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培养及考核制度一、目的:根据集团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为满足人才需求、优化公司人员结构、构建公司人才梯队2013年集团将大量引进大学毕业生进入各个岗位,经过全方位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合格任职技能,并能独立承担岗位职责的员工,从而为集团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资源,以达到公司实现储备人才、开发人才的人才战略。
二、原则:1、公平、公正、公开原则2、共同培养原则:即各4S店与集团人力资源部共同承担2013年应届生培养工作。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即理论培训应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三、适用对象:➢ 2013年集团统一招聘大学应届生。
四、培养周期及目标:1、培养周期:大学生培养分为(第一阶段)轮岗实习培养;(第二阶段)定岗培养;(第三阶段)晋升培养三个阶段进行培养。
第一阶段周期为6-12个月;第二、三阶段根据第一阶段培养效果制定。
2、2013年引进目标:2.1技术人才(汽车、机电类大专以上学历)13人(合资品牌2人/店、国产品牌1人/店)2.2综合型管理人才 22人(企管/市场营销等类:14人;财务类3人;人力资源类3人)(合资品牌3人/店;国产品牌2人/店)3、培养目标:达到独立承担相关岗位职责的任职要求,具备基础管理能力。
4、培养目标岗位:高级销售顾问—销售经理、高级服务顾问—服务经理、高级维修/钣喷/装饰技师—车间主管/技术主管、财务主管—财务经理、人事经理等五、大学生职业发展渠道:1、销售类:实习生---初级销售顾问---中级销售顾问—高级销售顾问—展厅主管—销售经理—总经理2、服务类:实习生—初级服务顾问—中级服务顾问—高级服务顾问—前台主管—服务经理3、技术类:实习生—初级技师—中级技师—高级技师—技术主管—车间主管4、业务口职能类:实习生—专员—部门主管—部门经理5、财务类:实习生—现金出纳—银行出纳—明细账会计—会计主管—财务经理6、人力资源类:实习生—人事专员—人事经理六、培养方式大学生培养实行部门总监监督、店总经理指导、部门经理负责、岗位导师执行的四级联动培养管理机制。
1、岗位导师制:集团对新进大学生培养实行岗位导师制度。
即每位大学生配备一名导师,负责大学生轮岗实习期基础岗位技能培训,关注学生的工作状态及思想状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负责对大学生岗位技能的考核和评估。
大学生的导师制度关系到新进大学生的去留,各单位必须为每位新进大学生配备合格的导师。
2、岗位导师选拔2.1选拔原则:大学生岗位导师按照部门经理推荐,店总经理审批确认,集团人力资源部备案的流程进行选拔。
2.2选拔依据2.1.1积极、主动、热情、自信的个人品格。
2.1.2细心、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2.1.3本岗位任职时间不低于二年、熟练掌握岗位技能、熟知岗位职责、业绩中等以上。
2.2.备案2.2.1部门经理根据选拔依据推荐1-3名岗位导师,经总经理审批确认后店人力资源部、集团人力资源部备案。
2.2.2店内人力资源部建立岗位导师档案。
3、奖励3.1导师是一种荣誉,集团进行象征性补贴。
根据岗位导师所负责的人数、岗位以及新员工业绩、给予岗位导师一定的奖励。
导师补贴:100元/月每位导师可带多名学生,每增加一名学生,补贴增加50元,最多不超过3 个。
七、培养考核责任划分:➢ 1、集团人力资源部责任:1.1负责大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组织和协调工作;负责组织对岗位导师的指导效果的评估工作,参与大学生的培训、考核和评估工作。
1.2负责大学生培养岗位分配和调整工作。
1.3制定《大学毕业生轮岗培训计划》并监督执行。
1.4轮岗实习期每月组织大学生集体面谈交流一次,听取大学生反馈意见,根据情况与培养导师联系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中的内容。
1.5对用人单位的培养考核工作的指导、监督。
1.6毕业生培养考核结果及转正的审核、批准。
➢2、集团各总监对实施工作提供建议、监督、并参与到评估、筛选相关工作。
➢3、各(用人单位)4S店责任:3.1各4S店总经理为大学生培养第一负责人、负责大学生培养工作的指导、监督。
3.2用人部门经理:➢负责岗位导师的选拔、分配、培养工作的监督;➢负责岗位技能培训计划的制定、跟踪和培训效果的评估。
➢督导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及面谈,听取大学生反馈意见,根据情况与人力资源部联系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中的内容。
3.2岗位导师➢负责实施大学生的岗位基础技能培训工作;➢关注学生的工作状态及思想状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负责对大学生技能的考核和评估。
➢负责每周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并做好《导师学生沟通手册》,月底总结上交店人力资源部,作为导师考核依据。
