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热化系数”对供热成本的影响

浅析“热化系数”对供热成本的影响

浅析“热化系数”对供热成本的影响
1前言
热电联产由于其显著的节能效益、环保效益和优异的供热质量,得到了社会上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已成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特别是近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不能不注意到,热电联产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能源节约了,取暖费却居高不下。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热电联产比分散供热可节能20%以上,可实际情况是,老百姓并不感到省钱,供热企业反而还亏损。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状呢?多年来专家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多方面的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解决办法,如研制多热源联合运行技术;推广应用热电冷三联供;提高热源厂供热热效率;推广直埋管敷设技术;增加热力站调控设备;加速发展计算机监控系统;逐步推广计量收费方法和研究适合按热量计计量收费需要的户内采暖系统筹。

实现已合理选择的热化系数,是降低供热成本,提高集中供热经济效益,节省能源的最根本途经。

2国家关于热化系数的规定
热化系数=热电厂供热能力/用户最大热负荷。

在拟定各种热源规模和管网骨架时,关键问题是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集中供热、热电结合水平,而确定水平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合理的热化系数。

只有选择最佳热化系数,才能避免一切热负荷全由热电厂承担或追求投资最少的单纯锅炉房供热。

国家对热电联产的热化系数早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
能源法》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电力工业部、建设部《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若干规定》都要求:在热电联产建设中应根据供热范围内的热负荷特性,选择合理的热化系数。

以工业热负荷为主的热化系数宜控制在0.7~0.8之间;以采暖供热负荷为主的热化系数宜控制在0.5~0.6之间;充分发挥现有热电厂(站)的作用,通过增加尖峰热网加热器,配置调峰热水锅炉,降低热化系数,扩大供热能力。

规定表明,城市集中供热应发展成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大型区域锅炉房供热为辅,其他供热方式为补充的供热格局。

多热源联网运行,从经济角度讲是降低供热成本,提高集中供热的经济效益;从技术角度上讲,也解决了能量平衡的问题。

配备相当数量的尖峰备用锅炉房对取得热电厂集中供热的最大效益极为重要。

有研究表明,热源系统的控制可实现节能15~20%的效果。

最佳热化系数有两层含义:一是确定节约燃料最大值,二是确定经济效益最好的临界值。

对热电厂而言,采用一定的热化系数,对电厂燃料的节约,投资和设备年运行利用小时数都会产生影响。

热化系数越大,供热机组装机容量就越大,在非最高负荷期间机组的供热能力不能充分利用,而最高负荷的出现又是很暂短的,因此,供热机组的年有效利用小时数会越少。

一般地说,当采暖小时为2900小时时,若热化系数取0.5,则机组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为2650,若热化系数为1,机组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为1980。

那么,供热机组供热能力利用小时数多少才合理呢?有研究表
明:对抽汽机组约在1000小时左右、高压抽汽机组要1500小时,对背压机组要1500小时时才开始节煤。

而利用小时数越多,节煤量越大。

统计资料表明,每单位供热能力的投资,锅炉房与热电厂的比约为3:10。

这就是说,庞大的热电厂基建投资,供热机组供热能力利用小时数都会对供热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