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题目

文学理论题目

第一章1.如何定义文学?它有哪些特征?答: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变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

艾布拉姆斯指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设计四个要素,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大题上对四个要素加以区别”。

世界~作品~作家~读者。

他还认为有四类文学观念:“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代表人:亚里士多德《诗学》“实用说”:是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的,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放在首位。

代表人:孔子“诗可以兴、观、群、怨”、《毛诗序》、(古罗马)贺拉斯“寓教于乐”。

“表现说”: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世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代表:白居易、李贽“诗言志、诗缘情”,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客观说”:尤为重视形式、技巧、寓言和结构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代表:兰塞姆《英美新批评》。

(1)文学具有审美性:所谓的“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肯定文学具有审美属性,并是不说过只能表现美的对象,不能写丑的东西;而是说文学是从审美关系上审视人生、把握生活的。

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在矛盾与斗争中才能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显现,因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往往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丑的东西能够成为文学的形象。

丑本身不可能成为美,然而美与丑的斗争,却能够使没成为审美对象;充分显示了丑的本质,对丑的揭示达到了神似境界的艺术形象,也因此有可能获得极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

(2)虚构性: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属性。

文学所以要超越和表现理想,从根本上说,源于文学的审美性。

文学的虚构性和文学的审美性具有内在的联系: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而审美关系又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因为只有在审美的语境中,虚构和想象才能成为理想的表现,才不会溺于个人欲望的幻想。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应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以形写神”(3)形象性。

2.文学形象的含义是什么?文学形象有哪些类型?答:文学形象:反思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而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三种类型:(1)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

(2)描摹性的形象,特点是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象。

描摹型具有接近生活形象的特点,也是叙事文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象类型。

从形象创造的意义上说过,描摹型形象目的在于通过摹写来引发视觉、嗅觉、听觉或触觉想象,给读者如闻其人,如见其人的感受。

(3)意象: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意象的特点在于化虚为实,化实为虚。

意象是意境的一个要素,意境又称为境界,或简称“境”。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景中藏情、景情并茂。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

3.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有何变化?言意矛盾是指什么?首先认为:“工具”是语言的基本属性,语言对文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传达作用上,语言是文学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意识所使用的媒介或材料。

后来的作用在于:语言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也是一个学习一种文化并受其同化的过程。

语言成为了人与世界发生关系的一种中介。

传统文学理论基本上是在修辞学的层面上讨论语言和文学的关系,关注语言作为表达方式、手段和技巧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属于“语言工具论”的范畴。

而当代文学理论则把语言放在“文学文本“的范畴来研究,关注语言在文学本体构成中的作用,强调语言并不是在传达思想感情阶段才出场,而是从一开始,就制约着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影响到形象创造和意义的生产,把澄清语言问题作为讨论文学的存在、发展、性质和特点必不可少的前提。

言意矛盾: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只能用语言来传达审美意识,可是语言本身固有的文化内涵却有可能遮蔽个体思想的酝酿和表达,于是就产生了言意矛盾。

类型有:“文不逮意”,“不可言说”“言说不尽”,语言会影响个人感觉和思维,限制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三种。

第二章1.“文本”与“作品”的区别是什么?文学文本含有哪三个层次?“文本”不同于“作品”的含义,“文学文本”不再被视为仅仅从属与某个作家的“作品”而是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自足性、开放性、符号性”等特性。

所以说“文学文本”与“作品”的区别在于,“文本”概念淡化了“作品”的从属性,从而突出了“作品”的独立性。

三个层次:(1)语言层:包括语音和语义两部分。

(2)现象层:处于文学文本构成的的核心地位,在抒情类文学中,主要体现为连贯流动的情感对应物;在叙事类文学中,体现为行动的人物、发展的故事情节和变换的环境。

(3)意蕴层:“蕴含意指”,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意蕴是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

2.诗歌的主要特点诗是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体(1)主要特点在于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

(2)诗歌对情感的表现需要丰富的想象来支撑,想象性成为诗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3.散文的主要特征(1)散文在结构方面和诗歌有较多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是以主题内心情感思绪的流动起伏为线索,具有心理结构或情绪结构的特点。

