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加碳源类型对反硝化脱氮过程的影响

外加碳源类型对反硝化脱氮过程的影响


不同碳源条件下,一个反应周期内混合液中NO, 一N(NOx—N=NO,一N+NO:一N)浓度随运行时间
6.5 7.5
的变化,结果如图6所示,不同碳源的反硝化速率计 算结果列于表3中。 由图6可知,在碳源投加量充足的条件下,四种 碳源均能快速有效的实现氮的去除。在原水初始NO, 一N含量为40m#L左右的条件下,各碳源均能在 60min内实现完全脱氮。各碳源的反硝化速率如表3 所示。
2.5
晏0.16 ∽
> 电
磬0.12

蚕0.08
饕o.04
O 5 7 COD/N03-N 9 ll
夏2 ∞
量..5
嚣o'5

黾1
图5。不同碳氮比条件下反硝化速率变化情况 (葡萄糖作碳源)
2.3 3 5
COD/N03-N 7 9

不同碳源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 通过以上实验,确定了各种碳源的适宜碳氮比分
4.8。 2
1.6 1.2 0.8
2结果与讨论
2.1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适应时间 对于不同的反硝化碳源,反应器达到稳定的反硝 化效果所需的时间见表1。此时投加的碳源是充足 的,仅考虑碳源类型的影响。由表l可知,采用乙 酸、丙酸为碳源时,污泥达到稳定反硝化效果所需的 时间最短,仅为2周左右,而甲醇需要经29d的驯化 才能达到稳定的反硝化效果。
第四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
外加碳源类型对反硝化脱氮过程的影响水
张仲玲 甘光华 董文艺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深圳,518055) 【摘要】通过序批试验,研究了甲醇、乙酸、丙酸和葡萄糖四种外加碳源的反硝化过程。结果表明,四种碳源均能有效进
行反硝化脱氮,适宜的碳氮比(COD/N)分别为:4.8、4.9、5.1和7.1。以甲醇和乙酸用作碳源时的反硝化速率最快。 达到1.62mgN/mgVSS・d;以葡萄糖作碳源时的反硝化速率最慢,仅为0.07mgN/mgVSS・d。微生物对外加碳源的适应时问 差别较大,对甲醇的适应时间比对乙酸的长。以乙酸为外加碳源时,反硝化过程出现较高浓度的亚硝酸盐积累。
1.1
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 实验装置由圆柱型有机玻璃反应器(内径16em,
高50cm,有效容积8L)和小型电动搅拌机组成,如 图1。反硝化实验以SBR模式运行,12h为一个试验 周期。每周期进水时间为5min,出水时间为5rain, 静置30min,其它时间进行缺氧搅拌。控制每周期的 排泥量,使反应器内固体停留时间约为20d。试验环 境温度T=20 4-2℃。由于采用乙酸、丙酸为碳源时 的初始pH值较低,为防止对反硝化的抑制”J,采用 NaOH溶液调节pH值至6.5左右。 实验采用人工配水,以KNO,为氮源,KH:PO. 为磷源。采用的碳源分别是甲醇、乙酸、丙酸和葡萄 糖,并适量添加微生物生长需要的微量元素。根据碳 源不同,共进行4组平行实验。实验过程中MLVSS 约为1700mg/L,初始N03一N浓度为36—42mg/L。
搅拌
硝化效果,但结论不尽一致呤,3】。由于反硝化菌针对
不同碳源的代谢途径不同,产生的能量和细胞产率也 不同。如果代谢途径复杂,则反硝化速率将会受到影 响;如果细胞产率高,即碳源转化为微生物细胞的比 例高,则达到相同反硝化效果时消耗的碳源量相应也 多。另外,针对作为碳源的不同基质,微生物对基质 的适应情况可能不同,有的基质投加后很快即能被微 生物利用,表现出明显的脱氮效果,而其它基质,微 生物可能需要较长的适应时间。因此,碳源的合理选 择对优化反硝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碳源类型对反硝化有影响,进水的C/N也 是影响除氮的重要因素。Barnard发现,对多数城市 污水,TCOD/TKN为7时可以实现完全反硝化; Goronsy认为,通常情况下,为实现同时脱氮除磷的 TCOD/TKN比值至少应在9以上H1。因此,足够的碳 源或适宜的碳氮比是有效反硝化的必要条件。尽管不 少学者对甲醇等碳源的适宜碳氮比进行了研究,但不 是在同一条件下的直接对比。本文通过小试对比实 验,考察了甲醇、乙酸、丙酸、葡萄糖等四种碳源对 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研究了适宜碳氮比,以期为污水 处理厂选择外加碳源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反硝化碳源;甲醇;乙酸;丙酸;葡萄糖 我国城市污水碳氮比(C/N)低、生物反硝化过 程碳源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部分南方城市的进 水C/N仅为3~4…,生物处理出水很难达到国家一 级A排放标准。在系统碳源不能满足反硝化脱氮要求 时,外加碳源成为有效脱氮的首选途径。 不同外加碳源的反硝化效果不同,主要体现在反 硝化速率上。有学者考察了乙酸、甲醇和葡萄糖的反
O.2 勺
(3)丙酸作碳源 同样,丙酸作反硝化碳源时,在碳源充足条件下 也能实现氮的完全去除。当C/N比为4时,20min内 NOx—N由37.22mg/L减少至16mg/L,之后1h内仅 去除3mg/L,其反硝化速率仅为0.75mgN/mgVSS・d。 当提高C/N至5.1时,其反硝化速率明显升高,达 1.21mgN/mgVSS・d。当继续增加C/N至6.4时, 30rain内完全脱氮,反硝化速率增至1.23mgN/mgVSS ・d。丙酸作反硝化碳源时,适宜碳氮比约为5.1。 由图可知,反硝化速率随碳氮比的增加而升高,当达 到适宜碳氮比时,反硝化速率趋于稳定。
碳源类型 甲醇 乙酸
1.68
故乙酸反硝化速率最高,然后是丙酸。
葡萄糖
0.07
丙酸
1.21
对于甲醇作反硝化碳源的情况,甲醇需要首先被 微生物降解成相应挥发性脂肪酸,才能被进一步代谢 利用,因此存在甲醇对微生物的适应期。有学者也发 现,甲醇提高生物脱氮效能存在一个“滞后期”¨引。 笔者事先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甲醇适应试验,发现经过 适应期之后的微生物对甲醇碳源的反硝化效果接近乙 酸。 葡萄糖作为相对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的生物降 解较其它碳源复杂缓慢。葡萄糖首先需转化为丙酮 酸,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在乙酰辅酶A的作用下氧 化不完全,最终转化为乙醇,然后进一步降解。因 此,其反硝化速率最慢。 由图6还可知,NO,一N的变化趋势与NO。一N 非常接近;对于添加不同碳源的反硝化过程,NO,一 N的积累规律相同。随反硝化时间的延长,NO:一N 浓度均为先升高再降低,并逐渐趋于零。但对于利用
O 0 10 20 30 40
时间(min) a)甲醇 ∞ ∞ 的 如
时『日j(min) b)乙酸


