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土壤氮素与环境
•
氮的矿化
氮矿化指有机态氮转化为矿质氮(NH4+、NO2-、 NO3- )的过程,是和氮的固定截然相反的过程, 是氮素形态转化的最基本环节。 土壤有机态氮的矿化对土壤圈氮循环具有重要 意义。有机氮的矿化条件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 面,内因是有机氮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及其与矿 物质结合的状态,外因是影响微生物活动的环 境条件。
有目的的调整这些条件有利于氮的矿化。
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广义上讲,氮肥可分为天然有机氮肥和化学氮肥,天然
有机氮肥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化肥则主要由人工合成。 我国农业土壤氮素化学肥料是主要来源,为生物固氮的5
倍左右。1948-1998年的50年内农业化肥氮用量总额为
3.8亿吨(N),1998年用量达2470万吨,占同期世界农 业氮用量(8330万吨)的29.7%。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每季作物氮素用量在150-225kg/hm2, 在某些地区的菜田,化学氮肥年施用量在500-1300 kg/hm2(N),远高于平均水平。
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施用氮肥的水体污染
施用化肥对水体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水体富营养化、NO3和NO2-污染等。一般来说,在封闭性湖泊和水库水中,氮(N)浓 度超过0.2 mg/L,磷(P)浓度达到0.015mg/L时就可能引起“藻
化”现象发生。从土壤学角度看,这两个浓度是很容易达到的。
目前氮和磷是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诱因,五大淡水湖泊(太 湖、洪泽湖、鄱阳湖、洞庭湖和巢湖)水体中的营养盐均大大超
我国自然植被下士壤表层的全氮含量: 自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逐渐诚少和蒸发量的逐渐增 大.植被渐变稀疏,生物积累量逐减减少,生物分解 作用相对较强土壤全氮含量依黑土-黑钙土-棕钙土 -灰钙土-漠土的顺序而逐渐减少。 由北向南,随温度的增蒿.分解速率的增大远胜于植 物生物量的增多,土壤全氮含量依暗棕壤(和白浆土) -棕壤,褐土-黄棕壤的顺序而降低而由黄棕壤再向 南至红壤,砖红壤,可能由于植物生物量的增大更甚 于分解速率的增高,含量又逐渐升高。 黄壤地区海拔较高,由于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降水量 而使有机质的分解速率较低,因而全氮含量较红壤、 砖红壤为高.高山地带.由千全年大部分时间处于冰 冻条件下.虽然植物生物量很低,但分解速率更 低.因此,在长期的成土过程中土壤也积累了较多的 氮素。
有机态氮
有机态氮的组成复杂,目前已分离鉴定出的含氮化合
物单体有:氨基酸、氨基糖、嘌呤、嘧啶、以及微量 存在的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磷酯、各种胺、维生素等 很多种。 在土壤中它们与其它土壤有机质或与粘土矿物相结合, 或与多价阳离子形成复合体,还有一小部分存在于生 物体中、绝大部分有机态氨存在于土壤固相中,只有 很少量存在于土壤液相中。 土壤有机态氮的形态分布与氮素的生物分解性之间并 无直接的联系,大部分有机态氮难于分解.只有少量 存在于土壤中活的或死的生物体中的有机态氮比较易 于分解,从而被植物吸收利用。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通 过有机态氮矿化作用释放出来的氮是作物重要的氮索 来源。土壤有机态氮在作物氮索营养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
土壤的湿度和通气条件对矿化有一定影响,水分过多影响通气或由于 水分不足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于干燥均影响氨化细菌的活动。一般在土壤含水量为最 大持水量的60%左右时最适于有机氮的矿化,湿度过高或过低均有抑制 作用。Stanfor et al(1974)认为水分对氮矿化影响极大,土壤氮矿 化率随水分含量的变化而变化。
土壤全氮含量
土壤全氮含量是土壤中各种形态氦素含量之和、 包括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代表土壤的供氮水平。土壤全氮含量相对比较 稳定,但亦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中国土壤全氮含量变化很大,据对全国2千多 个耕地土壤的统计.其变幅为0.4~3.8g/kg N, 平 均值为1.3g/kg ,自然植被下未受侵蚀的土壤全 氮含量通常高于农田。
氮的吸附
土壤中各种形态的氮化合物,如氨态氮、硝态氮、有机态氮等均 能和土壤无机固相部分相互作用,被吸附或固定,在这三种形态 中,研究得比较多的是氨态氮和有机氮与土壤固相的作用。至于 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则一般被认为是带负电荷,吸附量甚微,或甚 至有负吸附现象。土壤固体部分对氨态氮的吸附可分为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和物理化学吸附等几种类型。 土壤固体部分对氨态氮的吸附包括氨分子(NH3)和铵离子(NH4+) 吸附,可通过分子引力或氢键进行。物理吸附量的大小和固体部 分的比表面积、黏土矿物组成、胶体的组成和表面性质等有关。 氨态氮或铵态氮与土壤固相部分的化学或物理化学吸附可通过多 种途径,如氨分子和粘粒矿物或有机物上的氢离子结合形成铵离 子、代换吸附、铵的固定、蛋白质的吸附固定等。
