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理学》研究生课程大纲BIOGEOGRAPHY总学时32,讲授与讨论26学时,讲座2学时、实验4学时,实习2天一、课程简介1 课程性质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物种组成、群落特征及其与自然地理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主要包括:生物区系地理学、生物变万化的气球环境中不断发生的新物种形成(specification)、分化和最终灭绝是生物地理格局背后的根本过程。
由突变、基本漂变、基因流和自然选择引起的基因库的变化导致新的物种和亚种的形成。
在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一些物种形成了渐变群——物种某些特征出现地理变异。
物种形成的机理是复杂的而且存在很多争论。
物种的形成、扩散、存在方式、分化、灭绝等,与地球地理因子密切相关,地球的地史演化改变着物种的这一规律,如气候改变、海平面改变、小行星影响以及其它灾难性事件等。
因而,《生物地理学题》作为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成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学、保护生态学等学科的重要选修课。
2 目的与任务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是第一位。
中国气候条件与地貌类型的复杂性,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高等植物达3万余种,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处于世界第三位,其中200余属植物为中国特有,如银杉、银杏、水杉、珙桐、金钱松、钟萼木、杜仲等,均为孓遗物种。
同时,中国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
高等植物中濒危种高达4000-5000种,占总种数的15-20%。
在“濒危野生动物种国际贸易公约(IUCN)”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为其总数的1/4,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另外,中国现在又是生物入侵种类日益增加的国家之一,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入侵植物达380种之多,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等外来植物的入侵已经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生物入侵已经给我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危害,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外来种的危害和检疫已经引起我国海关、农林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外来生物入侵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再者,中国是为世界提供植物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人类的衣食住、行乐医等必需品大都来源于植物资源,中国为全球社会提供了青稞、黄豆、赤豆、芥菜、杏、桃、桔、芝麻、茶等一系列重要的食物及其它植物遗传资源;同时,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品种的国际登录(注册)、物种标识、基因Bank注册已经成为国际抢夺生物资源的潮流,这方面亟待引起国家在战略上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国际上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物种保护与利用等领域已取得大量成果,但我国这方面还比较薄弱,是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蓬勃发展的世纪,“克隆”生物技术已引起全人类的关注与轰动,因此,开设《生物地理学》这一传统学科的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预修课程生物学基础及生物分类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保护生物学,海洋生物学),生态学基础(陆地生态学或海洋生态学;森林或植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等。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一)讲授与讨论第一篇历史生物地理学(16学时)1 生物地理学概述 (2学时)生物地理学的概念与内涵、研究沿革(历史、现状、未来)、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科的意义等。
2 生物地理学基本原理 (4学时)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了解生物分布区和生物区系(中国、世界陆地生物区系区、世界海洋生物区系区)。
掌握陆地生物区系区的划分方法。
分布、进化、灭绝、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及其应用。
栖息地岛屿(Habitat island);生境片断化;物种数目分布机制;物种数目分布假说(平衡假说、栖息地异质性假说、随机样本假说)。
3不同生物界地理学基本原理 (6学时)植物、动物、昆虫的区系地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4 生物地理学研究方法 (4学时)物种编目物种分布、物种评估等的研究方法、岛屿、生物地理学有关模型与生物地理学软第二篇历史生物地理学(4学时)历史生物的起源、扩散、与分化,物种起源中心与扩散、模型;历史地理隔离,大陆块在漂移过程中会碰撞和融合。
大陆融合导致生物区系混合,美洲的生物交汇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第三篇生态生物地理学(4学时)所有的生物都生存于特定的栖息地中。
栖息地的大小可以是几毫升也可以是整个生物圈。
不同物种的栖息地需求各不相同,即有可以在任何地方生存的生境普适者(habitat generalists),也有对栖息地极为挑剔的专性生境需求者(habitat specialists)。
物种的生存受制于其生存环境中的限制因子。
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因子耐受范围和生态价。
生命必须适应生物圈中的环境条件。
不同的生存方式对应于不同的生态位(niche)。
生态等效物是一系列生活于世界不同地域但适应相同环境条件的物种。
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也体现在生活型上。
物种的所有生境偏好需要详细和充分的研究。
第四篇保护生物地理学(4学时)通过地理学途径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理论、策略与方案等。
(二)专题讲座(2学时)主讲人或邀请熟悉国内外该领域著名专家主讲(正申请研究生院专题讲座经费资助)。
1. 生态生物地理学研究动态(1学时)以最新研究案例为主题,研讨生态因子的地理分布与与物种分布的变化规律。
2.国际生物地理学前沿介绍(1学时)介绍国际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科学前沿,让学生了解国际物种保护与利用、管理、实践的现状,了解最新的国际研究探索动态,为培养学生专业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三)实验环节(2学时)生物地理学数据库及计算软件,利用网络教室完成。
(四)实习环节(2天)物种评估调查,选中国某一代表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实习,希望研究生院解决部分实习经费、部分经费可由任课教师研究课题资助。
