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入门一) 平仄简单而言, 以普通话(今音)为例: 字的一, 二读音----- 平声字的三, 四读音----- 仄声平声举例: 天/人/家/池/塘/轻/桃/风/花/流……等等仄声举例: 世/事/醉/夜/地/水/雪/月/草/去……等等二) 联律一幅正确的对联是上联尾字为仄音, 下联尾子为平音主张以普通话(今音)的平仄音入联更正: 个人认为:硬记五言联律(上联)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硬记七言联律(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一) 概念: (1,3,5 不论, 2,4,6 分明)我在初学联的时候, 经常看到什么1,3,5 不论, 2,4,6 分明, 苦思了一段日子和问了好几个前辈之后, 才明白了其中意思, 原来就是说联律的规范和变化, 所谓1,3,5不论, 就是说七言句中的1,3,5位置的字在联句中可变化平仄, 并不要求太死, 而2,4,6分明则刚刚相反, 是需要很严格的平仄相对, 因此无论在出句或对句中, 在1,3,5位的字都有了弹性的处理, 当然, 这也不是说全部是这样, 三仄尾和三平尾是不主张的格律和犯忌的, 现在解释一下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就以七言为例:我在上面说过上联用: 仄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是很规范的律; 但若以1,3,5 不论的概念去写, 便可写成: 通仄通平平仄仄和通平通仄通平仄, 这个明白不? 当然1,3,5 不论的概念只针对七言句而说, 五言句不包含在内!举个实例: (1)画上荷花和尚画仄仄平平平仄仄(正规格律)可写成:唯有朝云能识我平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字用平声也不算不合律)或可写成:风压草丛头点地平仄仄平平仄仄当然, 头三字是可以三连平或三连仄, 尾三字一定不可以三连平, 这就是“三平尾”的大忌了, 但无论任何情况都不可四连平或四连仄, 谨记!!举个实例: (2)书生落难仍风雅平平仄仄平平仄(正规格律)可写成:落红泣诉离情恨仄平仄仄平平仄(第一字用仄声也不算不合律)或可写成:落红轻诉离情恨仄平平仄平平仄(第一字用仄声, 第三字用平声及第五字用仄声, 也不算不合律)如此类推……!!在以上几个例子中, 七言句中可得出一个结论, 1,3,5 不论, 可随意变化, 但尾三字一定不可以三连平!!....另外, 2,4,6 字中, 可看出有个规律, 就是: 平仄平或仄平仄, 对吗?二) 孤平个人认为, 若以“正规格律”写联, 在七言句中出现“孤平”的机会比较少, 在变化中就要注意了, 上联如: 仄平仄仄仄平仄, 这也算合律, 但这到底算不算孤平呢?1) 在1,3,5 不论中要注意三仄尾和三平尾的禁忌, 当然四连仄和四连平也是不可犯的错误!2) 2,4,6 分明之中, 也是有特定的规限, 就是“平/仄/平”和“仄/平/仄”的注意了3) 孤平还没有最终定论, 暂时还是以律诗中的孤平为据, 那暂时就随波逐流吧…呵呵…但我个人认为, 如果以“正规格律”写联, 在七言句中出现“孤平”的机会就比较少了!第三课对仗/词性问题一) 前言在这个问题上, 相信需要较多的文字来加上说明, 更需要小许涉及到对联形成的解说, 在这方面希望不会做成各联友的混乱和沉闷就好, 我尽量简化吧! 也希望大家多加意见和讨论, 谢谢!!对联能够雅俗共赏, 主要原因是它贴近生活, 并与书法等艺术融合在一起, 还有具音乐性的精炼文字来表达, 显示出传统文化的特色。
有了声律的支撑, 读起来就有节奏感了! 在大众喜爱的对联文学当中, 因进步而有所要求, 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1. 全盘大众化, 适应各式各样百姓的胃口, 让群众能懂能念, 及能仿作, 主张把对联格律放宽, 去掉一些声律要求---- “宽对”2. 主张维护对联的严肃性, 弘扬主旋律,使之居于较高的文学档次, 不求媚俗, 希望提高欣赏水平和趣味, 避免跌进雅俗也不赏的泥塘里!正因如此, “宽对”和“严对”就成了一个经常讨论的话题, 甚至在联作上的优劣有争议哩!其实, 对联的属性和风格是很鲜明的, 上下联字数是相等的, (报纸上的双栏标题不是对联) 因为对联是“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和“平仄相对”的, 这些是判断某两句话是否对联的基本条件! 对联写作的入门规范称之为“格律”二) 对仗形成对仗的形成在早期已有雏形了, 先举例一些句子: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我心非石, 不可转也;我心非席, 不可卷也。
