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唐向红(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日本是我们的邻国,中日两国有悠久的交往历史。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
在交往过程中,人们迫切希望正确及时地认识和了解对方。
尽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有自己的根。
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国的风土上。
若究其缘起,则可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绳纹时代。
1日本原初文化的三个时期绳纹文化与后来的弥生文化、古坟文化,是日本原初文化的三个时期。
日本历史始于石器的出现,绳纹时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时代。
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陶器表面带有丰富多彩的草绳模样,史称绳纹陶器。
绳纹陶器历史久远,外观渐趋复杂,花纹日益丰富多彩,说明其时陶器工艺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发达。
尽管当时日本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因岛国的地理位置,致使当时欧亚大陆的先进文化未能进入日本。
绳纹人群居洞穴,仍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不知农耕。
生产力的滞后,亦使其当时社会滞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日本历史进入弥生时代。
考古学家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掘出不同绳纹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称弥生陶器。
弥生陶器器形简单,花纹也不繁杂,与绳纹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种新的审美情趣。
一般认为,弥生陶器是从海外输入的,即可能是从大陆迁入的民族带去了新的弥生文化。
新的文化虽然战胜原有的绳纹文化而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来人终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并未因之而断续。
弥生时代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先进的大陆文明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促使日本很快进入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
弥生人从事农耕,种植粮食,共同劳动逐渐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阶级差别、政治支配关系也逐渐形成。
当时,自然崇拜和巫术迷信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农耕祭祀活动盛行,成为弥生文化的一大特征。
从公元三四世纪到六七世纪,以畿内为中心,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高冢古坟,标志着日本由弥生文化进入古坟文化的时代。
古坟的建筑需要征集大批劳动力,坟内陪葬有镜、剑、勾玉等精致工艺品,象征着死者生前拥有强大权力。
这与一般民众死后的简易安葬形成鲜明对照,说明强大的专制集权已经形成,即以畿内为中心的大和国终于在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
这个时期,日本从大陆不仅源源不断地输入物质文明,而且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
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汉人和朝鲜人即所谓“归化人”开始使用汉字记事,一方面,中国的阴阳、天文等知识传入日本。
到6世纪,儒家经典、佛教等亦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揭开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章。
由上述可知,日本原初文化的萌发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从迄今关于绳纹、弥生和古坟文化的研究来看,日本原初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日本人在与外部自然的斗争中、在寻求和丰富自身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一旦岛国日本与外界取得联系,外来先进文化便立即被导入,成为日本文化的生长激素。
其次,在精神文化上,巫术和祭祀支配着原始社会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这种原始信仰为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第三,日本原初文化的形成与日本民族、国家的形成几乎同步,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离。
即以大和地区为中心,融合诸民族而形成为“大和民族”;“大和国”也终于统一了“百余国”,建立起天皇制国家。
2日本封建文化的三个时期大和国统一日本后,不仅吸取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开始吸取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是以圣德太子(574-662)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国经典,博采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更是兼取中国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结合日本具体情况制定的。
在大化革新中(646),孝德天皇(587-654)则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把日本社会推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从7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日本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历经飞鸟(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镰仓(1192-1333)、室町(1333-1573,含南北朝、战国)、安室桃山(1573-1603)、江户(1603-1868)等时代。
2.1早期的白凤、天平、平安文化早期的封建社会(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文化,集中体现为白凤、天平文化和平安文化。
所谓白凤文化是指大化革新至奈良时期的文化,天平文化泛指整个奈良时期的文化。
此间,日本主动与隋唐建立密切关系,积极摄取隋唐、特别是唐代文化,有力地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佛教传来后便为朝廷所利用,受到朝廷保护以至成为国教。
