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庆历二年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

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通判舒州。

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寻召试馆职,不就。

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

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仁宗万言书,言改革之事,然帝未以应。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

”作《辩奸论》以刺之。

安石性强忮①,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②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

晚居金陵,又作《字说》。

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

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改)
【注】①忮:zhì,刚愎。

②儇:xuān,轻浮。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B.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C.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D.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关联的,名与字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对,或用典等。

介,古代传说为凤凰站落之石。

甫,古代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B. 庆历、嘉祐、元祐,都是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 《书》,即《尚书》,也称为《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

后被列入“五经”之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

D. 谥,即谥号。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安石喜好读书,文思敏捷。

他少年时读书过目不忘,写的文章看似不经意,实则非常精妙,曾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后来他中了甲等进士。

B. 王安石淡泊名利,不喜奢华。

朝廷曾屡次征召他进京任职,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

他穿衣不讲究,但苏洵认为他不近人情,是个奸邪之人。

C. 王安石很有才干,政绩卓著。

他做淮南判官期间,兴修水利,推陈出新。

他晚年在金陵写的《字说》一书,官府用作录取读书人的标准。

D. 王安石倔强刚愎,善于辩论。

他曾经上万言书,洋洋洒酒阐述变法的主张。

他在当宰相期间不用老成持重的人,而用轻浮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5分)
②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5分)
1.【答案】(10)D
(11)D
(12)C
(13)①把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的谷能够陈谷换新粮,郡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

②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早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

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

宋仁宗庆历二年,王安石考中进士,被选为上等,出任签书淮南判官。

按以前的制度,任职期满允许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唯独王安石没有这样做。

再调任鄞县知县,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的谷能够陈谷换新粮,郡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

后来任舒州通判。

当时文彦博做宰相,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

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阁职务,他不肯参加。

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

欧阳修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请求担任常州知州。

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又进京担任度支判官,当时是宋仁宗嘉祐三年。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以雄辩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议论,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

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说改革的事,可是仁宗没有回应。

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政务,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王安石还未做高官时,名声就震动京城。

他的本性不喜好浮华,对待自己十分俭朴,有时衣服脏了也不洗,脸脏了也不洗,大多数人都称许他为贤者。

只有四川人苏洵说:“这样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会成为奸人的。

”写了一篇《辨奸论》来讽刺他。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

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赞同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

他甚至说“天变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

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早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当初,王安石给《诗》《书》《周礼》三本书作注解,写完之后,在学校里颁布发行,天下人把王安石所写的这些注解称为“新义”。

晚年他在金陵居住的时侯,又写了《字说》一书,其中的内容多为穿凿附会,多是佛、道之说。

当时求学的人,没有人敢于不学习王安石的书。

官府只用这作为录取读书人的标准,因此没有一个读书人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先儒解释经典的文字,全部被废弃不用。

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封太傅官职,谥号为“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