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有梦》读后感
智慧离我们教师有多远
教师这个职业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教师节那天我收到了同学发来的短信:"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成就难有郁闷常有;比骡子累比蚂蚁忙比民工兄弟更窝囊."读完我的嘴角不由泛出一丝苦笑.短信尽管充满几分调侃的意味但却显示出时下一些教师内心的疲惫与无奈.据上海市一家专业的调查机构对上海市6000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当前有半数以上的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职业倦怠.那么我们禁不住要问今天教育的条件改善了教师的待遇相应提高了但是为什么教师的生活状态和幸福指数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师在面对各种新的挑战和复杂多变的教学场景时为什么经常表现得无所适从茫然无助难道工作的智慧生活的智慧我们教师真的遥不可及吗
最近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再次引起了我的深思——有不少教师向特级教师于永正请教:"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大家都以为于老师一定会讲一番高深的大道理但出人意料的是于老师是这样回答的他说:"我有四个习惯一个爱好:一是读书的习惯每天的报纸必读订的刊物必读好书必读读到精彩处必记;二是看和听的习惯每天晚上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必看每天早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节目必听;三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四是'操笔为文'的习惯.一个爱好是唱京戏."
乍一听于老师的话似乎文不对题但是细一琢磨却对我们不无启发.听惯了框框套套和各种虚巧而空的理论感觉于老师的话仿佛是一抹清风我们总是习惯于抱怨发牢骚可是我们何不从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反省一下呢
一般来说教师越是重视自己的学习和发展其视野就越开阔思想境界就越高敬业精神就越强教育教学质量就越高.为什么我们的一些教师刚参加工作时还激情满怀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用"昨天"来重复"今天"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工作中将激情理想丢撒殆尽我觉得这首先和教师自身的知识贫乏不无关系.于永正老师之所以能在三尺讲台叱诧风云写就别一番人生风流这与他广博的学识显然是分不开的.于老师"每天的报纸必读订的刊物必读好书必读读到精彩处必记"这种习惯怎能不令我们诸多的教师感到汗颜现在学校里有多少个老师能静下心来读书呢一些教师常借口工作忙压力大一年也难得读上一本书更不用说订阅什么书报刊物了.
其次我觉得教师还应当有所追求.教育者应当思考:我们要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度过我们的生命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永正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三尺讲台是因为他把教育看成了一项事业一种愿意为之奉献终生的神圣事业.有的人仅仅把教学当做一种维持生计的手段把上课当成养家糊口的一种职业由于缺少了精神支柱缺少了人生信念所有的工作便都"降低为机械的习惯降低为虚伪的半心半意的例行公事"由此带来的自然是情感上的冷漠和无奈工作上的应付和松懈.这样的职业人生自然是灰色的是得不到幸福的人生体验的.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要有所求有所不求.
再者教师应在思考和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我相信名师和我们一样他们也会在教育教学中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不同的是他们经历了困惑思考探索研究找到了问题根源寻求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像于永正这样的教师之所以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名师这与他们平素的观察思考和经常操笔为文的良好习惯是分不开的.反观我们自己有不少老师自从走上工作岗位后便难得再见到他写什么东西.这种缺乏思考缺乏反省的行为显然无助于教学工作的改进甚至也正是这种惰性影响和制约了教师教育思想的提升影响了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门槛的迈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养成反思的习惯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甚
至形成文字变零碎的反思为系统的思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远离"匠"气充满书生气息走向名师走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