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中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2.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及翻译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
学习难点:倒装句式的辨识和翻译。
三、【学习方法】自学、归纳总结
【考纲解读】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
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
主要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变式句)、省略句。
㈠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者”、“也”全不用。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狼之国。
2.用副词“乃”“则”“即”“皆”“素”“耳”等表示判断。
这些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此亡秦之续耳。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4.用“非”、“未”、“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①吾本非文人画士……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④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注意: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如是肯定判断句,要用“是”;如是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
)
㈡被动句
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
如: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wéi,动词,治理的意思)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如: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如: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
被举拔。
)②帝感其诚。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
㈢省略句
1.省主语。
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承前省
②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蒙后省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
自述省
④“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对话省
2.省谓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项王曰:“壮士!之卮酒赐。
”则与(之)斗卮酒。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①竖子不足与(之)谋。
②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4.省介词。
(较常见的是“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
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㈣倒装句
注意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定)主+[状]谓<补> +(定)宾
如:(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文)作业。
而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
1.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也!——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在哪里)
③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我年轻的中国很美!)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动词宾语前置。
大致有三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古人不欺骗我呀。
)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安抚百姓而称王天下,没有谁能够抵御他。
)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②王见之,曰:“牛何之(动词,去,到)”——大王见到这个人,问:“牵牛到哪里去”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⑶用“之”或“是”作为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
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唯你是问!(即“唯问你”)。
介词宾语前置。
大致有以下情况。
⑴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①王问:“何以知之”②微斯人,吾谁与归③不然,籍何以至此
⑵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
的宾语前置。
如:①余是以记之。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即“以一言蔽之”)。
3.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
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
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这种格式中
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即“利爪牙”),筋骨之强(即“强筋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
译的时候要把它作状语,因此,我们称它“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
如:①验之以事(即“以事验之”),合契若神。
——用事实来验证它,就像神灵一样吻合。
②生乎吾前(即“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即“乎吾先”),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就跟从他,拜他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