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名词解释(戏剧概论)
1.戏剧动作:戏剧艺术基本手段。
在表演艺术中,又称舞台动作。
2.戏剧情境:戏剧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戏剧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情节及情况。
3.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4.戏剧性: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主要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外观。
从广义角度讲,它是美学的一般范畴。
5.假定性:在戏剧艺术中,则指戏剧艺术形象与它所反映的生活自然形态不相符的审美原理,即艺术家根据认识原则与审美原则对生活的自然形态所作的程度不同的变形和改造。
艺术形象决不是生活自然形态的机械复制,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定性乃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性。
6.戏剧风格:由戏剧家的创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戏剧作品的艺术特色。
戏剧风格的形式和显现,是戏剧家和戏剧作品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7.戏剧流派:戏剧风格群体化现象。
通常以一两个风格鲜明的戏剧家为标帜,一群风格相近的戏剧家自觉地以组织形
式进行艺术性、学术性聚合,或者由于受某一历史时期社会风尚和艺术风尚影响,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共同的创作倾向,互相呼应,从而构成有社会影响的戏剧流派。
戏剧流派大多产生于戏剧思想比较自由,戏剧事业比较繁荣的时期。
8.现实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一。
它强调在舞台上客观地、精细地再现生活,塑造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在世界各国的戏剧史上自戏剧的最早形成就包含现实主义因素,这种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戏剧随着时代、民族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和发展。
但是,作为比较自觉的、有完整的艺术理论和演剧体系的流派,通常是指19 世纪下半叶,欧洲文学与艺术中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兴起的一种戏剧运动和流派。
从19 世纪30~70 年代,随着文学领域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的相继出现,现实主义戏剧也开始在欧洲舞台上活跃起来。
当时欧洲革命兴起,自然科学家大量地发现,哲学家们深思妙想,给他们带来解决这个世界的新式武器,新的方法。
于是现实主义适逢其时,蔚然成象,以他们特有的思想武器来暴露黑暗,力求真实,深切,广阔,这也是当时许多被称为现实主义的作家的共同特点。
9.浪漫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一。
作为特定的历史现象,它是19 世纪前期在欧洲(主要在法、德、英等国)兴起的戏剧流派。
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但有3 条基本
特征大致相同:
(1)从产生背景来看,它坚决反对、冲破一切古典主义的既定规则,作为一种公然反叛的力量而崛起的;
(2)从创作思想来看,它崇尚主观,强调艺术家的激情、想象与灵感,既无视艺术艺术程式的束缚,也不受生活真实的
局限:
(3)从艺术形式上看,它常用强烈的对比和夸张,使舞台上色彩斑斓,自由多变,充满机巧和突转,处处出奇制胜。
在
历史上,浪漫主义戏剧在各国先后经历时间不长,然而,给
它以影响及受它影响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却源远流
长,情况十分复杂。
10.古典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一。
欧洲17 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形成;17 世纪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在欧洲戏剧界曾占支配地位,19 世纪浪漫主义戏剧兴起后逐渐消失。
对古典主义戏剧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但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确立是在17 世纪30~70 年代的法国。
1636 年,巴黎戏剧界因P. 高乃依悲剧《熙德》的演出而发生争论。
首相黎塞留授意法兰西学院撰文批
评《熙德》。
1638 年,由学院创始人之一沙波兰(1595~1674)执笔的《法兰西学院对〈熙德〉的意见书》正式发
表。
文中指责高乃依违背了戏剧“以理性为根据”的“娱
乐”作用,
没有始终把“满足荣誉的要求”放在首位,未能严格遵守
“三一律”等。
这份意见书初次系统地宣告了古典主义戏剧的理论主张。
1674 年,另一位法兰西学院院士布瓦洛发表了诗体论著《诗的艺术》,集中阐述戏剧理论的第三章,汇集
了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以来一切合乎古典主义原则的戏剧观
点和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的创作经验。
这部戏剧论著可以说
是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总结。
11.表现主义戏剧: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19 世纪末出现于德国、瑞典、随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极盛于20 世纪初至20 年代前后。
