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

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

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摘要: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曾提出“海上苏东”发展战略,然而二十多年过去后苏沿海经济并没有出现令人期待的崛起。

近年来江苏沿海发展被再次提到战略高度,江苏沿海后发优势有望得到体现。

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分为发展、停滞和缓慢增长三个阶段,通过采用比较分析法从本省和沿海两个层面上对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表明当前江苏沿海经济带在两个层面上均处于经济发展落后状态;江苏沿海有可能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人民政府提出开发江苏沿海区域经济,并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海上苏东”战略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

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这一措施收效甚微,并没有能够达到所预期的效果。

在苏南苏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时候,江苏在本世纪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的意见》、《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等一批文件以促进江苏苏北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提升江苏整体实力做出重要的规划,但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

近年,江苏省先后组织了知名专家承担省“十五”、“十一五”社科课题研究江苏沿海经济发展问题。

2007年,江苏沿海发展被再次提到战略高度,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会议明确指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而连云港、盐城、南通这三个中心城市,也将成为江苏省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的“桥头堡”。

一、江苏沿海历史发展状况江苏沿海经济带是中国民族产业的发源地之一。

从张謇的“废灶兴垦”和“植棉兴织”,至现如今基本建成现代化的区域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反映了江苏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沧桑巨变。

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专家在沿海经济带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提出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战略。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海上苏东”发展战略,实施百万亩滩涂大开发计划,引起区域经济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纵观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的历史特征,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沿海经济的历史发展阶段(?—1953)江苏沿海三市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尤其在明清代。

据江苏地方志记载,100年多前由于民族实业家张謇在此创办企业并推动城市改造,南通由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

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连云港曾是漕运的重要水道,康熙初年成为题定口岸,于此设关,征收海盐税。

然而,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江苏沿海经济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二)沿海经济停滞阶段(1953—1984)1953年后,由于受中国工业的大转移、自然灾害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因素影响,江苏沿海经济步入停滞不前的阶段。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海地区的轻重工业约全国的70% ,而内地许多工业尚属空白。

为防止国外入侵及中国内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等情况的出现,中国工业发生了大的迁移。

江苏沿海在这期间发展也处以停滞甚至倒退状态。

从1953年的“一五”计划起,中央政府开始将经济将设的重点转移到京广铁路、陇海铁路沿线及东北三省的广大内陆地区,对沿海地区原有的各中心城市的投资大幅减少,沿海地区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被要求大批支援内地,从而大大限制了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的“三线”建设期间,中央政府把数百家设备先进、人才密集的工业从沿海搬迁到内地,沿海地区经济出现了一定的倒退。

(二)江苏沿海经济缓慢增长阶段(1984—)在1984年首批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中,江苏独占2席,占江苏沿海城市的2/3。

江苏在沿海城市的开发中走在全国的前列,然而,江苏沿海城市开发并未出现应有的繁荣。

在2005年,江苏沿海三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万多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江苏沿海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只是广东的1/6,山东的1/5,浙江的1/4,中国万里沿海经济带在江苏出现“断裂”。

20世纪90年代江苏沿海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72%,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达12.31%,三大产业结构由1990年的40∶39∶21转变为2015年的9.1∶48∶40.1。

但是,从2015年江苏统计年鉴来看,江苏沿海经济带人均GDP为63472元,占江苏省人均GDP (2015为88085元)的75.4%。

二、江苏沿海发展现状分析(一)、江苏沿海经济基本概况江苏沿海经济带包括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个地级市,内辖12个县、6个县级市和7个城区。

土地面积为3.04万平方公里,占江苏省的29.66%。

[1]3 20世纪90年代江苏沿海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72% ,人均GDP 年平均增长率达12.31%。

年度人均GDP指标南通盐城连云港2011 人均GDP(单位元)69703 48207 48149人均GDP增长率N/A N/A N/A2012 人均GDP(元)76058 53039 52392人均GDP增长率9.11% 10.02% 8.81%2013 人均GDP(元)82054 59043 54815人均GDP增长率7.88% 11.31% 4.62%2014 人均GDP(元) 89766 67641 52035人均GDP增长率9.39% 14.56% -5.07% 2011年后,江苏沿海经济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持续增长,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盐城市年增长率明显快于南通和连云港,且由于其基数大,因此与南通、连云港两市差距进一步拉大,尤其在2013年后。

