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污染生态学: 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
2、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
3、效应浓度EC: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4、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5、生物富集: 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6、氧化塘: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7、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8、生化耗氧量BOD:一定期间,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所耗溶解氧的数量。
9、总需氧量TOD:把水中的CNSH等元素全部氧化成所需的O210、总有机碳TOC:溶解于水中所有机物的含碳量11、土壤污染:当工农业生产的“三废”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或直接向土壤中排放转移,并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急即土壤污染。
12、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13、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14、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农、林、牧、卫生及仓库等害虫的药品15、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二、填空1、土地处理技术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地下渗滤系统。
2、生物抗性机制外部排斥、内部忍耐。
3、微生物对金属离子的转化作用甲基化、还原、氧化作用。
4、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相加、协同、颉颃、独立作用。
5、污水灌溉纯污水、清污混灌、间歇污水灌溉6、氧化塘厌氧、兼性和好氧氧化塘7、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避性气孔阻碍、外表皮阻碍作用。
8、特殊转运又可分为载体转运、主动运输、吞噬和胞饮作用。
9、影响微生物吸收污染物的因素培养液pH、培养时间、污染物浓度及培养温度。
10、污染物通过动物细胞膜方式被动运输与特殊转运。
11、被功运输简单扩散和滤过作用;12、土壤污染检测研究型、监视性、事故性监测。
13、土壤采样方法对角线、棋盘式采样、蛇形采样布点法。
三、判断题1、污染物在环境中具有易变性。
(√)2、植物能够黏附和吸收气态污染物,黏附污染物的数量主要决定于植物的光滑程度。
(×)3、到达根表面的污染物一定被植物吸收。
(×)4、叶片吸收的重金属不能向下移动。
(×)5、土壤中重金属的溶解性受PH控制。
(×)6、协同作用的公式可表示为:M=M1+M2 (×)7、金属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半衰期不同,能直接影响生物富集量。
(√)8、污染物和生物体内的某些成分螯合,不再参加代谢活动,可以在生物体内富集。
(√)9、化学稳定性和高脂溶性是生物富集的重要条件。
(√)10、污染物影响植物根系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在于污染物影响酶的活性。
(√)11、污染物不能影响植物体内的成分。
(×)12、种子中积累微量的镉对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无影响。
(×)13、植物被镉污染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下降。
(×)14、Pb和Cd污染物都能使鱼脊椎弯曲。
(√)15、动物行为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任何改变动物的行为都会严重影响动物的生存。
(√)16、生物活性位点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和物质。
(√)17、对金属来说,离子态要比络合态毒性小。
(×)18、重金属价态不同,毒性也不同。
As3+小于As5+。
(×)19、大气湿度能直接影响植物的受害程度,即大气相对湿度与植物受害程度成反比。
(×)20、凡两种元素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它们之间有可能存在生物拮抗作用。
(√)21、相似原子结构的元素有机络合中互相取代而发生拮抗作用。
(√)22、不同价态的重金属的生理生态毒性不同,而金属价态的变化与土壤氧化还原状态有关。
(√)23、农药的氧化作用在植物体内非常普遍,常常是导致农药毒性降低的主要反应。
(√)24、藻类和高等植物具有分解洗涤剂、塑料等有机污染物的作用。
(√)25、SOD是超氧化物歧化酶。
(√)26、谷胱甘肽具有对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抑制及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27、在动物体内未分解转化的气态及挥发性液态污染物可以通过呼吸道排出。
(√)28、微生物对汞的抗性解毒现象比较普遍,具有广谱抗性。
(×)29、在重金属胁迫环境中,生物体内普遍存在金属硫蛋白、类金属硫蛋白、重金属螯合多肽。
(√)30、微生物能够将进入体内的污染物排出体外。
(√)31、抗性强的生物一定具有强的净化作用。
(×)32、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包括遗传基因库的减少和新的遗传变异来源的降低。
(√)33、植物遗传多样性丧失的机会往往超过动物。
(√)34、广域分布的物种生存的机会大于分布范围小的物种。
(√)35、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36、自然环境因子在污染条件下的改变和生理上的变化是一个量变过程。
(√)37、在重金属长期污染的条件下,植物往往出现叶面积减少的趋势。
(√)38、污染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引起植物体内的资源在组织和器官中的配置。
(√)39、可塑性和自稳态是植物对长期的、可预知的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40、指示生物一定是监测生物。
(×)41、长叶莴苣能够用来监测PAN。
(√)42、氟化氢对阔叶植物的伤害症状,一般叶片顶部出现有明显的有色边缘的坏死区。
(√)43、蜜蜂是大气污染最理想的监测动物。
