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农产品贸易体制与政策35
我国农产品贸易体制与政策35
1、外贸统制专营时期 (1949 ~ 1978)
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 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 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使中国在国际收支 中避免出现逆差,有利于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 际市场 ( 被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 ) 中的任何不 确定因素隔离开来,有利于控制中国进出口水 平和构成,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实现进口 替代战略的目的
3. 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1988 ~ 1990)
承包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2
➢ (3) 企业行为短期化。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刺激下,缺乏 中长期投资眼光和积极性,只重承包期内任务的完成 和超额完成,往往忽略了外贸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 战略措施,企业宁可转产附加值低且易迅速出口、换 汇成本低的产品,导致国家外向型企业产品结构长期 处于低水平运行。
扩大了企业对外汇的支配使用权,有利于保持适度的进口增长, 为进一步拓展对外贸易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另外,为了保证国 家收汇并防止逃汇、套汇,外汇管理部门和结汇银行实行跟踪结 汇,加强了对出口外汇的管理。
国家提出按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外 贸企业进行股份制的试点工作,鼓励专业外贸公司实行进出口代 理制。
➢ 1996 年 12 月 1 日,我国还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第八条款规定的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5. 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1994 ~
主要改革内容有:
(2) 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
➢ 在 1994 年《对外贸易法》颁布实施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并实施各种配 套法规,将对外贸易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3. 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1988 ~ 1990)
承包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1
➢ (1) 尚未建立外贸的自负盈亏机制。承包制仍然保留了 中央财政对出口的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非规范化的 行政性分配,带有主观随意性,也不符合国际贸易的 通常做法。
➢ (2) 助长了局部利益的膨胀和不平等竞争的加剧。对不 同地区的承包企业规定不同的出口补贴标准和不同的 外汇留成比例,从而造成了地区间的不平等竞争,诱 发了对内的各种抢购大战和对外的竞相削价销售,造 成外贸经营秩序的混乱。
1、外贸统制专营时期 (1949 ~ 1978)
该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 (1) 独家经营,难以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 ➢ (2) 统得过死,阻碍了企业与买方、卖方的接
触,不利于外贸企业发挥自主经营的能力。 ➢ (3) 统包盈亏,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经营之 路。 ➢ 未能体现地方、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 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2、放权过渡时期 (1979 ~ 1987)
存在问题: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的隔层,造成行 业产品垄断、地理疆界垄断等垄断
➢ 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换汇成本差异极大; ➢ 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国际价格信息没有通过正常途
径及时传递给生产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励, 而不盈利或亏损的出口产品又不能及时得到纠正; ➢ 三是缺乏国际市场行情信息,企业不能面对国际市场 寻找机会,或根据要求进行产品改良; ➢ 四是缺乏来自进口的竞争,进口管理和高关税,使进 口竞争不能起到促使国内生产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 本而提高竞争力的作用。
➢ (4) 承包期一定三年不变,未能适应国内非经营环境的 变化。遇有重大的环境变化,承包企业往往难以完成 承包任务。
4. 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 (1991 ~ 1993)
改革重点放在微观管理层的变革。在一 系列改革措施中,有两项特别重要:
➢ (1) 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按国际通行 的做法由外贸企业综合运筹,自负盈亏;
鼓励工贸结合,发展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
5. 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1994 ~
主要改革内容有:
(1) 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 控作用。
➢ 从 1994 年 1 月 1 日起,实现双重汇率并轨,实行以市 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 度;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现行的各类外汇留成, 取消出口企业外汇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银行售汇 制,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
➢ 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惩处力度。 1996 年 9 月经贸 部成立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为实现我 国对外经贸管理,经营和服务的国际化、现代化 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总结: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主线
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制,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下政企不分、中央集权,塑造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政企分开、 权责分明,一直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
