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海岛旅游开发现状我国的海岸线绵长,岛屿众多,陆地海岸线长18000公里,全部海岸线长达32000多公里。
在我国海岛资源中,有人居住的海岛共433个,季节性利用的海岛达1000多个。
著名的海岛有辽东半岛东南的长山群岛,大连附近的蛇岛,兴城附近的菊花岛,山东的刘公岛,江苏的车牛山岛,浙江的舟山岛、普陀岛,福建的马祖列岛、金门岛、鼓浪屿、澎湖列岛,香港诸岛,广东的海陵岛,广西的斜阳岛,海南岛等。
这些岛屿当中许多由于其独特的景观资源而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我国的海岛旅游资源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岛屿类型众多由于地壳运动和地质成因的不同,海岛所呈现的地貌类型的差异也比较大。
这些岛屿的自然景观特色迥异,不单具有很好的观光旅游价值,有的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2、人文资源多种多样我国南北诸岛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进程中,虽然这些海岛与大陆被海洋分隔,但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忘记开发和建设海岛。
不少海岛保存着名胜古迹,如厦门的鼓浪屿、浙江的普陀岛、威海刘公岛、广东虎门威远岛等。
3、自然景色奇异海岛自然景色的奇异突出表现在地貌景观上,因为长期受海浪的冲蚀和风蚀作用,一些海岛的礁石千姿百态,对远离海洋的内陆旅游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些海岛上的沙滩绵延数公里,是理想的海水浴场和沙滩浴场;许多海岛因分布着极其珍稀的生物而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有些海岛还频频出现壮观的“海市蜃楼”奇景,为世人所仰盼。
4、神话传说妙趣横生海岛的形成有特定的地质条件和不同于大陆的自然环境,使得千百年来人们对海洋总是充满神秘感和尊崇感,因而流传着无数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这也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我国的海岛资源具备良好的开发条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海南岛海南岛位于我国最南端,濒临南海,面积约33 900平方公里。
在我国辽阔的国土里,海南岛虽然只占我国总面积的0.4%,但在全国约8万平方公里的热带土地面积中,海南岛却占了42.5%,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
海南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集热带海岛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名胜古迹于一岛。
1988年以来,海南省新建、扩建和完善了天涯海角风景区、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贝壳馆、蝴蝶谷、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东山湖野生动物园、火山口公园、澄迈鲜鱼湖公园等一批集海南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档次较高、特色鲜明的景点。
2001年开幕的“博鳌亚洲论坛”丰富了海南特色旅游的内容,打破了海南旅游的传统格局,促进了海南旅游产品的全面升级。
目前海南岛主要推出的6大旅游产品是热带海滨度假、黎苗民族风情、温泉康乐休闲、热带动植物观赏、潜海和高尔夫球健身。
为开发海南特区的需要,政府许多部门开展了本行业的海岛开发规划,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特别是自1989年起,为期5年的全省海岛调查成果为制定海南岛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措施提供了严密的科学论据。
我国“十五”旅游计划中把海南作为中国旅游产品中惟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热带海岛度假产品加以定位,海南岛充分把握这一方向编制《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中提出“要将海南建成世界著名、亚洲一流、中国惟一的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的旅游发展总体目标,以及“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度假胜地(国内)、热带中国(国际)”的形象定位。
在这样的发展目标与形象定位的指导下,海南岛大力发展度假休闲旅游,努力将海南建成国内外的度假目的地,并争取成为中国旅游产品结构中的国际品牌。
海南岛坚持发展生态旅游的大理念和大方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从旅游开发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手段、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引导等方面遵循生态旅游的原则,坚持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开发生态旅游和度假旅游精品。
在海南度假旅游产品开发中,海南岛的目标是既要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低密度、高档次的国际品牌,吸引高消费市场和国际市场,又要有一定的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开发出来的度假产品的规模和总量,产生规模效益,真正成为国内外具有轰动效应的度假胜地。
此外,在市场营销手段上海南岛大胆创新,博鳌亚洲论坛是海南最大、最有特色、最有意义的旅游广告,向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宣传海南,展示海南的风采和形象,提高海南在国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海南岛目前正致力于创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际上大财团和专业集团来投资,在引进国际资金的同时引进先进管理和国际客源。
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回归自然成了都市人的向往与追求。
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将旅游和农业相结合的,旨在满足人们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心理需要的新兴旅游形式——观光农业,首先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应运而生,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
为培育海南经济新的增长点,海南省也开始考虑发展热带海岛观光农业,它是以海南丰富的绿色、蓝色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独具特色的海南热带海岛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农业生态环境为吸引力,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心理需要为目的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
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来看,海南岛及其周围海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开发潜力,这是由于海岛特有的自然属性迎合了现代人改造自然、勇于探险、寻求猎奇、向往原始自然景观的旅游心理,从而促使人们在现代航海、航天技术的帮助下走向海洋,叩开海岛旅游业的大门。