3.3 4S店人事经理➢负责大学生人事手续的办理、建立大学生个人档案;➢负责大学生轮岗培训计划的监督执行;➢负责定期(每月一次)组织大学生集体面谈,听取大学生反馈意见,每月底向集团人力资源部反馈《大学生月度面谈记录》;关注大学生动态,负责组织相关考核,评估活动。
八、大学生培养考核8.1考核周期:➢大学生按照轮岗培训计划,每个岗位轮岗结束进行考核;➢大学生实习期考核由轮岗所在公司负责,每岗位轮岗结束前三天完成本岗位培养考核,并报集团人力资源部备案。
(轮岗期超过10天都必须出具考核结果。
)8.2考核目的:确认学生轮岗岗位的工作技能、专业知识是否达到公司要求,是否有学习能力及培养潜力。
通过对学生全方位的考核确定考核定级,决定学生实习津贴等级,延期实习或直接淘汰。
8.3考核内容及标准:8.3.1考核内容见《轮岗人员考核表》8.3.2考核等级考核等级分为A(85分以上)、B(75-84分)、C(60-74分)、D(59分以下)、考核等级为A:作为储备干部重点培养,在人力资源部备案。
优先推荐到管理岗位。
考核等级为B: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
考核等级为C:本轮岗岗位实习期延长一个月,一个月后再进行考核,连续考核两次为C的终止实习协议。
考核等级为D:终止实习协议。
九、对用人单位的考核:大学生是集团的后备人才,对大学生的培养和考核是选拔、激励,储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各4S店必须高度重视。
对用人单位的考核是保证大学生培养、考核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9.1考核时段及考核对象:➢考核时段:每年12月底➢考核对象:4S店总经理、用人部门经理、人事经理➢考核内容:见《用人单位考核表》9.2考核等级:对用人单位(含负责人、人事经理、部门经理)的考核分为A/B/C三个等级。
A级:能够积极主动、按时按要求完成大学生培养及考核,很好达到培养考核目标,按时提交记录表。
B级:基本能够按要求完成考核,达到培养考核目标,能按时提交记录表。
C级:无故不做培训考核,不能按时提交记录表,其他不配合集团人力资源部工作的行为。
9.3奖惩办法:9.3.1 2013年按照大学生培养完成数量追加工资预算额,工资预算追加值=大学生培养完成数量*6000元/人,9.3.2奖惩办法:被评为A级的用人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年度评级(含负责人及部门经理、人事经理)加5分。
被评为C级的用人单位除进行通报批评,年度评级用人单位(含负责人及部门经理、人事经理)减5分。
十、轮岗安排:1、轮岗前沟通:1.1沟通时间:➢大学生报道当日,由集团人力资源部确认大学生职业发展方向后进行首次轮岗前沟通。
➢每岗位轮岗结束当天,由店人力资源部根据轮岗考核结果,进行下一岗位轮岗前沟通。
1.2沟通内容:了解大学生对轮岗的接受及认知程度;被轮岗人的优势和不足;轮岗后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方向是否改变。
1.2沟通达到的效果:让应届生理解实施轮岗的意义,接受并能尽快适应新岗位;了解当事人对轮岗的意见或建议;减少硬性安排带来的阻力;如当事人职业发展方向改变,结合当事人轮岗考核结果及自身潜力及素质再次确认职业发展方向。
1.3沟通注意事项:沟通保密性;沟通及时性(每一岗位轮岗结束后沟通一次);1.4轮岗所需表单:《轮岗确认表》《轮岗工作交接》《轮岗人员考核表》2、定岗2.1大学生轮岗期满后,有人力资源部、用人部门、店总经理综合其轮岗期的评估表现,结合个人发展意向以及公司现有岗位空缺,对轮岗人员进行定岗定级。
见《大学生定岗表》2.2轮岗结束后,大学生向人力资源部提交轮岗报告,包含轮岗部门、工作任务及完成情况、个人工作不足及改进措施、个人意见或建议等内容。
十一、录用和解聘:1、在培养轮岗结束后,人力资源部将组织相关部门针对大学生在培养期间的表现进行考评。
2、考核通过后根据员工个人意见以及公司整体用人需求计划进行岗位定向,并依据公司流程办理入职手续,签订劳动合同。
3、在培养期间,无法胜任轮岗岗位工作或造成公司重大损失的,公司有权解除实习协议;培训结束经考核不能胜任相关岗位的,公司有权解除实习协议。
附件一:岗位导师承诺书本人承诺:1、2、3、4、5、积极学习、贯彻2013年度应届毕业生管理培养方案。
工作中、严格执行公司行为规范和制度,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形象。
熟练掌握岗位职责、技能、并针对轮岗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条件进行讲解。
为轮岗学生制定详细、合理的培养计划,并对其工作进行辅导、监督和考核,做好传、帮、带工作,确保公司大学生培养方案的贯彻实施。
配合人力资源部,提出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完善应届生培养方案。
岗位导师:部门负责人:品牌总经理:人力资源部:轮岗沟通表轮岗确认表轮岗轮岗人员考核表质集团人力资源部备注:考核成绩在“需改进”项者,公司顺延一个月的实习延长期,如再次考核无进步,解除实习协议;考核成绩在“差”项者,公司将直接解除实习协议。
轮岗交接单接收人:定岗申请表备注:附个人工作总结一一份用人单位考核表大学生月度面谈记录表6. 自己在公司的发展方向有无变化?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你认为目前个人最需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哪些帮助?(自我反思能力)面谈总结:面谈人:时间:大学生学习与工作总结工作内导师学生沟通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