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PPT课件

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PPT课件

异烟肼的耐药与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失活有关。编 码该酶的KatG基因的缺失,碱基插入或突变,使得酶分子活性 严重降低或失活以及热稳定性发生改变。
Banerjee等研究发现,由inhA基因编码的酶可能是异烟肼 和乙硫异烟肼共同的靶子,因此inhA基因的突变导致了对这两 种药物的耐药。
19
麻风分枝杆菌
15
16
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
➢动物接种
用于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和毒力测定。常用的动物为豚鼠。
➢免疫学诊断
1.结核菌素试验 婴幼儿阳性结果可结合临床症状做出诊断。 在成人可作为判定机体细胞免疫的一种指标。
2.ELISA 检测抗PPD的IgG,肺结核病人的阳性率为80-90%。
3.全血干扰素测定法 以诊断结果与结核菌素试验相当,且具
迅速生长菌: Runyon Ⅳ群; 特殊营养要求:麻风杆菌;
3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是结核病的病
原菌,俗名结核杆菌,1882年由科霍(Koch)发现。 对人有致病性的有人型、牛型和非洲型结核杆菌。
4
➢形态与染色
生物学特性
5
生物学特性
➢培养特性
培养特点:馋、懒、丑。 馋--营养要求较高,必须在含血清、卵黄、马铃 薯、甘油以及含某些无机盐类的特殊培养基(罗氏) 上才能生长良好。 懒--生长缓慢,14~18h分裂1次,在固体培养基 上2~5w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 丑--典型菌落为粗糙型,表面干燥呈颗粒状,不 透明,乳白色或淡黄色,如菜花样。
13
科霍现象 (Koch′s phenomenon,1891) : 将微量结核分枝杆菌注入豚鼠皮下:
易感组:10~14d后注射部位溃烂、坏死;同时附近 淋巴结肿大,干酪样病变,形成慢性溃疡很难愈合。
曾感染组:经24~48h后在接种的局部迅速发生浅溃 烂。但能较快愈合,不扩散到附近淋巴结和全身。
14
麻风分枝杆菌(M.leprae)是麻风病的病原菌,
1873年由挪威学者Armauer Hansen从麻风患者的皮肤结 节中分离发现。
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和 神经末梢的损害。晚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形成肉 芽肿。
20
麻风分枝杆菌迄今仍不能人工培养。用从组织获得的 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小鼠足垫或接种至犰狳(armadillo, 一种南美洲的野生动物),成为研究麻风的动物模型。
8
生物学特性
➢变异性
结核分枝杆菌易发生菌落、毒力以及耐药性的变异: BCG就是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变异株; 耐药菌株,尤其是耐异烟肼菌株。
9
致病性与免疫性
➢ 致病物质
不产生内、外毒素以及侵袭酶。其毒力可能与下述物质有关:
1.索状因子 (cord factor) 2.C-分枝菌酸苷酯 (C-mycosides) 3.硫酸脑苷酯 (sulfatides) 4.分枝杆菌生长素 (mycobactin) 5.蜡质D
10
致病性与免疫性
➢所致疾病
人型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损伤的 皮肤等多种途径侵入易感机体,引起多种脏器组织的结核病 (tuberculosis)。以肺结核为最多见:
1.原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2.继发感染(reinfection)亦称复活感染 (reactivation type tuberculosis,or reactivation tuberculosis)
结核菌素试验(tuberculin test)
1.原理 结核菌素(OT或PPD)注入皮内后如受试者已感染结核, 则结核菌素与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在局部释放淋巴因子,形 成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炎症,若受试者未感染过结核则无反应。
2.方法
3.结果分析 (1)阳性 注射部位硬结、红肿直径0.5-1.5cm之间。
11
12
致病性与免疫性
➢ 免疫性
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相当强的免疫力:
(1)结核的免疫为有菌免疫或称传染性免疫。 (2)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3)结核病的细胞免疫在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细 胞免疫以迟发型超敏反应为主:即致敏淋巴细胞与抗原相遇,
释放淋巴因子(主要是IFN-γ),作用于巨噬细胞,促使细胞内溶酶体 含量增加。其中酶的活性增高,吞噬能力增强。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株的增多使结核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一个新 的严峻事实。
18
防治原则
结核杆菌对一些药物的耐药机制已被证实:
利福平耐药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编码RNA聚合酶b亚基(rpoB) 的基因突变所致。
链霉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是编码核糖体S12蛋白的rpsl基因发 生突变以及编码16S rRNA的rrs基因发生突变。
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1
又称抗酸杆菌 (acid-fast bacillus)。 本菌属种类颇多,可分为3组: ①结核分枝杆菌(模式种); ②非结核分枝杆菌; ③麻风分枝杆菌。
2
根据分枝杆菌分类国际研究班(IWGMT)的分类方案 将本属细菌分为三类,即
缓慢生长菌:结核分枝杆菌;RunyonⅠ(光产色 菌) 、Ⅱ(暗产色菌) 、Ⅲ群(不 产色菌) ;
有受BCG接种史影响小、又能区分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优点,同
时还可避免结核菌素试验在操作上与结果判断上存在的多种主
观或人为因素的影响。
17
预防接种
防治原则
卡介苗(BCG)接种。
治疗
①第一线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定、乙胺丁 醇 和链霉素。
②第二线抗结核药物有对氨水杨酸、吡嗪酰胺、乙硫异烟胺 和环丝氨酸等。
6
➢菌体的化学成分
生物学特性
1.脂质 :磷脂;
脂肪酸;
蜡质(waxes):分枝菌酸 (mycolic acid);
索状因子;
蜡质D;
2.蛋白质 :如结核菌素(tuberculin) ;
3.多糖
7
➢抵抗力
生物学特性
对理化因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抗力较强:
耐干燥;
耐酸;
耐硷;
对湿热敏感;在70%~75%乙醇中数分钟即被杀死; 对紫外线敏感。
(2)强阳性 硬结直径超过1.5cm以上;
(3)阴性 注射部位有针眼大的红点或稍有红肿,硬 结直径小于0.5cm。
4.应用 (1)选择BCG接种对象及测定接种效果,结核菌素反应阴 性者应接种BCG;(2)结核菌素试验对婴幼儿可做诊断结核病之用; (3)可在未接种BCG的人群中作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4)可借用其测定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