四、教学方式及要求1 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研究方向、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放实验室条件)结合实验、实习环节,因人施教:1)对硕士研究生以专题讲授、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等形式,重点以“讨论式”开展,注重实验及野外实习的技能训练,达到掌握本学科基本框架的水平;2)对与生物多样性科学密切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以专题讲授、专题讨论、专题文献综述报告等形式,重点以“报告式”开展,注重理论研究方法、实验及野外实习的技能、学科前沿跟踪等方面的训练,达到把握学科发展趋势的水平。
2 课程要求教学难点:掌握世界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
1) 掌握物种形成、分布、扩散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2) 了解国内外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3) 掌握地理途径的物种保护对策、方案及国际、国家、行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4) 受到较高层次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生物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手段、物种评估方法及保护措施,养成独立开展本领域研究工作的能力。
3 授课对象及相关学科生物地理学以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为基础,与森林资源的恢复、经营、管理与保护,生物遗传育种,园林植物的引种、驯化与繁育,水土资源的恢复、管理与保护,环境保护与评价,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等学科密切相关,因而,为硕士生、博士生开设《生物地理学》,不仅对专门人才的培养,而且为相关学科的发展与融合起到重要作用。
五、考核办法结合实验或实习内容,以专题研究论文、外文文献翻译等的形式考核。
六、建议教材与参考资料建议教材:参考国内外教材、最新文献,自编讲义,制作多媒体课件。
建议教学参考书:1、Ebach et al. 2006. Biogeography in a changing World. CRC PRESS.2、Richard John Huggett.2004. FUNDAMENTALS OF BIOGEOGRAPHY(Second Edition).Simultaneously published in the USA and Canada by Routledge.3、JORGE V. CRISCI et al. 2003.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AN INTRODUCTION. HARVARDUNIVERSITY PRESS.4、赵铁桥译. 2007. 生物地理学:生态和进化的途径(C.Barry Cox & Peter D. Moore.,第7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殷秀琴.2004. 生物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秦树辉主编. 2010.生物地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7、衣华鹏等.2012.生物地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8、陈克龙等. 2013. 生物地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主要参考文献:1.Biodiversity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92. Biodiversity in China: Status and2.Harris L. D. The Fragmented Frest: Island Biogeography Theory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Biotic Diversit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3.Knapp R. 主编(1974). 植被动态. (宋永昌等译) 1986, 科学出版社, P315.4.M.E. 索莱,B.A. 威尔考克斯(主编),1980,自然保护生物学--进化生态学展望,(萧前柱等译),1991,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5.MacArthur R. H. & Wilson E. O. 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6.Walter H. (1979).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室译. 世界植被陆地生物圈的生态系统.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47.韩兴国,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生物多样性,见:钱迎倩、马克平主编,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洪德元、葛颂等,1995,植物濒危机制研究的原理和方法,见:钱迎倩、甄仁德主编,生物多样性进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9.世界资源研究所等,1992.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译, 1993,全球生物多样性策略.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4万字10.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1992,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1.周以良等,1991,中国大兴安岭植被,北京: 科学出版社12.周以良等,1994,中国小兴安岭植被,北京: 科学出版社13.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14.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 中国自然地理·气候.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15.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 中国自然地理·地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16.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17.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中国大地构造纲要.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18.19.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 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20.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 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下).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21.吴征镒主编.中国植被.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22.侯学煜. 中国植被地理及优势植物的化学成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编写人自然保护区学院关文彬教授2014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