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

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等人提出。

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

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

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体验或表达注入快乐、热情、自豪等整形情绪的效能信念(Bandura etal ., 2003; Caprara & Gerbino , 2001) 。

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改善逆境或挫折事件引起的负性情绪以及避免被诸如愤怒、沮丧、失望等负性情绪几百之能力的信念。

Caprara等人(2008),把情绪自我调节自我效能感划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感受正性情绪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P OS),调节沮丧/痛苦情绪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despondency/distress ,DES )和调节生气/易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anger/irritation, ANG)。

Bandura等人从另外的角度阐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他们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识别自身情绪状态的效能感,理解自身对他人感受的效能感,管理正/负性情绪表达的效能感等。

这一思路从情绪调节能力出发,大大扩宽了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认识。

2.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在遭遇情绪事件时是否采取相应措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情绪,并最终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

Bandura 、Caprara 等人的研究显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使个体有效应对压力、提高人际关系质量、提高主观幸福感,还对亲社会行为、犯罪行为、抑郁、成瘾行为等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Bandura ,2001)。

但关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或者说自我效能感是如何发生作用的研究不多。

国内目前只有田学英(2012)在其博士论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结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中对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田学英通过构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认知重评和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模型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发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情绪的影响是以情绪调节策略中的认知重评为中介发挥作用的。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敢于突发的情绪事件,通过自身认知结构的调整(认知重评),以积极地思维化解消极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而对自己情绪调节能力信心不足的个体,只是被动的接受消极情绪,从而使自己陷入绝望的境地。

因此,认知重评是提升个体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优化人格倾向的重要途径和有利平台。

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1.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黄亚萍(2013)通过调查发现,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在性别、城乡、担任班干部情况、独生非独生、年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女生在调节积极情绪的效能感上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调节痛苦沮丧及生气愤怒的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

(2)来自城市的中学生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上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调节积极情绪的效能感水平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3)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情绪调节的总体水平及三个因子上的效能感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担任班干部的学生。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除在调节生气愤怒情绪的效能感上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均存在显著差异。

(5)不同年级的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不同,随年级增长呈现出动态变化,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调节痛苦沮丧情绪效能感、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到高一年级达到最高水平,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到高二年级达到最高水平,随机不断降低。

窦凯等人(2013)经过调查研究发现:(1)青少年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随着年级的升高呈波动发展的趋势,且随着年级的上升而逐渐下降,到高二时有所回升,但高三时又进入最低谷。

总体上,初中低年级学生在表达积极情绪和管理消极情绪方面的信心都要高于高中生;(2)青少年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而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并不存在性别差异。

表达积极情绪时,女生的自我效能感要好于男生,这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善于表达积极情绪; 在管理消极情绪时,男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均较低,且低于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水平。

(3)来自城市的学生在表达快乐/兴奋情绪效能感和管理生气/愤怒/内疚/羞耻情绪效能感上要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得来自农村的学生在表达快乐、激动的情绪方面要比城市学生更加含蓄,农村的发展毕竟没有城市开放,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仍比较传统,在面对令人兴奋的事情时,不会欢呼雀跃的抒发喜悦之情,倾向于含蓄的自勉; 在面对消极情绪时,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的调节技巧而失去信心。

2.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个体情绪状态的重要变量。

探索引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改变的重要因素,寻找改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途径,不仅有利于个体情绪状态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个体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逐渐提升,学会在日常情绪体验上获得控制感,增强自信心,今儿将这种良好感觉扩展至自我认识的其他方面,带动整体自我认知的逐渐改善,甚至整个人格结构的改变。

(1)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人格因素已有研究表明,人格特质的两个维度,即外向性和神经质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最为密切。

张萍,卢家楣等人(2010)的研究发现,外向性如快乐、自我肯定等与表达积极情绪的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如恐惧、悲伤、内疚、敌意等与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

这些表现出人格特质对情绪信息加工的特质一致性效应,即个体会选择性地注意、回忆及处理与他们内在人格特质相和谐的信息。

另外,人格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要通过情绪调节策略这一中介变量发挥作用。

邵华,刘晓明等人(2006)的研究发现,人格的差异决定了情绪调节策略运用的不同,高外向型人格会增加积极应对策略的使用,减少消极应对策略的使用,神经质个体则与之相反。

(2)影响情绪自我效能的性别及年龄因素性别和年龄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已得到许多研究的证明。

文书锋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568名研究生进行的研究表明,女生表达积极情感的自我效能感要高于男生,而男生调节生气/愤怒的自我效能感和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要好于女生。

在年龄维度上,因研究被试的不同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得分呈现出随年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

纵向研究则表明,男性以一种更加健全的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进入成年阶段。

但进入老年期后,男性反而表现出比女性更低的个人效能感。

女性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从成年早期到老年期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

性别和年龄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较为复杂,被试不同和研究方法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家庭影响因素首先,父母对孩子情绪状态的敏感性和言语沟通对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杨慧芳等人(1997)认为,如果父母对孩子情绪反应的方式是积极敏感的,并给孩子有效的言语指导,可以形成良好的父母控制模式,增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父母对孩子情绪调节的敏感性和关心,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自身情绪有意识地注意和调节,从而促进良好情绪的保持。

其次,重视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及策略的使用。

个体通过“社会参照行为”,从父母的情绪调节方式与策略的使用中得到自身调节的线索。

“社会参照行为”即个体通过了解他人对某一情境的解释,并以此来形成自己对这一情境的理解的过程。

情绪调节效能感高的父母会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个体以父母作为良好情绪调节的社会参照,能够获取在何种情况下选用何种情绪调节方式的信息,这些行为会逐渐内化,最终成为个体良好情绪调节的重要组成成分。

最后,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容忽视。

提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前提是使用正确的情绪调节策略,而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贾海燕等人(2004)的研究发现,情感温暖与理解型教养方式与解决问题,即成熟型的情绪调节策略呈显著的正相关;父母的拒绝、否认及过度干涉和保护则会导致子女采用不成熟的情绪调节策略,导致负面情绪水平提高。

(4)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社会支持因素Caprara等人(1999)的研究发现,支持性的社会关系可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情绪和行为机制的质量与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