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学目标1.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2.了解“然”“乎”等文言虚词的一些用法;3.领会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教学重点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教学难点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世称“老庄”。
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 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
庄子的思想是没落贵族阶级意识的反映,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常对黑暗现实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现存33篇: 《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关于课文出处: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
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
养生主: 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今天我们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得到一种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 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
二、学生参照书下注解,标出生字词的读音,自由朗读课文三、教师领读四、课文讲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①。
手之所触②,肩之所倚,足之所履③,膝之所踦④,砉然向然⑤,奏刀-然⑥,莫不中音⑦: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⑧。
【注解】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给梁惠王宰牛。
庖,厨师。
丁是厨师的名。
解,剖开,分割。
②所触:所接触的地方。
③履:踩。
④踦:通“倚”,抵住。
这里的意思是宰牛时抬起一条腿,用膝盖抵住牛。
⑦莫不中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⑧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
乃,又。
会,指节奏。
【译文】厨师丁给文惠君宰杀牛性,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窘窘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第一部分(1自然段): 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第一句总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简要交代人物事件。
动作触(手按)、倚(肩靠)、履(足踩)、(膝抵)有条不紊,配合协调声音砉然、向然合乎音律比喻“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由声音富有舞蹈节奏,想象动作之优美和谐。
在这里作者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写得简直如入化境,就十分自然地导入下面一段对话。
五、小结六、作业课后熟读课文,翻译下面两段。
第二课时一、课文讲解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①?”【注解】①技盖至此乎: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盖,通“盍”,何。
【译文】文惠君说:“嘻,妙呀!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庖丁释刀①对曰:“臣之所好者,道②也;进乎技矣③。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④;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⑤。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⑥。
依乎天理⑦,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⑧,技经肯綮之未尝⑨,而况大軱乎⑩!【注解】①释刀:放下刀。
释,放下。
②道:道理,规律。
③进乎技矣:超过技术了。
进,过。
④无非牛者:没有不是全牛的。
⑤未尝见全牛也:未曾看到整头牛了。
这是说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⑥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有眼睛去看了,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遇,会合,接触。
官知,耳、眼等器官的感觉,这里指视觉。
神欲,精神活动。
意思是解牛时可以不用感觉器官,而只靠精神活动来行事。
⑦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的天然结构。
⑧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的空处进刀,依照牛的本来的结构。
批,击。
郤,空隙。
导,顺着、循着,这里有导入的意思。
窾,空。
因,依照。
固然,本来的结构。
⑧技经肯綮之未尝: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没有拿刀去尝试(指没有碰着刀)。
意思是,用刀的技术高明,从不经过使刀口钝折的地方。
技,通“枝”,指枝脉。
经,指经脉。
技经,脉络相连的地方。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肯,骨间的肉。
綮,结合处。
⑩軱:大骨。
【译文】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
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
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
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
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良庖岁更刀,割也①;族庖月更刀,折也②。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干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③。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④;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⑤!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⑥,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⑦。
动刀甚微⑧,謋然已解,如土委地⑨。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⑩。
”【注解】①割:割肉。
②族庖月更刀,折也:族庖,一般厨师。
族,众。
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
③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发,出。
硎,磨刀石。
④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没有厚度。
无厚,形容刀口薄而锋利。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
恢恢,很宽绰的样子。
游刃,动刀。
游,运转、活动。
于,对于。
⑥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⑦视为止,行为迟:目光注视于一处,动作缓慢下来。
⑧动刀甚微:用刀很轻。
⑨委:散落。
⑩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悠然自得,心满意足,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
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译文】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
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
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
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
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①。
”【注解】①养生:指养生之道。
【译文】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香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二、本部分讲析第二部分(2—4自然段): 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点出寓意。
2自然段,借文惠君的赞叹和提问,过渡下文。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总结下文)庖丁的观点。
他好的是“道”是指解牛规律,运用前后对照的方法,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掌握解牛之“道”的过程。
2.解牛的三个阶段勤学苦练的过程。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
3.良庖、族庖、自己的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
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
都是先果后因4.“视为止,行为迟”“怵然为戒”善于总结经验,发现规律。
这一段描写,可以说是对前面说理部分的一种补充。
正因为庖丁爱好的是研究解牛的规律,而实际上已掌握了这一规律,所以解牛成功之后,既轻快,又自豪:“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这里十分传神的神态描写,也正好与“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遥相呼应。
最后,文章以文惠君赞叹作结,既肯定庖丁言论的正确,又画龙点睛,点出文章主旨。
三、写作特点:用细致生动地记叙和描写来阐明抽象的道理:如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感,可见,可闻。
庖丁论“道”,两次对比,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对比,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四、总结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抓住客观事物的规律五、作业书后练习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