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之唐诗宋词元曲鉴赏练习(班)(座号)成绩1、阅读白居易的《白云泉》,回答问题。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①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②这首诗所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①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
②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答: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答:。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③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答:。
④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答:⑤《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答: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①诗题《城东早春》,在诗中作者是如何扣题描写的?。
②“清景”一词很值得玩味,其“清”字的含义是什么?。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华子岗(裴迪)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这首诗以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华子岗的景物,请从诗后两句的两个动词“侵”和“拂”入手,分析一下这两个词在表达上的作用,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新年是春天到来的标志,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在焦急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
作者为写出人们内心情绪的跌宕腾挪,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答:②作者构思甚奇。
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的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添了诗的趣味,试作简要分析。
答:7、阅读下面李贺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注]①吴钩:古时一种兵器,似剑的弯刃刀。
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唐代黄河南北被藩镇割据的五十余州。
①诗的第一、二句表达了什么意思?答:。
②第三、四两句用“凌烟阁”、“万户侯”问句作结,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答:。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①这首小诗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作者王维被后人尊称为“”,后人赞誉其诗达到了“”的艺术妙境。
②张旭的《山中留客》“纵使晴明无雨色,人云深处亦沾衣”句中,“沾衣”为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本诗中的“湿衣”却是,抒写了。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①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答:。
②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留客(唐·张旭)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①这首诗通过山行所见,歌咏了什么?诗围绕一个“留”字,表现的主旨是什么?答:。
②诗的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又引申开去,用“纵使”来写“莫为”,写出一番什么样的景色?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答:11、阅读下列宋诗,简答下列问题。
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①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②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③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颂传诵的原因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宋·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①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
②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
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13、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
南乡子(唐·李珣)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答: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分两路南侵,一路追高宗,直指临安(今杭州);一路追隆佑太后(在当时维系人心,抵御外侮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时人和后世所称颂),直至江西赣州造口,情势危急。
南奔民众及沿途百姓深受金兵之害。
47年后,任职江西驻赣州的辛弃疾有感于此,在造口墙上写了这首词。
行人:指困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
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①“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诗,表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名句,常为人们引用。
在词中,“青山”喻指什么?人们引用时又是什么意思?答:③“山深闻鹧鸪”,鹧鸪啼声类似“行不得也,哥哥”,这里的鹧鸪声是什么人的声音?他们说什么事行不得?你理解的根据是什么?答:④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答:⑤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答:1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答: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梅花(郑域)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词的上片“竹外一枝斜”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下片运用对比,表现了梅花什么品质?答:1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清平乐(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①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清平乐”是名。
②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时节,表现了强烈的之情。
③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
答:参考答案:1.①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②主要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喻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以泉水激起的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
2.①天色已晚,下起细雨。
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
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②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3.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②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③“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④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⑤“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4.①作者用“才”、“半”暗点“早”字,“半未匀”的柳冲寒而出,最富生机,最能显示早春的特征。
②“清”不仅写出早春之景本身清新可喜,也指新景刚刚显露出来,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5.“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照落下一步步下行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清翠可爱,柔和多姿。
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作者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6.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②增加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却嫌”、“故穿”,把春雪描写得美好而有灵性。
7.①作为一个堂堂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佩带武器投身军中,去为祖国的统一出力呢? ②希望为国献身,做出一番丰功伟业的豪情壮志。
8.①“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②幻觉、错觉。
浪翠的山色给人带来的浸染、滋润、细雨湿衣似的凉意美感。
9.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②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10.①此诗歌咏了山地春天的美景;表现了留客的主旨。
②写出了“入云深处亦沾衣”的又一景色;在一般人看来,只注意雨天的雨,没想到晴天同样有雨。
11.①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悲凉,斑斓色彩中蕴涵哀伤。
②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