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 课件
1854年《日美亲善条约》
《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由于在亲善条约中 出现了纰漏 条约中第11条日文和英文的相差意思太大 日文:两国政府间如遇难以解决之问题,可以酌
情有美国派遣官驻留下田港以便商议。但是在 条约签订后未满18个月,对于派遣官不与讨论 英文:如签约的任何一方政府认为必要,则18个 月后,由美方派遣官员驻留下田港
锁国政策
贸易方面:必须要强调的是 推行 锁国政 策的目的不是为了讲日本完全隔离世 界因为当时幕府特意建造了一个同海 外接触的窗口-长崎南部的人工岛“出 岛” 其目的是为了控制贸易
禁教方面:德川政权采取了极其严厉的 手段元和八年(1622)"元和大殉教" 宽永14年(1637)基督教在九州爆发 了 “天草,岛原之乱” (之后仍有人 以观音为圣母玛利亚)
将军把领地分封给藩主(即大名),
藩主效忠将军,二者形成主仆关系。
此即“幕藩体制”。天皇成为将军控 德川幕府的建立者
制的傀儡。
德川家康
1603年初,德川家康打 败竞争对手,取得“征夷大 将军”的称号,在江户设立 幕府,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 的幕府统治,史称德川幕府 或江户幕府,开始了二百六 十多年的统治。
将军为了从思想意识上培养武 士这个支柱,大力宣扬武士应具有 忠、义、勇的精神,使武士为其效 力和卖命,这就是“武士道精神”
欧洲骑士
日本武士
都是极端崇尚武力的阶层 都有一定社会地位 都为封建统治服务
贱民
京都(今) 名义首脑、无实权 江户(今东京) 掌握实权 藩主 全国各地200多 将军、大名的家兵 幕府的统治基础
德川幕府的 统治
将军掌握实权,幕府 设在江户(东京)
将军: 政治上掌握实权, 经济上是最大的封建主
天皇为名义上国家 元首,朝廷设京都
京都(今) 名义首脑、无实权
江户(今东京) 掌握实权 藩主 (有世袭统治权, 但听命于将军) 全国各地200多 将军、大名的家兵 幕府的统治基础
日本武士
将军与大名的家臣。武士从 将军或大名得到封地和禄米, 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属于 职业军人,有佩刀特权,他们 构成了幕府统治基础。
农民起义 工商业者不满 一些中下级武士反抗 (1837 大盐平八郎起义——动摇封建社会统治根基)
二、黑船事件(黑船来航):
黑船事件
三项要求: 1.友好通商 2.美国捕鲸船和其他遇难船只提供保护 3.给美国船只提供燃料和淡水食物,在日本南部
开放一个港口。
民族危机
美国东印度舰队 司令佩里
浦贺港
1853年
尊王攘夷源于中国 公元前6世纪 齐国宰相管仲 的尊王攘夷政策
派领事
尊王倒幕
1853年 佩里叩关提交国书 同年6月12代将军 德川家庆去世 后院起火 "南纪派"的家福 和“一桥派”的庆喜 保守与改
革两派的缩影 1854年日本朝廷宣布改元嘉用为"安政" 1857年12月 幕府大学头林炜和津田半三郎 奏请
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制
天皇(傀儡)
将军
士
大名
武士
农工商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政治统治: 性质: 封建军事性 特点: 双重政府、封建等级 基础: 武士阶层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政治统治
对外政策:锁国政策标志:以第3代将军
德川家光的宽永年代(17世纪30年代)的5个锁国 令
1.禁止日本船出海贸 易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政治统治 锁国为了让德川幕府避免其政权受到外来势力 的颠覆,尤其是为了避免大名得以自由海外交 通,或有假外心以呈野心者(在第11代将军德 川家齐的天保时代) 关键事件 颁布和撤销"异船驱逐令"
日 本 纺 织 工 场 图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3、社会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社会矛盾尖锐,冲四年 5.27 签订第二个条约 《日美条约》 12.11《日美友好条约》和《贸易章程》 荷兰 俄国 英国 法国 五国条约
惊
几
破
只
太
蒸
平
汽
梦
船
佩里登陆图(1853年)
尊王攘夷
日本早期的民族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海防论, 国富兵强论,尊王攘夷论
尊王攘夷论代表人物 吉田松阴要攘夷自强, 必须先破除现有的社会结构,树立“一君万民” 的国体
日本历史 课件
幕府政治与幕藩体制
1192—1867年,在日本历史上
是实行军事封建统治的“幕府政治”
时期,经历过镰仓幕府、室町幕府、
德川幕府三大幕府的统治。
在日本历史上,17—19世纪中
期称为江户时代,因最高统治者德川
将军的统治机构幕府设置在江户(今
东京)而得名。江户时代的统治机构
有两级——幕府(掌管国政)和藩国。
天皇签署《日美通商条约》无功而返 1858年6月 井伊直弼擅自签署《日美通商条约》 1860年3月18日樱田门之变
公武合体-大政奉还
这些公武合体运动针锋相对的是尊王攘夷。文久3年8月18日政变,公 武合体派驱逐京都的尊攘派势力,掌握了政局的主导权。同年年底到翌 年1864年(元治元年)初,德川庆喜、松平容保、松平庆永、山内丰信 、伊达宗城、岛津久光等公武合体派强藩大名组成参领会议,但不久分 裂解体。这一方面是由于讨幕派掌握主导权的长州藩和萨摩藩实行合作 (萨长同盟),因而庆应年间(1865-1867年)政治形势为之一变,以 这两藩为中心的倒幕运动从此开始控制政局。后来虽然有人提出“公议 政体论”,企图在原来的“公武合体论”的基础上实行强藩联合,保存 以幕府为中心的势力,但经过戊辰战争,终于建立了以讨幕派为中心的 维新政权。 幕府这一招实际上是想借天皇证明自身政权的合法性,使维 新派没有攻击的口实。这场运动的推动者是一些地方的强藩(强势诸侯 )。幕府需要借此巩固政权,而强藩则企图借此入主国政,但最终结果 是幕府压倒强藩,运动破产。
2.禁止基督教在日本传教
3.对抵达日本船只进行严密监视
ps.丰成秀吉在1587年和1592年分别颁布了驱逐传教士令和 朱印状 由于商教一致的“连体儿”因此为能完成
❖闭关锁国政策
❖目的
❖巩固统治,防止外部势力对日本的侵入。
❖内容
❖严禁日本人与外国贸易,禁止日本与海外交往,把外国商人 和传教士驱逐出境,
❖只许同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 行,对外商业活动受到严格控制,
❖日本人不得出国,也不许在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 造适于远洋的船只。
❖评价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维护日 本的独立。
❖消极:阻碍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 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