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方式”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方式”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方式”课题实验结题报告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执信小学游陆莲执笔一. 问题的提出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2年秋季, 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实验阶段,一场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自此拉开了帷幕。

由于当今时代已全面进入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成为未来生存的必要条件,传统的以知识积累为主的学习已无法应付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学习方式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也跟随着发生变化。

因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成为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迫切面对的问题。

二.实验目的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发挥信息时代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学习的优势,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培养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 实验方法1.实验对象的选择:在二、四、五年级各选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学生人数约为每班55至65人之间;2.实验时间:2002年9月至2004年7月;3.研究内容:第一阶段(2002.9——2003.1)传统传授式教学在网络环境下得到延伸;第二阶段(2003.3——2003.7)同步式和异步式英语学习实践取得成效;第三阶段(2003.9——2004. 1)网络环境下个性化协作式学习模式的建立;第四阶段(2004.3——2004. 7)信息时代英语学习方式,在网络资源性与交互性有效支撑下,学生高效自主、合作学习英语成为现实;4. 研究方法:本课题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以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兴趣、学习表现和英语成绩的横向比较作为对照结果。

四. 实验变量1.实验的自变量:1)实验班的电脑课和英语课实施整合,引导实验班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2)以国、内外校际之间的合作和校内小组成员之间的网上、网下的沟通与合作促进英语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3)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对外交流活动,学会发布自己的信息、通过网络与现实世界的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并把交流与学习巧妙结合起来,相互促进;2.实验的因变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表现和英语成绩;3.实验的控制变量:同一年级的实验班和对照班由同一个教师任教、使用同一套教材、教学时数相同。

五. 实验的理论基础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 英语新课程标准标准指出:“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3. 桑新民教授“三个世界”的理论桑新民教授指出“在以往的教育中,学生始终生活在两个世界的时空环境中,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的世界”,“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虚拟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在英语学习中,经验世界是指现实生活和课堂,即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语言文字世界是指课本,即文字信息;虚拟现实世界是指网络学习和交际);4. 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要从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5. 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6.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指出每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并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

六. 课题实施简介本课题从2002年9月开始进行,至2004年7月结束,为期两年;参与研究的教师包括英语教师游陆莲、郑洁、陈艳和计算机教师彭敏;实验的对象是二年级二班、四年级二班和五年级三班,对照班级是同年级的其余两个班;实验开始时各实验班人数分别是58人、61人和63人,实验结束时各班人数分别是60人、66人和65人。

2002年12月,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中心焦建利教授、梁林梅博士、刘晓斌老师和韶关市教育局教研室英语教研员吴秉健老师到我校进行课题指导。

他们认为我校的课题研究做得很踏实、很细致,给予我们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根据专家的意见,我们把原定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研究合并为一个阶段进行。

2003年3月,本课题加入由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广东省教育厅合作启动的“英语教学与互联网项目”。

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对外交流提供帮助,课题小组创建了学科教学网站“ETIP在韶关”(),游陆莲老师创建了个人教学主页(/lilian-class)和教学网志Learning By Doing()。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依托教学网站,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学习方法,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新型英语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七. 实验过程1. 第一阶段(2002.9——2003.1)传统传授式教学在网络环境下得到延伸“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英语课程标准》还指出:“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因此,我们利用网络资源活化课本,在课前搜集、筛选、整理好相关的资源,做好课件,并把课件挂上网,学生直接上网进行自学。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每个学习个体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情况,自己操作电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由控制学习进度,重点突破薄弱点,实现高效、自主的学习。

实验教师陈艳在教学Seasons这一单元时,先链接了“习客”网站的英语学习资源作为复习材料,并把新授各部分的内容制作成不同的网页,让学生利用网页进行自学,充分地体现了实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因此被作为“自主学习”的范例收入广东省教研室主编的《英语课程标准导读与小学课例评析》一书。

专家的点评是:“在这个自主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最能体现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网页技术的辅助下自主地尝试、验证、模仿、比较和推理。

积极地使用和发展各种符合个性特征的学习策略。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扮演小老师,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交流各人的学习策略。

除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成功外,学生感受最深的是自由和自主,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目标,按照自己的个人风格来使用学习策略,按照自己的能力控制学习的进度和学习总量,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这里没有被人牵着走的感觉,是名副其实的学习主人。

”(见附件一)这种学习方式极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们每天都急切地盼望着到电脑室上英语课,有的学生说:“在电脑室里上英语课可以学习英语,又可以像上电脑课一样自由操作,我们都高兴极了。

”有的学生说:“在电脑室里上英语课是不用书的,因为电脑里已经有书上的内容了,我们可以跟着电脑读,看英语动画,真有趣!”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学校开展了一个网上学英语的活动,这成了我们班的兴奋剂。

”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还是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课题指导会议中,梁博士提出:把自主权放给学生时,面临时间问题、学生水平不同等问题,该如何处理?我们在后期的实验中采取的解决途径是进行课前异步式自主学习。

由于在课前进行自学,学生的时间比较充裕,所受到的限制更少,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得帮助,学生争取进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2.第二阶段(2003.3——2003.7)同步式和异步式英语学习实践取得成效“人是群居的动物,唯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一个自然人才能成为哲学、社会学意义上的人。

”(柳栋)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存在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互活动,这恰恰可以弥补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现实世界的弱点。

因此,我们异常重视学生在真实经验世界中的体验,充分发挥传统课堂的优势,在进行课前异步式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作为学生英语交际实践活动的舞台,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将所学的知识主动性地转化为交际能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及沟通,使学生获得一些积极的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获得一些意识、态度和能力方面的成长。

实验教师游陆莲的课例My time Table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她在教学中既设计了同步式面对面交流,又设计异步式学习网上交流,达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见附件二)。

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学生不但能看懂和制定作息时间表、阐述自己的日常活动,还了解了国内外日常生活的差异,帮助学生形成了注重合作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学习策略,并培养了学生严格的时间观念,促使学生养成守时、守纪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3.第三阶段(2003.9——2004.1)网络环境下个性化协作式学习模式的建立由于缺乏交流、运用的大环境,小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存在“费时低效”的现象,而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的快速发展为小学英语教学走出困境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因此,《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与国外的学校、班级、家庭、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发挥网络跨越时空、交互性强的优势促使虚拟现实世界和经验世界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的适合个别化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方便学生进行课后异步式扩展交流。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通过E-mail、Forum、MSN Messenger等不同的交流途径、通过制作Power Point、Web page、Flash和建立个人主页等方式,与国外合作伙伴进行实时、非实时的相互交流,在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多边互动中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从而促进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

对外交流活动的开展是我们的课题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亮点。

2002年9月至2004年7月,我们与美国罗德岛州东格林威治城诺基山学校(Rocky Hill School)Mary老师的学生一起开展了Go Fourth交流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