以奈良药师寺为代表的佛教艺术,成为当时日本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观。
另外,在使用汉字记事的基础上,日本借用汉字的音和义标记日语的音和声,创造了“万叶假名”,并用之创造了和歌集《万叶集》。
至此,日本结束了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历史,这是日本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随着假名的出现,日本文学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建筑与雕刻、绘画与音乐、书道与茶道等,也都各展“和风”,显示日本文化的独自特色。
2.2中期的镰仓、室町文化中期封建社会(镰仓、室町时代)的日本文化,以武士文化为特色。
武士,本意为学习武艺,执掌军权者。
它在日本作为新兴阶层出现是9世纪中期以后的事。
那时,随着庄园实力的强大,为镇压农民,保卫庄园利益便组建私人武装力量,谓之武士团。
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以武士为统治阶级的武家政权已经成为支配日本的实际力量。
镰仓幕府衰败时朝廷试图夺回政权未果,室町幕府执政。
与以朝廷为中心的贵族文化比较,武士文化则倾向于大众,包含许多新的大众文化因素。
就武士阶层自身而言,在以主仆契约为人际关系原则中形成的人伦道德,既有践踏生灵的非人性的一面,又有忠诚于主人的新的道义活力的一面;武士的道德也因时代而异,必须对之加以具体分析。
以武士的军旅生活为题材的武士文学,与武士心境相吻合的禅宗的流行,以及各类理论著作的出现,都是这一时期日本文化史上的新特点。
2.3后期的安室桃山、江户时代的日本文化后期封建社会(安室桃山、江户时代)的日本文化,亦即江户时代(又称德川时代)的文化。
江户时代历时260余年,时日本封建社会成熟期也是崩溃期。
由于长期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加之一度锁国,致使前近代的日本文化异常繁荣,臻于成熟。
概言之,江户文化的主潮流不外是:其一,中国的儒学、特别是朱子学取得独尊的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推动日本精神文化的发展。
其二,具有日本独特的思想文化的创出与繁盛。
其三,西方文化的受容与研究。
3开国与明治文化1868年明治维新,结束了200余年的锁国政治,从此,日本揭开了近代史的新篇章。
明治时代(1868-1912)是日本资本主义形成、发展并走向帝国主义的时代,也是日本从19世纪迈入20世纪的世纪之交的时代。
从文化史上看,明治文化一方面要为明治初期新政府建立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体制提供依据,又要为其后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日本文化还要完成自身的转型,展开文化本身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明治文化大体经历了启蒙与西化、批评与反思、折衷与创造这样三个阶段。
明治初期,刚刚从封建体制中脱胎出来的新政府,为实现向资本主义的彻底转变,提出文明开化、置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政策。
文明开化意味着从前近代社会的解放、意味着资本主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
有人认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可在交往过程中仍免不了碰撞。
介绍了日本文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以期读者对日本文化有所认识,减少文化交流中的一些碰撞。
关键词:日本文化;日本民族;吸纳;发展文化教育洗方便等,但它在存在着不少的弱点,如:过于光滑极易跌倒伤人、过于豪华有失居住气氛、对中老年人或某些病人来说会有阴冷的感觉等。
而地面铺设地毯,优点是松软隔音、舒适大方、整体性强等,但它不易清洗、藏虫纳垢,应是它突出的弱点。
使用者应权衡利弊,加以选择。
装修材料、家装设备、卫生器具、装潢饰物、家具花色和电器灯具等的选择,皆存在着色泽、质感、机理与造型的问题。
设计若选择不当,或者说未能与创作意图挂腻。
机理过密则繁;过疏则简。
因此,“实”的取舍,应服从于“虚”的要求,方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在家庭装修中还应重视“绿色设计”的问题。
如:阳光的充分利用,除有利于创造明窗净几的气氛之外,还可以有利于紫外线消毒杀菌。
保证通风的畅通,除可摄取新鲜空气外,还可有机的借进室外景观。
有的居民在家装时,忽略了通风采光的问题,把窗帘设置的比较封闭,致使室内幽暗气闷,令人感到十分压抑,而且还有碍人们的健康。
还有的把暖气罩设计的不够通透,造成气流受阻,既影响了取暖效果,还损失了能源。
也有的家庭装修在顶部灯具的选择上,常将注意力单纯地集中在美观上,忽略了照明的光效,极易造成电能的浪费。
纵上所述,可以看出家庭装修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较为复杂的。
为此切不可轻率从事,应从实际出发,加强分析,借鉴经验,虚实结合,或许能够创造出家庭装修的优秀作品来。
义近代化。
当时日本已经认识到既要汲取西方的物质文明,更要汲取其精神文明。
被誉为国名教师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文明有两个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内在的精神”,文明外形易取,而文明精神难求。
因此,他提出一个“首先改革人心,然后改革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物质”,在日本实现现代文明的模式。
于是,以“明六社”为中心,一批有为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思想启蒙运动,西化大潮冲击着日本列岛,荡漾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震撼着日本人的心。
但是,潮水有涨必有落。
在西化热潮稍事冷却后,国粹主义者复出,试图否定启蒙成果,复活传统。
在批评复古逆流肯定文明开化大方向的同时,有识者也对前期思想文化界的混乱进行反思,根据日本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以导入的西方文化为媒介,创造日本现代文化的道路。
可以说,明治后期文化已经完成了现代转型,并且在与西方文化共流、撞击与相融中,探索出现代日本文化发展的独自道路。
4短命的大正文化大正时代(1912-1926)是短暂而相对稳定的时期。
该时代的根本特征,是大正民主主义风潮席卷文化的各个领域。
自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垄断资本迅速发展过程中,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中间阶层及中产阶级。
这一阶层在政治上反对当时的军阀官僚专制,要求实现政党政治,实施普选,从而形成大正民主主义运动。
在此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大正文化带有鲜明的现代性,主张确立近代自我,宣扬个人主义、理性主义,成为大正文化的基调。
大正民主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民主主义,倡导民主主义的理论代表吉野作造认为,政权运作的终极基础在于民众,起最终决策也应符合民众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