矿化作用主要由微生物进行,也称氨化微生物,所以,能影响氨化微 生物活动的环境条件均可影响氮素的矿化作用,主要有温度、湿度和 酸度。氨化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0-35度,高于或低于这一温度,矿化作 用就会减弱。
矿化作用对pH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一般的土壤中均可以进行,但以中 性条件下最旺盛,过酸过碱均可对氨化作用有所抑制,尤以酸性条件 影响较大。
第三章:土壤中C、N、S、P、F、Se、 I 与土壤环境质量
土壤氮素与环境
主要内容
• • • • • • • 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 土壤氮素组成 进入土壤氮素的来源 氮素在土壤中的行为 氮肥对环境的影响 蔬菜累积硝酸盐的生理基础 农业非点源N污染评价指标体系及N流失危险 性指数
生 态 系 统 中 氮 循 环
环境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密切关注的问题。
土壤氮素由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组
成。前者为与碳结合的含氮物质.后者
为未与碳结合的含氮物质 在表层土中,有机态氮占土壤全氮的 90%左右,随看土层深度的加深.这一 比率迅速降低。
土壤无机态氮
土壤无机态氮包括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氮氧化物、氮气 等。铵态氮可分为土壤溶液中的铵,交换性铵和粘土矿物固定态 铵.固定态铵存在于2:l粘土矿物晶层间.其含量主要决定于土 壤的粘土矿物类型和土壤质地。对具有固定铵能力的土壤来说, 它是土壤中无机态氮的主体。硝态氮和亚硝态氮一般存在于土壤 溶液中,在一般土壤中亚硝态氮含量极低。 水稻土中由于淹水造成的还原条件,速效态氮的主体是铵态氮, 硝态氮含量极低。旱地土壤则以硝态氮为主,铵态氮含量较 低.在施肥的条件下.施肥后的一段时问内,速效态氮的含量升 高,以后急剧降低,旱地施尿素或铵态氮后.短时间内铵态氮的 含量可能较高.随着硝化作用的进行,一段时间后以硝态氮为主。
中国不同地区耕层土壤的全氮含量
进入土壤的氮源
1、来自农田生态氮循环系统 研究表明:对于广大农牧区地下水的硝 态氮增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化肥的大 量使用,就地表水的污染而论,化肥的 使用也贡献了其50%以上。
2、来自大气的干湿沉降 干湿沉降作用到达地表的NO2有0.4亿1.16亿吨,铵态氮为1.1亿~2.4亿吨,但各地 区的干湿沉降的差异很大。干湿沉降的氮一部 分直接进入河、湖等集水区,一部分参与土壤 氮循环,还有一部分汇入城市径流。 3、来自城市氮循环系统
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是指把硝酸盐等较复杂的含氮 化合物转化为N2、NO、N2O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1)反硝化作用是在嫌气条件下进行的微生物过程,因而受到土壤水分 和通气状况的影响。降雨、灌溉后一定时间后反硝化作用会达到最高峰, 这取决于土壤的类型; (2)虽然反硝化作用可以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但温度过高或过低 都不利于反硝化的进行;
(3)反硝化微生物需要有机物质作为电子供体和细胞能源,因此土壤中 的生物有效性直接影响反硝化速率;
(4)研究发现,免耕能促进反硝化作用,主要是与免耕时作物残茬的覆 盖有利于土壤保持较多的水分和提供能源物质有关;
(5)由于植物根系分泌物和脱落物进入土壤增加了碳源,以及植物根系 的活动使根系周围土壤的通气状况和水分条件以及pH与根外土壤不同, 因此植物根系能提高反硝化作用; (6)氮肥施用量高时反硝化量明显高。
土壤对NH4+的吸附受pH的影响,一般随pH的增高,吸附 NH4+强度也增加,这是由于pH不但影响胶体所带的负电 荷数量,还影响胶体上所吸附的阳离子种类。 土壤对铵离子的吸附作用在氮素运移与转化过程中具 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由于土壤对铵离子的吸附,使 得大部分的可交换性铵得以保存在土壤中,另一方面, 从氮素对地下水的污染看,由于土壤对铵离子具有保 持作用,阻滞了铵离子向深层土壤的淋失,减轻了氮 素对地下水的污染。但是,当土壤对铵离子的吸附量 达到最大值时,在入渗水流作用下铵离子还是可以进 入地下水,加重地下水氮污染。
NH3氧化至NO2-,后者把NO2-氧化为NO3-,
这两种微生物共称硝化细菌
硝化作用的影响因子
(1)硝化微生物是好气性微生物,其活性又受土壤中氧分压的强 烈影响,后者又受到土壤水分含量的控制。一般在田间最大持水 量的50%~60%时,土壤中硝化作用最为旺盛 (2)土壤酸度是影响硝化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在酸 性环境中自养硝化细菌很少或不存在,通常在pH6.6~8.0或更高范 围内生长,具体到各个属最适pH范围不同 (3)施肥量对硝化作用有显著的影响,如硫酸铵用量在300mg N/g以下时,硝化速率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超过该施用量时硝 化速率迅速降低。至于肥料种类也影响,加入C/N低的有机物能 促进硝化作用; (4)耕作对硝化作用有何影响,结论还不一致,有的发现免耕抑 制硝化作用,有的发现免耕反而使硝化作用比常规耕作更强,这 方面还需做进一步的探索; (5)通常植物根系对硝化作用有抑制作用,这是由于根系分泌的 酚类物质和有机酸所致。 此外,土壤质地、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等也都会影响硝化作用。
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与垃圾粪便、工业排 放的三废是城市地下水硝态氮的主要污染源。
中国农业生产中的氮素平衡
氮在土壤中的行为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氮的吸附
氮的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