海岛旅游已成为海南旅游业突出的地方特色之一。
(二)刘公岛刘公岛位于威海市,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距陆地2.l海里,总面积3.15 平方公里,东西长约4.1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
刘公岛历史悠久,气候宜人,是避暑疗养胜地,名扬中外。
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的特点,全年平均气温在12℃。
优良的气候条件加上优质的海滩,使得刘公岛成为人们享受阳光浴、沙滩浴、海水浴的人间天堂。
刘公岛具有的完好森林资源和丰富海洋资源。
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占刘公岛总面积的 74%,森林覆盖率高达 87%,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也是全国唯一的“海上森林公园”。
由于适宜的气候和充足的光照,岛上各种植物茂密。
刘公岛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森林旅游、观鸟旅游等生态旅游活动。
此外,刘公岛濒临黄海南部的烟威渔场,海洋资源丰富,旅游者可以在这里尽情的品尝海鲜特产,体味海洋美食。
在漫长的岁月里,岛上居民一直过着半渔半农的生活,这里是“烟火数十家,断连村落小”的世外桃源。
刘公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结合历史文化,在风景如画、空气清新的岛上开发垂钓、赶海,领略渔村生活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者流连忘返。
刘公岛最具吸引力的是它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景观,作为闻名中外的甲午故地,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因此刘公岛成为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海岛风景名胜区。
刘公岛分为四区、三中心、两环、一带[51]。
四区为历史文化区、综合娱乐区、海岛民俗区、生态绿化区。
三中心是以中心广场为主体的综合服务中心;西部结合历史文化环境的整治,增设服务设施,形成的西区服务中心;东部结合民俗区建设形成的东部服务中心。
两环指北部形成环状山林游览路,南部邓公路、丁公路形成环状道路。
一带是海岸线景观带。
随着海岛旅游业的发展,海岛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的威胁。
刘公岛积极采取整治环境面貌的一系列工程,如屋顶瓦改色工程,破旧房屋拆除工程,墙面粉刷工程及沿海养殖区清除工程等。
目前,刘公岛正在进行博览园的三期工程建设。
为树立刘公岛风景区的良好对外形象,提高知名度,刘公岛旅游管理委员会面向社会公开有奖征集刘公岛标志,经过专家修改完善后,确定了刘公岛标志,悬挂在刘公岛景区主要出入口位置和岛内码头候船大厅外侧,同时还利用这一标志制作工作人员胸牌和旅游纪念品等。
为加强刘公岛风景区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2003年6月,威海市委市政府本着精简、统一、效能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对刘公岛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实施对刘公岛景区的统一管理,为提高管理效能,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景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普陀岛舟山群岛位于我国东部沿海,舟山市辖区东西长182公里,南北宽169公里,总面积为222 000平方公里。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的小岛,其主峰佛顶山海拔288.2米,岛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 4.3公里,面积 11.82平方公里。
岛上气候适宜,冬暖夏凉,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海岸线曲折,海蚀和海积地貌交替分布,平缓沙滩和巨大洞穴千姿百态,绚丽迷人。
岛上除普济、法雨和慧济三大寺外,尚有70余寺。
普陀山相传为观音菩萨道场,与峨眉山、五台山和九华山同为我国四大佛教胜地。
旅游资源一般由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最优状态是两者的结合,普陀岛在旅游开发中充分注重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结合[52]。
普陀的自然资源主要指海洋海岛资源,人文资源指普陀山佛教圣地和海岛渔乡风俗民情。
普陀山将海岛独有的风化、海蚀、海积地貌连成风景线供旅游者参观,并将一些珍贵的林木作为普陀山自然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列为游览项目。
在旅游开发中,普陀山深挖佛教文化为中心的普陀山旅游文化,决定了其经营主题为“宗教朝圣”,吸引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东南亚及东亚国家的国际旅游者,以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观音菩萨形象吸引更多国外朝圣者,从而扩大普陀山的国际影响[53]。
海天佛国佛教文化旅游线目前已成为舟山拳头旅游产品,并被列为中国旅游黄金线。
海洋渔业是普陀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长期的海洋捕捞生活形成了普陀特有的渔乡风情,渔村的格调、渔业的捕捞、渔家的生活、渔民的风俗、民间绘画等都是普陀山人文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还开辟了极有观赏性的全国最大渔港沈家门的“十里渔港千帆船”的景象。
普陀山的旅游开发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品位突出,将旅游业与传统佛教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对外宣传上,普陀岛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设计具有海岛风味和宗教色彩的旅游线路,如佛国朝圣游、避暑消夏度假游、体育运动游、渔乡风情游等,然后通过大量宣传广告工作招徕旅游者,扩大旅游市场的占有率。
宣传中着重突出佛教文化这一核心,定位准确,形象鲜明。
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为减少工程建设项目所造成的环境和生态破坏,普陀岛尽力做到合理选址布局,尽量减少占用耕地、林地和草地,保护动植物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绿化率,降低噪声和大气污染,尽量保持普陀岛生态系统的平衡。
目前普陀岛正积极与周边的沈家门、朱家尖、桃花岛等著名风景区联合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实施大旅游开发战略。
五、我国著名海岛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我国海岛大都属于资源丰富型海岛,在开发方式上与国外一些海岛有所不同,我国的海南岛、刘公岛、普陀岛等虽然不像国外著名海岛旅游胜地那样久负盛名,但在自身的旅游开发中也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资源利用比较充分我国海岛旅游开发十分注重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尤其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