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讲稿)同学们好。

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目的,是想使大家对其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古为今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其中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

主要介绍讲两个问题: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概况二、孙子兵法(重点)(教学时间为4学时,理论课与看录相各2学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也就是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的特点:1,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

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主要承担了相当于今天武装警察的功能。

、从兵书上推测,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是探求如何通过军事手段来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问题。

2,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

在今天,为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

;而在那时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1000条、劓1000条、非500条、宫300条、大辟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

礼主要是针对奴隶将领,并不对其进行身体的处罚。

3,迷信色彩重。

此时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

一些军事行动的决策如出兵的时间,攻击方向等也必须事先占卜,而后才能确定。

因为在他们看来,战争的起因和胜负都是上天决定的。

4,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指导思想。

当时战车是军队的主要装备,军事思想也是以战车为主。

(略)总的说来,此时并不重视和提倡谋略在军事中的运用,相反视谋略为小人之举,不仁不义。

如春秋时期宋、楚两国在温水交战,,,宋国在战前已布好阵势,有人向宋襄公建议趁楚军对正在渡河而处于混乱的时机出击,但宋襄公“讲求仁义,耻于诡道”结果遭到失败。

毛泽东曾评论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这一时期代表作是《军政》《军志》,现己失传,估计为编制条令一类的书。

时代背景27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由于文化的普及、战争的频繁发生、各国君对军事的重视,在这一时期我军古代军事思想取得最为辉煌的成就,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军事专著,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兵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包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孙子》。

军事思想的特点:(略)主要兵书:《武经七书》中的五本:《管子》《孙子》《吴于》《司马法》《尉缭于》《六蹈》《孙膑兵法》时代背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1840鸦片战争,我国为封建社会时期。

但历代封建王朝为巩固其统治,限制人们对军事的研究和探讨,影响了军事思想的快速发展。

军事思想的特点1,战略思想成熟、完善项羽败于刘邦,主要原因是在战略筹划方面比刘邦差;有了诸葛亮隆中一对,刘备才有了立足之地s明朝的朱元璋,因为听取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才取得了天下。

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化而来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而他们二人恰恰是在战略构想方面高人一筹。

以上这些正反事例说明在这一时期比较成熟。

2,与各军兵种相适应的军事思想的形成。

由于骑兵、舟师的出现及火器的应用而出现相应的军事思想。

3,军事理论的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先秦兵书的特点是内容繁杂,无所不包,同一本兵书可能包含战略、战术、气象、地理、兵器、训练、编制等不同的内容。

而这个时期的兵书除了总体性的研究外,还有各个方面的具体研究,专题性的兵书增多。

从一些兵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这种发展倾向:《历代兵制》《守城录》《练兵纪实》《神器谱》《火攻挚要》《海防图论》等。

其它代表作:《武经总要》《三略》《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武备志》等主要介绍五个问题:(一)《孙子兵法》的影响(二) 孙子的生平(三)《孙子兵法》的哲学价值(四)《孙子兵法》的文学价值(五)《孙子兵法》的军事价值(重点) 。

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记者报道说2500年前的孙子好参加了这次战争;因为每一个美国海军陆战军官的背囊里,都装有《孙子兵法》的英译本和一盘解释性的录音带。

在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日本学者吉备真贝格《孙子兵法》带回讲授,在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称《孙子兵法》为“兵学经典”“世界第一兵书”,把孙武推祟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德皇威廉二世在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以后,曾经兴叹:“早二十年读《孙子兵法》,就不至于遭受亡国之痛苦了”。

军事家拿破仑在戎马控偬的作战空隙,还手不释卷披阅《孙子兵法》。

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在会见毛主席时建议将孙子兵法作为世界所有军事学府的教材。

英国军事理论家B.H.利德尔口哈特在其代表作《战略论》中引用了七名军事家21条原则,而引用孙子的就达15条之多,远远的排在首位。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二百多位注释家拟文著书,注解《孙子兵法》宋代将《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

三国时的曹操曾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明代的茅元仪则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孙子兵法》这种承前启后作用。

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对《孙子兵法》评价很高:“就中国的历史研究,2000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为中国的古代哲学。