(√)44、污水灌溉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45、营养元素氮、磷是形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条件。
(√)46、植物能够降低水体中的BOD和COD。
(√)47、我国酸雨是硫酸型的。
(√)48、株高增加已作为衡量植物对UV-B辐射敏感性的一个指标。
(×)49、DNA是UV-B辐射伤害的主要位点之一。
(√)50、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可逆过程。
(×)51、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使其固定下来,使土壤重金属污染得到治理。
(√)三、简答题1、阐述污染引起物种多样性降低的机制.1.直接毒害作用,阻碍生物正常生长发育,使生物丧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2.污染物引起生境改变,使生物丧失生存的环境;3.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和累积作用,使食物链后端的生物中毒而难以存活或繁育等。
2、试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迁移的影响因素.1.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2.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3.pH4.氧化还原电位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6.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3、试述复合污染的类型.1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其联合作用时所产生的毒性为各单个物质产生毒性的总和2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各单个物质毒性的总和3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其结果每一种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作用的毒性反而减弱,其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单个化学物质毒性的总和4独立作用各单一化学物质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及其机制均不相同,联合作用于某机体时,在机体内的作用互不影响4、植物的抗性指标包括几个方面?1形态解剖指标如气孔构造、栅栏和海绵组织的比例、角质层和木栓层的厚度2生理生化指标如细胞膜透性、细胞质含水量、酶系统活性及细胞内结合物质的含量3生态学指标如根的分布性、根基效应状况5、试述生物对污染的适应.1形态结构上的适应性反应,以适应污染的环境2生理上的适应性反应,包括消极和积极两方面3遗传上的适应性,包括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变化和遗传基因自身的变化6、试述我国氧化塘的主要特点.1充分利用地形,工程简易2超大型氧化塘工程3净化和利用相结合4广谱、高效和稳定的净化能力5人工强化系统塘的研究和应用7、生物对污染适应的两重性:第一是对污染物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改变的适应以及对污染引起生物的生理变化的适应;第二是生物对污染物自身的适应。
前者是间歇性的,后者是直接性的8、污染条件下种群的进化过程.求的个体,不断扩大在种群中的比例3抗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扩大,并通过种群内基因重组,不断提高抗性水平,同时外来基因流入,提高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9、温室气体的主要类型及其来源.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氧化亚氮、臭氧及氟氯烃类二氧化碳:主要是來自化石燃料在燃烧的過程中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石灰岩被制成水泥的过程也释放出二氧化碳;土地的开发利用減少了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甲烷:甲烷为缺氧條件下有机物腐烂时产生,或因化石燃料燃烧或天然气直接逸出,有一半以上的甲烷是人为造成的(如农业、天然气使用以及垃圾掩埋等),其余则为自然界的排放。
氧化亚氮:主要來源包括自然界以及人为排放。
主要来源包括化学肥料、热帶雨林砍伐、土地利用改变(森林转为牧草或农作耕地)、农业活动刺激土壤排放。
氟氯碳化物:氟氯碳化物为人造化学物质包含清洁溶剂、泡沫喷出媒介、防燃剂、冷媒等10污染物在细胞水平上的影响有哪些?对细胞膜的影响:引起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首先,污染物引起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导致细胞膜的损伤。
其次,污染物可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
再者,污染物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干扰了受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对细胞器的影响:污染物不仅可以引起细胞线粒体膜和嵴的形态结构的改变,而且可以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和电子传递功能。
污染物代谢产生自由基,可导致内质网结构和微粒体膜的一些重要组分如混合功能氧化酶的破坏,导致蛋白质合成控制的改变。
污染物还可影响微管、微丝、高尔基体、溶酶体等其他细胞器。
对组织器官的影响:对靶器官和组织器官产生毒作用。
11内分泌干扰物有哪几类?作用的靶器官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内分泌干扰物是一种外源性干扰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指环境中存在的能干扰人类或动物内分泌系统诸环节并导致异常效应的物质,它们通过摄入、积累等各种途径,并不直接作为有毒物质给生物体带来异常影响,而是类似雌激素对生物体起作用,即使数量极少,也能让生物体的内分泌失衡,出现种种异常现象。
这类物质会导致动物体和人体生殖器障碍、行为异常、生殖能力下降、幼体死亡、甚至灭绝。
作用的靶器官是动物体和人体生殖器内分泌干扰物根据其来源和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工业用化学品、农用化学品、药用环境激素(天然或合成的激素药物)、植物激素类。
我们使用的农药大约70%-80%属于内分泌干扰物;我们所使用的塑料,其中大部分的稳定剂和增塑剂也属于内分泌干扰物;日常人们所食用的肉类、饮料、罐头等食品中也都含有内分泌干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