➢ 对一些小的外贸企业则根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采取股份合 作制等形式进行改组,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通过组建企业集团或 综合商社将分散的外贸经营权重新统一起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发展的新趋势。
➢ 国际经验表明,依靠建立企业集团等形式而形成的行业垄断或产品市 场垄断,以及由此出现的不完全竞争条件,是防止产业内部或国家之 间过度竞争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和规范国际贸易秩序的一种有效方式。
总体来看,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改 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
1、严格计划管理阶段(1949-1978)
➢ 农产品贸易完全由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对不同 产品进出口实行外贸专营;
➢ 计划进口量根据特定商品国内供需之间的计划差额 决定,计划部门按照进口计划水平筹措资金并决定 出口水平
➢ (2) 改变按地方实行不同外汇比例留成的做法, 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统一比例留成制度。此后, 中国外贸经营基本打破了“大锅饭”体制,外 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4. 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 (1991 ~ 1993)
改革效果
外贸财政补贴的取消使外贸企业第一次被真正作为外贸经营主体 和参与竞争的独立实体
2、放权过渡时期 (1979 ~ 1987)
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 以如下 三项最为重要:
➢ (1)1984 年 1 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 汇收入; 1985 年 1 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 50 %的留成外汇;
➢ (2)1984 年 1 月,明确28 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 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 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门所属 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
贸经营权,将外贸代理制的推行建立在国内外流通体制一体化的基础 之上; ➢ 第四,将推行出口代理制与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结合起来,采取一些 扶持政策,把工贸双方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5. 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1994 ~
主要改革内容有:
(4) 保持对外贸易政策在全国范围的统一性, 增加透明度
➢ 1996 年我国还在 5 个经济特区进行生产企业外贸经营登记制试点。外 贸经营权将根据我国的对外承诺,最终由审批制转向依法登记制。
5. 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1994 ~
主要改革内容有:
(3) 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 国有外贸企业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科学管理,积极推进现代企业 制度、综合商社和设立监事会、内部职工持股等试点,实行资产经营 责任制。
3. 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1988 ~ 1990)
国务院决定从1988 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 包经营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
➢ (1)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 贸;( 工贸 ) 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 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三年不变;
➢ (2) 取消原有使用外汇控制指标,凡地方、部门和企业按规定所 取得的留成外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
➢ 加快赋予具备条件的国有生产企业、商业物资企业和科研单位外贸经 营权,截止 1996 年底,我国各类外经贸企业已达 1.2 万多家 ( 其中 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 5000 多家 ) ,外商投资企业 14 万多家。
➢ 1996 年 9 月,外经贸部颁布了《关于设立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 暂行办法》,规定外国公司、企业可以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在上海浦 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外贸公司。外商不仅在生产领域, 而且可以在流通领域进行合资合作经营。
5. 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1994 ~
主要改革内容有:
(3) 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外贸收购制的经营方式必须转变,以服务为特征的稳 定、有序、高效的代理制必将是外贸经营的发展方向
➢ 首先,大力宣传推广外贸代理制; ➢ 其次,建立健全外贸代理法律制度,依法促进外贸代理制的实施; ➢ 第三,在加快赋予生产企业外贸经营权的同时,全面扩大外贸公司内
这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宏观要求, 也是国际贸易规范之一。按照国际规范及中 国的承诺,只实施正式公布的法律、法规和 政策。
5. 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1994 ~
主要改革内容有:
(5) 加强外贸经营的协调服务机制
➢ 进一步发挥进出口商会等中介机构的协调服务功 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外贸行业的律师、会计和审 计事务所及咨询服务机制;
➢ (3)1984 年 9 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代理制”、 “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
2、放权过渡时期 (1979 ~ 1987)
改革效果 ➢ 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
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 动的主力军。 ➢ 经过简政放权、扩大了省一级外贸自主权。外 贸公司的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自 1979 年 下半年至 1987 年,全国共批准设立各类外贸 公司 2200 多家,比 1979 年增加了 11 倍多。 ➢ 然而,对于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外贸公司仍 然是它们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