以上两组句子并非联句, 但词性是一致的, 由於体现出回声般的对称美感, 便增强了诗歌的振撼力! 正因如此, 从这里便产生了对联格律的原始条件--- 字数相等和词性相当了! 继而在重字上改进了,也避开了。
但后来又有了新变化,在上句中故意重字, 下句中相同位置也重不相同的字, 但还不能达到对联中那种对仗句的水平, 因为缺乏“平仄相对”这一条。
等到声律被发明之后, 这种声调对仗便成为必然性, 出现了格律的最后一条-----平仄交替。
以下举些例子, 是从诗中抽出来的, 合乎格律的律联: (全是古音)1. 交枝承落日, 接树隐高蝉2. 星稀初可见, 月出未成光3. 山烟涵树色, 江水映霞晖4. 念此一筵笑, 分歹两地愁5. 金谷宾游盛, 青门冠盖多6. 天边看远树, 水底见行云7. 野岸平沙合, 连山近雾浮8. 对窗看宝瑟, 入户弄鸣机9. 夜花枝上发, 新月雾中生10. 孤飞出叙浦, 独宿下沧州以上例句可看得出平仄已是对应了, 对仗方面亦十分严谨, 至於词性方面也没有大的偏离, 这也说明了对仗的重要性, 词性的不偏离, 两句句子才带出要说的东西!对联格律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前修未密”; “后出转精”, 凡是格律, 总朝著越来越精密的方向进步。
规范律条也越来越细, 也可说是对联的“游戏规则”了。
对联中基本没有三字联, 但谨记, 上下联相对应的词义不可完全相同, 否则称为“合掌”; 说的内容完全不相关的可称“无情对”; 长联中没有重字则令人叹服了…三) “宽对”和“破格”现在谈到“宽对”和“破格”了, “红花对绿叶”是死板的“对仗”, 但基本格律没有远离, 更不能丢失, 以免丧失灵魂。
有两种情况可以放宽一下:1. 长联由于篇幅大, 个别地方失律是可以允许的2. 嵌特定词语也可以稍稍破格: 如: “岳阳楼对洞庭湖”专用地方名等等..对联创作的成功与否在于声律, 声律核心就是平仄交替。
读起来就有抑扬颐挫之妙, 这也是衡量和谐与否伪起码准则, 仅凭主观感觉就不大可靠了!...呵呵, 其实学习起来应该不太难, 只是一些浮躁的人不肯静心下来, 踏踏实实地练习平仄, 再加上“新”“旧”四声的混乱, 也成为“宽对”沦的借口了, 这样就太令人遗憾了!对於初学联者, “宽对”只能成为一种自我陶醉的鸦片, 分不清平仄, 从此便写不出好对联, 也无法去欣赏对联了!...而且“宽对”宽到什么地步呢? 界限在那儿呢? 很难界定吧!! “宽对”论像是某种投机, 对初学联者只制造出负面教育而已, “宽对”论是不宜提昌的四) 词性对仗:1. 最好动词对动词例: 走对奔, 吹对摆, 飞对舞….等等2. 名词对名词例: 山对水, 风对月, 日对海, 天对地, 鬼对神….等等3. 助语词/形容词对助语词/形容词…..等等注: 以上内容有部份节录於湖南《对联学刊》第14/15期中, 冯广宏先生撰写总结今次内容:1. 联律的形成和稳固是一步一步的走向成熟的未来, 绝不倒退的2. 对仗也是慢慢的进步的, 对自己要求严谨才会有稳固的基础写出好联来!3. 词性要分清楚, 对乱了就被称为失对了…呵呵4. 在未成为什么名家之前, 安份守己一点的遵守公认的游戏规则, 别学什么“宽对”之类的说法了, 走歪了路就烦了…呵呵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分类】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格式】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禁忌】1.忌同声落脚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
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
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
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
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
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
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
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