”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都非常重视对孙子兵法的研究。

《孙子兵法》在社会其它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医学家赞之为“治病之法尽之矣”,商人和管理学家则把《孙子兵法》定为企业管理和市场竞争的必读教材,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乔治在《管理思想史扩中甚至说“您想成为管理人才吗,必须去读《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俨然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科宝库。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大约与孔子同代。

他的祖先姓陈,是陈国(河南淮阳)入。

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因战乱到齐国避乱,被齐桓公授之以主管手工业的官,后来改名为田完。

几代之后成为齐国新兴势力的代表。

由完的第五代子孙田书也就是孙武的祖父因为作战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并将乐安封给田书。

春秋时代,姓是全族的共同称号,而氏是族中某一支派的称号:田书这一支,就是以田为姓的族中,又以孙为氏的一个支派;后来姓、氏不分,人们把田武又称为孙武。

齐国是一个群英荟翠的地方,如齐国的开国鼻祖是姜太公、后来的管仲都是历史上显名的军事家。

这些(家世、社会环境)对孙武研究兵法都有很大的影响。

后来因齐国内乱到吴国(江苏苏州),经伍子胥七次推荐被吴王委任为将。

孙武为将以后,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史记》记载,孙武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吴王夫差当政以后国事紊乱,孙武的事迹已不见史书记载;江苏吴县东门外建有孙武的坟墓,孙武可能是隐退山林,老死它乡。

孙子是;位唯物主义者,他认为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首先取决于敌我客观条件(五事七计),同时他也注意到意识对于物质的反作用,他提出的“诡道”“庙算”就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也就是说;有了胜利的物质条件只是具备了胜利的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必须加上主观的努力。

兵力强大时,通过主观努力,就可以用小的代价取提胜利;兵力弱小时通过主观努力,就可以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孙子兵法》中对立统一的概念有85对,使用260次之多;而且它还举例说明对立双方在某;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在文学上,它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修辞方式丰富多彩,是一部难得的优秀文学作品。

《孙子兵法》以《计》篇统领全局,层层论证,同时各篇又独立成章、相互照应,从而逐步揭示出战争的基本规律及指导原则。

他每提出一个观点,不但讲明其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回答怎么办;比如,在提出战略速决这一观点时,不但说明为什么要速战速决,而且还说明怎样才能速战速决,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而令人信服。

《孙子》语言极为生动。

如说明奇正之变循环无穷时:“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在,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孙子》语言极为简练。

谈到如何把握虚实夺取主动时说:“……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只用了一百三十多个字),而西方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却用了几个章节的篇幅。

《孙子兵法》现存13篇,约6000余字,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组成,侧重论述军事学的基础理论和战略问题。

第二部分由《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组成,主要探讨战术问题。

第三部分由《火攻》《用间》组成,论述了战争中的两个特殊问题。

下面依次介绍第一部分每一篇的内容。

对第二、第三部分各篇内容进行概括介绍,不再一一阐述。

第一篇《计》。

“计”为何意?孙子为什么把《计》篇作为第一篇?《计》篇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孙子认为,将帅在指挥作战之前,首先要能判断战争结局,判断的客观依据是“五事七计”,主观依据是诡道、庙算。

“五事七计”论。

五事是指道、天、地、将、法,七事是对五事的具体论述,就是说,判断胜负要看“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诡道”论。

孙子认为要获得胜利还要善于运用计谋。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其核心是“攻击不备,出其不意”。

解放战争时期,(47年3月),国民党部队对我,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当时敌人的兵力部署,主要在山东和陕北两地,中间是所谓抵得上四十万大军的黄河防线,企图以东西两翼夹击,聚歼我军于从陕北至山东沿黄河所构成的“乙”字形弧内。

而刘邓大军突破黄河防线,直指大别山,随后陈谢、陈粟向南挺进,三路大军经赂中原,实施战略进攻,有三点令蒋军“意外”:1,转入战略进攻的时间。

(兵力对比还处于劣势)。

2,开始进攻的地点(黄河)、前进战线(黄泛区)、展开目标(大别山)。

3,进攻的方法(放弃后方)。

这种出其不意的战略进攻,加快了蒋军的灭亡。

“庙算”论。

“….。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2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特别强调作战之前要进行周密筹划。

赤壁大战时曹操周瑜火攻而大败,曹操带领残兵败将逃到乌林;葫芦口、华容道,分别受到赵云、张飞、关羽的伏击,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擅于筹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