(,l,∞g—Z m
蚕一Z
加 m

O O
10
20
30
40
50
60

20
40
60
80
时间(rain) c)丙酸
时间(min) d)葡萄糖
图6不同碳源条件下NOx—N的浓度变化规律 表3不同碳源的反硝化速率比较
取样
排泥
图1实验装置简图
1.2反硝化速率的测定
1实验材料与方法
反应器每周期均采用SBR模式半连续运行。以
493
水专项一城市水环境主题
向反应器内一次性投加配制的试验原水为时间起点, 每间隔一定的时间取样,测定水质NO,一N、NO:一 N、COD和污泥中的VSS,直至反应器内的硝酸盐浓 度不再变化。根据单位时问、单位VSS去除的NO。一 N(NO、一N=NO,一N+NO:一N)量计算其反硝化速 率。在反硝化时间与NO。一N浓度关系曲线上,取该 曲线的初始直线段计算其反硝化速率。 1.3污泥培养 实验污泥取自深圳市某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放 人反应器中,以SBR模式培养。由于反硝化菌对不 同碳源可能存在不同的适应期,在反硝化菌适应试验 的碳源之前,实验结果将不能准确体现该碳源的反硝 化特征。为此,本实验针对同一碳源进行多周期重复 试验,每周期12h。针对同一碳源的相邻两周期实 验,如果反硝化的差异不明显,即视为反硝化菌针对 该碳源的反硝化规律得到准确体现,达到稳定反硝 化。本实验相关水质指标均是基于上述预备实验并达 到稳定之后的检测结果。 1.4检测方法 将水样在2000r/rain的转速下离心分离,上清液 经0.451xm滤纸过滤后检测。水质检测指标包括pH 值、SCOD、N03一N、NO:一N和MLVSS,测试方法 均参照《水与废水分析检测方法》(第四版)。SCOD 采用重铬酸钾快速密闭消解法;NO,一N采用N一(1 一萘基)一乙二铵光度法;NO,一N采用紫外分光光 度法,MLVSS采用重量法;pH值采用便携式pH计 测定。
袭1污泥的驯化时间
Ip.∞ >鲎N嚣邑爵艘
O.4

COD/N03-N
图2不同碳氮比条件下反硝化速率变化情况 (甲醇作碳源)
(2)乙酸作碳源 乙酸作反硝化碳源时,当C/N比为4时,30rain 后NOx—N仍为20.3mg/L,其后NO。一N浓度下降缓 慢。主要是因为碳源不足,只能通过内源消耗脱氮, 其反硝化速率仅为0.89mgN/mgVSS・d。当提高C/N 至4.9时,30min后,NO,一N浓度可达到0,反硝化 作用完全,其反硝化比曲。1。实验过程中所采用的碳氮比参考文 献一书1给出的参考值或理论值,预设了较宽的范围。 通过碳源投加碳量来调节后,实测的碳氮比(COD/ NO,一N)分别为:甲醇4.1、4.8、5.1、5.5、7.8, 乙酸4、4.3、4.9、5.1、7.8,丙酸:4、4.2、5.1、 5.4、6.4,葡萄糖5.4、5.9、7.1、7.8、8.6、10.1。 针对四种碳源的情况,分述如下: (1)甲醇 以甲醇作反硝化碳源时,如果碳源充足,可实现 氮的完全去除,测得出水氮浓度接近于0。试验表 明,C/N比为4.1时,缺氧搅拌30min后NO。一N浓 度为24.2mg/L,之后NO。一N浓度下降缓慢,说明 此时的碳源不足。当C/N为4.8时,25min后NO。一 N浓度低于1 mg/L,反硝化速率达1.62mgN/mgVSS・ d。当继续增加C/N至7.2时,反硝化速率没有大幅 度升高,仅为1.69mgN/rngVSS・d。可见,当C/N为 4.8时,甲醇的反硝化速率趋于稳定,适宜碳氮比约 为4.8。有研究表明,间歇式反应器所得的适宜碳氮 比要略高于连续流反应器。阎宁o?!等用流化床反应 器,以甲醇为碳源,所得最佳碳氮比为2,8—3.2 (CH,OH/NO,一N),折算成COD/N03一N为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