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污染生态学: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是(污染生态系统)第一章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1、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2、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具有①持久性②长距离运输③生物积累性④亲脂憎水性。
3、效应浓度和致死浓度的区别?效应浓度指:在某一期限内导致某一特殊反应的毒物浓度致死浓度指: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浓度(判断)4、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过程?吸收(uptake ):污染物可通过各种途径透过生物机体的生物膜进入生物体内的过程迁移(transport):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和范围的相对移动过程一、吸附到根细胞表面二、进入细胞三、横向迁移至导管四、纵向迁移至各器官5、影响植物对污染吸收迁移的因素有哪些?①、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不同物种★不同生态型★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同一植物的不同生育期) 、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元素的种类★元素的价态)③ph④氧化还原电位⑤土壤阳离子交换量⑥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⑦土壤的性质影响⑧根际微生物的作用6、植物粘附气态污染物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植物表面积的大小)和(叶的粗糙程度)。
7、植物主要通过(叶片气孔)和茎部皮孔来吸收气态污染物8、植物对水溶态污染吸收的主要器官是(根),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使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根附近(质体流途径)和(扩散途径)。
(其中哪一种方式是主要的?前者)9、污染物穿过细胞质膜:被动扩散主动传递10、污染物在植物体内横向迁移的方式有(非共质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两种。
11、污染物在植物体内迁移,镉主要以(共质体方式),铅主要以(非共质体方式)方式。
第二章生物富集1、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浓缩富集系数:富集系数=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生存环境中该污染物浓度2、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与体内富集量和富集系数的关系?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富集量与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成正相关,但富集系数与环境中污染的浓度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反有随污染物浓度增高而逐渐下降的趋势。
3、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有机磷、有机氯农药更容易富集?)生物种的特性、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以及环境特点。
(光强、温度、湿度)有机氯(p)4、区分生物富集、生物积累、生物放大。
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积累是指同一生物个体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中的不同阶段,机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生物积累使这些物质的蓄积随该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增多。
生物放大:是指在生态系统的同一个食物链上,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5、生物富集的研究,可在(个体)和(食物链)两个水平上进行,方法有(野外采样调查)和(室内分析和室内模拟实验)第三章毒害1、污染物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对植物吸收的影响(污染物能改变土壤微生物和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中某些元素的释放和可给态量)2、对植物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3、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4、对植物生长的影响,5、对植物发育的影响,6、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2、影响污染物毒害的因素有哪些?(生物活性点位)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和物质对于重金属而言,离子态>络合态、PH值、光照强度、地形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拮抗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独立作用)。
第四章解毒1、生物在长期的进化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环境污染物的各种解毒作用,主要包括生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钝化作用)、(代谢解毒作用)、(排出解毒作用)和(遗传解毒作用)。
2、动物对污染物的代谢反应有(氧化)(还原)、(水解)、(结合)3、植物中主要的重金属结合肽与重金属解毒有关:谷胱甘肽(GSH)、植物螯合素(PC)、金属硫蛋白(MT)。
4、简答植物对污染物的解毒。
生物在代谢活动过程中,通过酶的作用,能把污染物逐步代谢为毒性较低或无毒的物质。
★改变代谢方式是代谢解毒的方式之一。
★有机物的代谢解毒分为两个阶段:1.加氧酶作用(氧化反应)2.与植物体内物质(结合代谢)。
耐药性植物具有分解转化农药的作用,一般包括包括三种基本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屏蔽作用)生物将污染物运输到体内特定部位,使污染物与生物体内活性靶分子隔离室生物产生解毒适应性的又一途径,这一作用被称为生物的屏蔽作用或隔离作用。
第五章抗性与监测1、抗性包括(避性)和(耐性)【解毒能力与抗性的关系】解毒是基础,解毒能力强、抗性强。
但抗毒性强的生物不一定有解毒作用2、植物对污染物的避性主要有(气孔阻碍作用)、(外表皮阻碍作用)、(结合降解作用)*【根际效应】根分泌物可为微生物提供能源物质,将大量具趋化作用的微生物聚集在根周围,从而产生“根际效应”,其中有些微生物具有净化土壤中污染物的作用。
3、生物的抗性指标有(生长状况和繁殖能力指标)、(生理生化指标)、(细胞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指标)等。
4、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等各层次对环境污染程度所产生的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生物监测与物理化学监测的对比。
由于环境系统的复杂性和生物的适应性和变异性,使得生物监测存在定量困难、灵敏度低、选择性不强时效性差等缺点,只有将生物监测与理化监测相结合,才能全面反映环境质量。
因此,生物监测并非可以以取代化学、物理监测,而是作为重要的补充,生物监测能够弥补化学、物理监测的缺陷。
如果没有化学、物理监测数据所提供的信息,生物的反应就不能很确地提供污染信息。
【监测生物、指示生物】指示生物是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定性反映,指示环境污染物的存在;监测生物不仅能反映环境污染物的存在,而且能够反映污染物的量.生物监测包括(植物监测)(动物监测)(微生物监测)5、以水体污染为例,如何对水体污染进行生物防治与指示?①水污染的植物监测与指示,以浮游植物为例,在水体受到污染时,种类和数量会明显减少,而且耐污染的种类也会相继出现,对它们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对水体污染程度作出判断。
②水污染的动物监测与指示水体中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及水生昆虫,它们个体大,在水中相对位移小,生命周期长,能够反映环境污染特点,称为水体污染指示生物的重要研究对象。
③水污染的微生物监测与指示,水中生长的细菌总数可以反应水域中被有机污染物污染的程度。
第六章适应与进化1、在长期的污染环境下,不能适应的生物发生(生物多样性丧失),能够适应环境污染的发生(不断进化)。
前者主要表现在(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适应环境污染和适应自然胁迫环境有何不同?以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为例,分析生物如何适应污染环境并产生进化的。
生物对污染的适应,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污染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外环境的变化)的适应,以及对污染引起生物的生理变化(内环境的变化)的适应;第二是生物对污染物自身的适应。
注意:前者是间接性的,后者是直接性的。
任何一个生物要在污染条件下获得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应对来自这两个方面的挑战。
生物对污染引起“自然”环境要素的改变以及生理变化是容易适应的,而对污染物本身是很难适应的。
前者是量的变化,后者是质的变化。
例如:种子库是很多植物的共同特征,特别是那些生存在极端环境,或者生活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植物。
动物在形态上的适应最典型的例于是椒花蛾的工业黑化现象。
第七章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排放到大气中的物质的数量、浓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的容量,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2、大气污染全球性问题主要有(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与UV-B辐射增强)3、我国大气污染主要是(煤烟)型。
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烟尘)。
4、UV-B增强:臭氧的减少导致太阳辐射中到达地表的紫外线B波段强度增大,从而打破了地球生物圈原有的平衡,对人类社会各方面产生影响。
5、以大气污染为例,如何对大气污染进行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治理大气污染的一种有效持久的方法。
很多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并将这些物质在体内进行分解转化为无毒物质。
一、植物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吸收:空气中不同物种对有毒有害物质抗性不同,二氧化硫达到10ppm时,人就不能长时间工作,当浓度达到40ppm时,人就会中毒死亡。
木槿对二氧化硫有很强的抗性——天然解毒剂二、城市绿化工作的原则;1.常绿树与落叶树配合2、速生树与慢生树结合3、骨干树种与其他树种结合4、乔、灌、草、藤相结合,立体绿化5、尽量采用树形美观、没有病虫害和特殊气味的乡土植物。
6、大气污染物主要有有毒气体和颗粒物两类。
按来源可分(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