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学经验浅谈
河南岸中学程玉霞
一、认真备课,积极参加各种试讲试教活动。
备课是将课本内容、教参内容和课外材料进行有机重组。
备课时,我们要认真阅读课本,依照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课本内容,搜索各种资料来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最后把教材内容和相关材料有机结合、排序好,再落实到教案上。
每次上课前再温习一次教案,做到万无一失。
我有这样一个感受:备课不仅仅是写教案。
写教案只不过是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工作之余,一定要积极参加试讲试教活动活动,由大家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加以改进。
经常性地与同事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探讨。
“三人行必有我师”,经过真心的求教,总结吸取别人的教学精华,努力弥补自己教学的不足,从而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经过反反复复的教学实践之后,就会形成自己上课的一套方法。
二、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取得良好的教学的关键。
我认为课堂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采用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兵的学习兴趣。
这就需要在备课时选取与学生生活有关系的或是他们感兴趣材料,以材料为主线来完成课堂教学,避免单纯的说教。
比如讲授“板块的碰撞引发地震”时,可以让学生把桌子假设成板块,如果两张桌子碰撞时会发生震动,碰撞后桌
子挤压不齐,这跟板块间的碰撞是相似的,如果两张桌子分开,移动过程也会震动,并且出现大的裂缝,这就跟板块间的张裂相似。
通过生动的讲解,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积极地发表自已的见解、看法,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乐于表现自我。
在我看来,下面的方法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1.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的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学生往往对于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比较感兴趣,能否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的根本。
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
比如讲某一区域地理时,可结合最近在该地区发生的时事新闻,对知识点深入讲解。
这样不仅加深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记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结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2.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
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的进行提问,使教与学形成互动。
3.以形象的图表、漫画等丰富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图表、动画、视频等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板图和板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这种方法既掌握了知识,又认识了社会现象,从而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广泛收集有关七年级地理的教学视频,丰富自己的教学材料,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学习地理知识。
三、科学练习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保证。
地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课程,而且需要空间思维能力,所以学起来比较吃力。
俗话说,苦练不如巧练。
练习效果与练习时间有关系,但决不与时间成正比。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练习效果,是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学生学习吃力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安排练习尤为重要。
如:我们在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中,穿插“非洲气候分布特点”练习;在分析“日本经纬跨度范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中,穿插“英国经纬跨度范围及其地理环境”练习。
这样就能起到对比训练的作用,加深知识点的印象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
教学内容
因为对比而不显得单调,枯燥,也从根本上确保了一体化教学任务的完成。
最重要的是,对比式的教学很容易做到各个知识点的统一。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能够串联起来,对各阶段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目标有所了解,作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在何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点。
这样,学生就不至于简单对自己反复的练习感到枯躁单调,对照分解出的每个阶段知识目标,明白自己地理知识的不足之处,提升自己的水平,产生一种紧迫感。
四、注重学生的差异,重视分类指导。
学生虽处在同一年龄段,但性格差异,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也有快有慢,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
对此应“因材施教”、“培养补差”,所以分层教学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要区分层次,根据学生素质和基础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实施分层次教学。
既让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的饱”,又让基础较差,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吃的了”,调动和维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比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适当降低标准要求,适当的单独讲解。
要求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提高练习的难度等。
对成绩良好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程度差的学生更需要关爱、鼓励,不排斥、不挖苦、不放弃,给其特殊的关注,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当他们取得一点点的成绩的时候,都及时的给予表扬,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给予宽容。
在很大程度上也可改善教师与学生们的关系,那么我们的工作也就如鱼得水。
五、培养如何学习地理知识技能,打牢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学,如今是行不通的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技能,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事半功倍的学到知识。
通常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读图法、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
当学生掌握了地理的学习方法,那么学习就相当轻松和积极主动了,而老师从旁引导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六、做好阶段检查工作,及时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
每阶段学习结束后,要进行阶段检查,形式可以多样,不一定要用作业或一套题来进行一次考试。
这样一方面可以把这段时间的知识加以归纳小结,理清思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成绩反思自己工作的优缺点,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扬长避短,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
学生发现自己成绩不够理想时,立即改进,教师要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教员还应注意利用知识能力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相互比较,增加竞争意识,形成你争我赶的局面,提高学生积极性。
七、构建平等的课堂人际关系,课堂气氛要把握适度。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上下级“观念,不应把自己看成发指令、提要求、检查执行结果的监督者,而应看作是参与教
学活动平等的一员。
教师应逐渐放松对学生的权力控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上的自主意识增强了,气氛自然会活跃起来。
但教师在努力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要注意维持课堂纪律,避免因个别学生违纪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课堂气氛要活而不乱,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活”是否是有目的性的,是否在围绕学习内容而“活”。
八、注重教书育人。
教书本身就是育人。
只要教师走上讲台传授知识,就自然而然地被推到了育人的前沿。
育人是教书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不能只知道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育人工作。
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备课的同时,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并将其完整准确地贯穿和体现在教案及讲稿中去,充分发挥教材的内在育人功能。
课堂活动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为能顺利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打牢基础。
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比如讲授日本这一课时,可以举例我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说明了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以上是我在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更加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基本功和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