表现主义戏剧是一部分左翼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现实深感不满,并想在精神上将此种
情绪表达出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戏剧流派。
他们受到柏格森
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影响。
这派剧作家
不满于对外在事物的描绘,要求突破事物的表相揭示其内在
的本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言行的模写而表现其“深藏在内部
的灵魂”,要求丢弃人的个性而表现其原始性的“永恒的品质”。
在表现派剧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各种人物的潜意
识的开掘,并把它“戏剧化”。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这派
剧作家借用了象征主义戏剧的各种象征手法,同时往往大量
运用内心独白、幻象和梦境的具象化等主观表现方式。
12.象征主义戏剧: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作为一个流派,它首先兴起于诗歌。
象征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是:否定真实、客观地描写现实、强调表现直觉和幻想,注重主观性与内向性,追求所谓内心的“最高的真实”。
象征主义的产
生,在哲学上是由于受到叔本华、马赫和祈康滇主义者的主观唯心主义,特别是尼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影响,信奉神秘主义,沉溺于个人的返躬自省,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非理性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认为存在于现象界之外的物体是不能被人的理性认识能力达到的,只好借助艺术家的直觉创造出来的象征,把它暗示出来。
象征主义认为宇宙万物与人类的精神之间存有某种互相契合的“对应”关系,主张将宇宙万物作为各种人类精神或社会观念的象征来加以表现。
象征主义戏剧也基本体现了这种精神。
它们否定真实、客观地描写现实,强调表现直觉和幻想,追求所谓内心的“最高的真实”。
在这派剧作中,有时通过奇特的想象把抽象的观念和有形、无形的事物,都化为具有特征的象征形象。
13.未来主义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1909 年由意大利诗人、剧作家马里内蒂创立,因他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未来主义戏剧宣言》等而得名。
14.超现实主义戏剧: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这一名称源出于法国诗人、剧作家阿波利奈尔(1880 ~1918)1917 年创作的剧本《蒂雷西亚的乳房》,剧作家在此剧剧名下标明:这是一部“两幕及一序幕”的“超现实主义戏剧”。
作为一个有理论纲领的独立流派,它正式形成于1924 年,以诗人、剧作家勃勒东(1896 ~1966) 于当年发表的《超
现实主义宣言》为标志。
超现实主义戏剧将表现主义戏剧的非理性倾向推到了极限,主张在创作中完全打乱人的常规思维方式,而采取一种所谓的“自动书写方法”。
此方法要求剧作家采用“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把白日作梦作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方法而加以诱导”,使剧作家在下意识状态中,“不假思索地、拼命地写下去”,而“完全不考虑文字的任何效果”,然而在事后,却能发现这样的写作方法具有“行文流畅的幻觉, 过分的情绪的迷惘, 有一般写作方法所从未获得的特殊意象,有别具风格的画意,还夹杂着一些荒唐透顶的趣语”。
超现实主义戏剧认为,采用这种写作方法,是它与其他戏剧流派的根本区别所在。
15.存在主义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20 世纪30 年代末在法国兴起,40 年代,尤其在战后发展到顶峰。
存在主义戏剧的思想哲学基础是广泛流行于欧洲的存在主义学说。
16.先锋派戏剧: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先锋派”一词出自法语,原被用来泛指所有背离传统,带有政治性的激进艺术家,后来指各时期具有革新实践精神的艺术家。
17.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 absurd theatre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荒诞( absurd )一词,由拉丁文的sardus (耳聋)演变而来,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
“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
林1962 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它是作者对20 世纪
50 年代在欧洲出现的S. 贝克特、E.尤内斯库、A. 阿达莫夫、J. 热内、H. 品特这类剧作家作品的概括。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
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
18.三一律:三一律( classical unities )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琴提奥约于1554 年提出,后由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
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行动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
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