盐城的年增长率居三市榜首,在2013年后盐城市整体增长具第一位。

连云港市仅在2012年达到8.81%的增长率。

可以看出,江苏沿海经济整体在快速增长,其增长率超过全国年均GDP增长幅度8% ,但连云港增长率仍然偏低。

(二)江苏沿海经济与全国沿海经济比较。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是沿海地区,而江苏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也是沿海。

江苏沿海本应成为经济“增长极”,但由于江苏经济发展存在着“浅内陆省”的倾向,江苏沿海经济成为中国沿海经济的“断裂带”,成为整个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凹地”。

.沿海城市生产总值,沿海城市GDP是各自省份GDP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各省统计年鉴看,只有江苏地区沿海的GDP低于10%,而其他各地区的沿海城市的GDP超过10%甚至达到20%在人均GDP方面,江苏沿海城市处于沿海城市中下水平,整体发展水平明显低于首批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中的绝大多数城市。

相对于其他省份,江苏沿海城市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凹地”。

沿海城市产业结构比较。

产业结构通常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和潜力的重要指标。

通常认为,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1: 3: 6是比较合理的。

据2010年统计数据,江苏沿海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南通、盐城、连云港的三产业比重分别为9.6: 56.0:34.4, 20.9∶45.7: 33.4, 18.2∶45.9∶35.9。

盐城和连云港的农业比重明显偏重,均达到20%左右。

其中,盐城更是高至20.9% ,是沿海城市中农业比重超过20%为数不多的城市之一。

在人均GDP超过15000元的沿海城市中,无一农业比重超过20%;在人均GDP超过26000元的沿海城市中,农业比重均不超过10%。

在服务业方面,江苏沿海城市发展比较均衡,达到35%左右。

江苏沿海的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农业所占比例过重,这是江苏沿海经济“凹地”的外在表现。

在人均GDP方面,江苏沿海城市处于沿海城市中下水平,整体发展水平明显低于首批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中的绝大多数城市。

相对于其他省份,江苏沿海城市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凹地”。

从比较中我们发现,产业结构方面,尽管江苏沿海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但江苏沿海仍然处于沿海城市中游水平。

根据农业比重的不同,我们将低于10%的城市划为第一阵营,处于10%到20%的城市划为第二阵营,高于20%者为第三阵营。

南通为第一阵营,连云港为第二阵营,盐城为第三阵营。

三.江苏沿海洼地浅析沿海城市由于拥有港口资源、海洋资源、风力资源等优势资源而成为各国家和地区经济率先发展地区,起到经济“领头羊”作用。

然而,当前江苏沿海经济带在省内和沿海带两个层面上凸显“凹地”现象。

(一) 整体水平较低,无法起到沿海城市的带动作用从上述对沿海经济的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江苏沿海经济在全国沿海城市中处于中下游水平。

无论是在地区总GDP还是在人均GDP上,江苏是在所有的9个省份(含直辖市)中唯一没有沿海城市进入本省三甲的省份。

江苏周边沿海省份中山东拥有青岛、浙江拥有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均达到较高水平。

江苏沿海总体水平不高,与江苏省发展重心放在沪宁高速带具有直接的关系。

总体而言,江苏沿海整体水平,无法起到沿海城市带头作用。

(二) 产业结构不合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成为难题在沿海城市产业经济比较中,江苏沿海城市产业结构显示出极大的不合理,位于全国沿海城市中下游水平。

其中,农业比重偏重是其继续发展的较大瓶颈。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江苏沿海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吸收苏南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尝试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其产业发展趋势。

(三) 城市发展水平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江苏沿海城市无论在本省还是在沿海城市带中,均处于中等地位。

南通、盐城、连云港城市发展水平低且缺乏核心竞争力,尚不具有与大连、青岛、宁波等城市竞争的能力。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吸引韩日东亚企业投资是其关键。

(四) 具有后发优势,有望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第四极”尽管,江苏沿海工业总产值与苏锡常地区相差太多;但是,通过对江苏沿海经济的现状分析我们发现江苏沿海拥有良好的基础,同时地处沿海和华东经济圈双重经济高地,江苏沿海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

江苏沿海有可能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参考文献:[1]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516.[2]王运宝.江苏沿海“凹陷”的三重观察[J].决策, 2007(6): 2-6.[3]颜银根.江苏经济凹地的研究[F].吉林行政学院,2009:3-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