或十五省。省以下废除了路,但设有若 干分守道、分巡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总督或巡 抚成为最高的地方行政官。
▪ ①商、周:分封制 ▪ 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不需要什
么分级管理。
▪ ②春秋战国时代:郡县制 ▪ 一开始,县与郡并没有上下之分,也没有主从关
系。但发展到战国后期,随着县的普遍设置,郡 成了县的上一级政区。
▪ ③秦、汉:郡县制、州郡县制
▪ 东汉末期,州成为最高一级政区,形成州-郡- 县三级制。全国设十几个州。
西汉中国版图
唐朝中国疆域
宋朝中国疆域
▪ ④清
▪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 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 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 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 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2、政区
▪ 政区(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 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
2、人口
▪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在汉朝设置政 区的范围内有近6000万人口,超过当时世界人口 约1.7亿的三分之一。
▪ 12世纪初的北宋末年,其境内的人口已经超过1 亿,加上辽、西夏境内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就更 多,而当时世界人口约有3.2亿,也占三分之一 以上。1850年,世界人口达到约12亿,而中国 人口已突破4.3亿,所占比例也没有减少。
二、民族、人口
▪ 1、民族 ▪ 在今天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朝鲜族、俄罗斯族、
塔塔尔族等几个是在以往一二个世纪中从境外迁 入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或者已 在中国生活了很长的时间。除汉族以外,匈奴、 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 曾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和满族 还统治过整个中国。但无论是汉族还是非汉族建 立的政权,都包容其他民族,都是多民族的国家。
▪ 明朝后期,全国有总督、巡抚辖区约三十个。清 初设十八省,以总督或巡抚为长官,以下只有府 (或直隶州、直录所)、县(散州、散所)二级。每省 还分为若干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 ⑧民国:省、道、县三级制;省、县二级制、省、 专区、县三级制
▪ 辛亥革命前后废除了府一级,州、所都改为县,又重划了 道区,所以成了省、道、县三级制。国民党政府废除了道, 企图实行省、县二级制,但到30年代“剿共”时又在江西 首先分区设行政督察专员,不久推行到全国。
▪ 方镇(道)成了州以上的一级政区,形成方镇(道)- 州-县三级制。
▪ ⑤宋代: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 977年,宋太宗废止了方镇辖州的制度,由原来 专管督征运送财赋的各路转运使兼管军民事务, 形成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 ⑥元朝:省、路(府)、州(县)二级,少数也有路、 府、州、县四级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 地理生态环境:
▪ 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 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
▪ 地理环境的两个主要方面:
▪ 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 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 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
▪ 人文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 牧业等。 发展变化的速度较快。
▪ 汉以后州的数量不断增加,到南北朝后期已达到 数百个,州所管的郡县越来越少,三级制已失去 意义。
▪ ④隋、唐:郡县制为主,道、方镇为辅
▪ 隋大业三年(607年)合并、撤销了一些州县,又将 州改为郡,重新实行郡、县二级制。尽管唐朝将 郡改称州,并有16年时间又改州为郡,但基本上 都是二级制。
▪ 开元年间(713—741年)在全国设置了十五个道。 安史之乱后,设置方镇,以节度使掌握方镇的军 政大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了这一制度,称为专区,以后 改称地区,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 在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历代还设置过各种特殊的政区 或机构,如汉、唐的都护府,元朝的宣政院辖地,清朝的 将军、大臣辖区等。少数民族政权或边疆政权,或者模仿 中原王朝的政区制度,或建立了自己的行政区划,但游牧 民族的政权一般仅以部族、军事编制或游牧区作为划分的 单位。
秦朝版图
③汉、晋、唐、宋、元、明
▪ 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 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都拥有过今 天中国领土以外的疆域。
▪ 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 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 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 的北界都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 中亚的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