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面积》教学实录湘西自治州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高静周明慧一、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二、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和68页例1。
2.教材编写意图:教材首先提供了一个在圆形草坪上铺草皮的实际情境,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性。
接下来,教材直接提出问题“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把圆转化成已学的图形来计算面积。
教材采用实验的方法,指导学生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偶数份,如16等份、32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使学生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
然后,引导学生对长方形的长与宽跟原来的圆的周长、半径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并自行完成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这里涉及了数学中的逐步逼近的方法,就是采取某种方法,使一个近似的图形逐步逼近精确的图形。
3.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单元在低年级初步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在此知识体系中,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为此,我将利用直观操作和电化教学的优势,化难为易,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同时,通过圆面积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圆柱和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
三、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基本思路:把要求的未知圆形面积,转化成已知的图形。
教学圆的面积同样采用这种转化的教学思想,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和由计算机设计的动画,以生动、形象、直观的实验,富于启发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明白方、圆、曲、直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转化关系。
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方法的来龙去脉,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师负有“点火”的重任,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新知。
故本节课先是采用了操作法,让学生亲手发现新知,感受学习乐趣;其次采用演示法,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形象、逼真地体验到公式的由来。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
(2)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利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1)在运用圆的面积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使学生了解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利用已有知识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利用已有知识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CAI课件;把圆8等分、16等分和32等分的硬纸板若干个;剪刀。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师:《曹冲称象》的故事,你们都知道吧?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本来想知道大象的重量,曹冲为什么要称那些石头呢?生: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相等。
师:你说的这点很关键,必须保证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等,这样称出的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那曹冲为什么不直接称大象呢?生:因为大象太重,不能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
师:是呀,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所以曹冲才想出用石头代替大象的方法。
其实这也是我们数学学习中经常要用到的“转化”的方法。
也就是当我们遇到新问题而不能直接解决时,可以把它转化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能解决的问题。
【评析】老师与学生轻松“随意”的课前谈话,一方面,恰到好处地放松了学生的紧张心情,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心理准备;另一方面,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教师设计了“怎么不直接称大象的重量”这一关键问题,抓住学生回答中的“用石头代替大象”、“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相等”等要点,把学生经验中的“转化”思想激活,巧妙地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投影出示草坪喷水插图)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插图,说说从图中你能发现数学知识吗?学生观察并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生1:我能发现喷水头转动一周所走过的地方刚好是一个圆形。
生2:对,这个圆形的半径就是喷头喷水的距离,也就是5米;周长也就是喷水所走过的路线;生3:我补充一点,这个圆形的中心就是喷头所在的地方。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晴大家说说这个圆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呢?生4:被喷到水的草坪大小就是这个圆形的面积。
师: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
(板书:圆的面积)(设计意图:由生活中地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喷水头浇灌农田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体会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院面极地兴趣,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三)尝试转化,推导公式1、第一次探究:确定“转化”的策略。
你知道怎么求圆的面积吗?(学生沉默)大家好像遇到了困难,请你在大脑中搜索一下,以前我们研究一个图形的面积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生:可以把新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比如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
师:那圆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我们可以试一试。
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圆纸片和准备的工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评析】“圆”作为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熟悉的由直线段围成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差别比较大,因此当老师提出“怎么求圆的面积呢”,学生感到很茫然。
在这里,老师没有直截了当地讲“方法”,而是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入手,引导学生从头脑里检索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把“圆”这个看似特殊的图形(用曲线围成的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用直线段围成的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成了迁移。
学生汇报交流生1:我们把圆纸片对折得到4个扇形,求出一个扇形的面积,再乘4就能得到圆的面积。
扇形的面积不会求,但是扇形像我们学过的三角形。
师:把扇形当成三角形求出面积可以吗?生2:不行,这样求出的面积比圆的面积小。
师:怎样让扇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接近一些?(把表示1/4个圆的扇形纸贴在黑板上)一会儿可以继续研究。
虽然这个小组折出的扇形不太像三角形,可老师觉得这种方法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他们想把圆通过折一折转化成学过的三角形来求出圆的面积。
(板书:折一折。
)生3:我们想把圆沿着半径剪成4个扇形,把这些扇形重新拼一拼,拼出的图形有些像平行四边形。
师:怎么让拼成的图形更像平行四边形,也可以再研究。
现在,同学们有了两种思路,一种是把圆折一折,想转化成三角形;还有一种是想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你们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了吗?生:都是想把圆这个新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求出面积。
师:说得太好了!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板书:转化。
)【评析】通过第一次探究,学生产生了两种很有价值的思路。
教师设计了“你们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了吗”这一关键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反思,达到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2、第二次探究,明确方法,极限探讨。
师:我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是折成的三角形,还是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很像,怎么才能更像呢?这就是下面要研究的问题。
请每个小组在两种思路中选择一种继续研究。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生1:我们把圆对折平均分成16份,折出的形状像是三角形。
用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乘三角形的个数就能得到圆的面积。
折的份数越多,折出的形状越像三角形。
师:你们同意吗?这就是把圆折成16份时其中的一份(贴在黑板上),和刚才平均分成4份中的一份相比,确实像三角形了。
如果想让折出的形状更接近三角形,怎么办?生2:可以继续折纸,把圆平均分的份数再多一些.师:你继续折给大家看看。
(学生折起来很费劲)看来同学们再继续折纸有困难了,老师在电脑上给大家演示一下。
这是同学们刚才把圆平均分成16份的形状(课件演示“正十六边形”),这一份看起来像是32份,有什么变化?(课件演示,并突出其中一份的形状。
)分的份数更多点呢?生: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像三角形。
师:是这样的吗?大家请看屏幕,(利用课件从4份开始演示,分的份数逐渐增加。
)生:(感觉很神奇)越来越接近三角形了。
师:和大家想的一样,把圆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接近三角形。
三角形的底可以看成这段弧,三角形的高可以看成是圆的半径。
你们会求三角形的面积吗?三角形的面积会求了,就能求出圆的面积了。
生3:我们的结果是把圆平均分成8份,剪下来是8个近似的三角形,拼在一起是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哪个小组分的份数更多?(教师让另一组展示自己平均分成16份后拼成的图形。
)师:如果要让拼成的图形比它还接近平行四边形,怎么办?生4:可以继续分下去,分成32份,64份,128份……师:我们可以让电脑来帮忙。
大家看,老师在电脑上把这个圆平均分了32份,看拼成新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呢?(课件演示平均分成32份、64份、128份。
)生:最后简直就是长方形了。
师:把圆剪一剪、拼一拼,得到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
这样就把求圆的面积转化成了求长方形的面积。
我们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形状变了,什么没变呢?生:面积。
师:求出了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这种方法也很好。
【评析】。
在这里,老师有效利用学生探究出来的宝贵资源,围绕着“怎样更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问,同时又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再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弥补操作与想象的不足,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想象的过程”,充分地体验了“极限思想”。
3、第三次探究,深化思维,推导公式。
师:刚才同学们借助学具通过动手操作,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可是数学学习不仅需要动手操作,更需要借助数字、字母和符号等进行动脑思考和推理。
那么,大家能不能还利用刚才选择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师课件附上两种方法的示意图,分发学具,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评析】数学思维的特点是要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
因此在这里,老师用下面的这段话“数学学习不仅需要动手操作,更需要借助数字、字母和符号等进行动脑思考和推理”把学生的思考推向深入。
生1:(剪拼法)把圆剪一剪、拼一拼变成了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用C÷2=πr表示,宽相当于半径,用r表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πr×r=πr2(实物投影呈现)。
生2:圆的面积=C÷32×r÷2×32=C×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