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中的月

诗歌中的月

诗歌中的月
1.篇目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

“君”字一作“风”。

句中“愁心”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

《琵琶行》白居易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

用月叙写诗人秋江送别的哀婉凄惨,用月表现琵琶女技艺之卓绝,感情之真切,用月渲染琵琶女身世沉沦之悲凉辛,酸用月反衬诗人被谗遭贬的孤寂悲愤。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
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月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即景感怀。

《苏幕遮》范仲淹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借月亮写出了自己的思乡之深。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然而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

“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

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

归纳分析
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唐人的边塞诗,创造了一种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雄浑苍茫,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开朗壮阔,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浩渺闲雅,王昌龄“撩乱边
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心忧患,都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表现空间之美。

古人何以对“月”情有独钟。

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样的,因此认为月可以超越空间,正所谓“天涯共此时”。

所以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喜欢借月托情。

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有感叹世事多艰、光阴易逝的;有排解怀才不遇、慨叹宦海沉浮的;更有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