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1、什么是转轨时期?
转轨,名副其实,它原本的意思是:火车在变换方向时变换轨道的这一种行为,现在多指的是一个个体或者整体在发展壮大时,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获得更大的利润,而做出的大型的战略层面上的目标调整与重订。
转轨时期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
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
转轨时期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例如:一个企业的成功转型,就是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根据自己企业的需求,对企业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大范围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模式。
往往这个时期,企业或者国家面临空前的挑战与危机:如果把握的好,那么在改革调整之后,这个整体必将发展地越来越好、占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润;但要是没有驾驭好这一次转轨,那么,不仅是对原有成果的一次毁灭性打击,更葬送了企业或者国家的前提。
由此可见转轨时期的重要性,以及把握转轨时期的决定性。
2、中国的经济转轨时期有哪些?
从经济发展的方面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中期(唐宪宗年间)的“飞钱”;再逐步地发展到陆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然后到山西庄的票号、宁绍帮的钱庄;再到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接着就是19世纪末期著名的猎杀胡雪岩行动(标志着以左宗棠为后台的主张海防、陆防的政府与以怡和洋行为首的洋人的金融战争正式打响);再到中国近代各种耻辱条款的签订;随后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在长征期间创新出来的“红军票”帮助中共走过了建立初期的种种困难;在这期间有国民革命、北伐军、1920年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上海成立、1931年中美第一次汇率战争;之后再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两次转轨分别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和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经济的确好了很多,就暂且不提这个,我们将更大的注意力放在改革开放这次上:
从1979年到1980年,主要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1年是财政政策紧,而货币政策松;1982年到1984年,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5年则是两大政策“双紧”配合;1986年到1988年,仍表现为两大政策的“双松”配合;1989年到1991年,是两大政策的“双紧”配合;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再次出现“双松”配合。
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使得货币政策开始考虑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新问题,而且也引发了未来两大政策配合的新层面。
1997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从对资源约束逐渐过渡到了需求约束的局面,同时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促使中国经济面临到了周期性的低谷。
面对这样的情境,1997年以后,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迅速的转变为“双松”配合的政策。
并且在随后的1998年初也宣布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制。
在加入WTO之后,从2003年起,中国经济形势再次面临了变化,同时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其主要内容还有适当回收流动性,并且最终确定了“稳中适度从紧”的政策思路。
近年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伴随着提高利率,这些措施都是在紧缩银根,进而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功效。
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成为进入2007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中央政府也把2008年的宏观调控思路,确定为了“从紧货币政策”与“稳健财政政策的协调”。
由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充分看到,进入转轨时期以来,货币政策由弱到强。
改革开放之
初,财政政策居于主导地位,货币政策几乎没有任何功效。
但只1985年之后,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货币政策也基本确立了以通过控制信贷规模而影响货币供应量为核心的模式。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也弱化了中央政府财政政策的实施空间,使货币政策成为两大政策协调的主导方。
进入转轨时期的每一年、每一阶段、每一时期的经济状况不同,针对这一情况我国采取了不同的货币政策来对宏观经济加以调控,并且在转轨时期的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施行的。
3、这一次转轨有什么不同?
4、中国现在面临的经济问题。
5、这个问题对中国的哪一方面影响最大?
6、转轨后的中国有什么不同?.
7、怎么从经济上来达到这个不同处?
8、为了达到这个不同处,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货币政策目标?
9、如何来推出政策?
10、综合效应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