散文的题旨上的集中性和结构形式的灵活性特点,即所谓的“形散神不散”:散文在结构上没有一定的模式或成规,随感而发,有较大的自由;主旨线索集中。

(2)抒发感受决定了散文语言具有质朴自然、随性而谈、娓娓动听的特点。

4.小说的主要特点叙事和虚构,或者说虚构性叙事,是小说的最基本的特征和特性。

5.小说的叙事理论主要从哪几个层面展开研究?分别由什么重要概念?三个层面:(1)故事层面:呈现为亲厚有序的时间,它是作为文本叙事的内容存在的,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小说的本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关系。

重要概念有:“表层结构”:句子本身的组织形式。

“深层结构”:隐含于句子内部的更为简单和抽象的规则公式。

(2)叙述层面只文本的创造性叙述过程和叙述行为,这一层面涉及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叙事者的分类等问题。

重要概念有:叙述者和叙述行为:“超故事”叙述者:叙述者处于他说叙述的故事的上面。

“内故事”叙述者:是超故事叙述者所讲故事里的一个人物,同时他又讲述了一个故事。

“异故事”叙述者:叙述者不参与故事,布置故事里出现。

“同故事”叙述者:叙述者参与故事,在故事中出现。

(3)文本层面是叙述行为的物质化结果,主要讨论叙术时间、叙述视点、叙述距离等问题。

重要概念有: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距离:“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6.小说的叙述特性和虚构特性。

小说的叙事性:叙事就是讲故事,它是按照替丁顺序用话语讲述一系列事件的过程。

从叙事层面上看,小说具有运用叙事话语相对完整地客观展示普通人生活的特性,从而使小说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

小说的虚构性:虚构不等于虚假,在文学艺术中,虚构处于真实和虚假之间。

强调小说的虚构性,主要目的不在于现实它与真实的界限,而是在于说明小说叙事的可能性和自由性。

小说叙事因其虚构性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它可以自由地描绘与表达,轻逸地翱翔于可能世界之中。

这就是小说虚构叙事的意义,也是小说叙事的一个本质性的特征。

第三章1.什么是文学思潮?什么是文学流派?二者的关系文学思潮: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流派: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造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集体。

二者的关系:流派和思潮常常同时出现,几乎形影相随,二者的联系或表现为一种文学思潮促成了某个流派甚至多个流派的行程和发展,或表现为某个文学流派以其广泛、深刻的影响促成了某种文学思潮的产生。

2.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基于此特征,浪漫主义文学在题材主题、表现方式上有何特色?基本特征是:“写实性”:无论是对具体形象的塑造,细枝末节的刻画,还是在整体的表现形态上,现实主义文学都力求跳进社会生活现实,追求艺术虚构的真实感。

“真实性”“客观性”。

特色:浪漫主义更多地采用了远离现实生活有关的神火传说、奇异故事和异国风情作为自己的题材;即使是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题材,浪漫主义也会以袭击的丰富想象将其描绘成一个理想的世界,在理想境界中表现他们憧憬的社会、人生和人性。

于此相应,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形成了与“表现性”相应的特点。

如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强烈的情感、高扬的激情、华丽的语言、浓郁的色彩等,有意地拉大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浪漫主义是一种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3如何理解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的颠覆”这一基本特征?(1)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上的“向内转”。

所谓内容上的“向内转”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说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观性,即现代主义在整体表现上的主管化。

其二是指现代主义把自己的表现对象转向人的心里生活、思想生活,乃至意识心理和非理性心理的世界。

(2)现代主义文学在表现上的“隐喻性”。

现代主义文学要表现人的心理生活是潜意识心理活动,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表现上更多地采用了隐喻性的表现方式。

所谓“隐喻性”是指现代主义文学往往用间接的,暗示的、象征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

(3)现代主义文学在形象“符号化”。

所谓符号化,也可以理解为形象的象征性。

传统文学作品往往追求形象的生动性、具体性,现实主义文学更追求与现实生活形象相近的真实感。

(4)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学主题的把握、理解和拓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多差异。

现代主义文学挖掘和展示了传统文学极少涉及的“异化”主题。

第四章1.怎样的人生经验会影响文学创作?以实例理解记忆。

坎坷的人生经验与创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举例: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举出这几个例子,描述这样一种现象:坎坷的生活阅历或悲剧性的人生体验成就了伟大的作品。

2.对文学创作产生影响的文化传统具体表现为哪些情况?文学经典、文学惯例、文学运动、思潮、母题、原型3.什么是创作个性?与心理个性的区别是什么?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作品中的性格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