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ppt
渡 荆 远景 山随 / 平野 / 尽,江入 / 大荒 / 流。 门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叙事
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 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 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 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 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赏析《渡荆门送别》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 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 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怜 。
2、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 法。 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 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 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 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 字好在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 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 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 间感和流动感。
荆门山简介
荆门山位于长江三峡的东口,上有盘 亘雄踞的十二培,下有银潢倒泄的虎牙 滩;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 山隔江相峙。荆门山上,有一座天然石 桥,倚山横卧,飞跨山涧,形如弯月, 十分壮丽,传说观音娘娘路过此地时, 见山涧挡住去路,便将拂尘一挥,一道 银虹飞架,后人称“仙人桥”。其实, 这不过是大自然的造型巧妙,将荆门山 装点得古朴奇观罢了。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 这一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 •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 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 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水中映月图 •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 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 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 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 天边云霞图 受。
《渡荆门送别》:表 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 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 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 思念故乡的深情。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两岸的山势由山脉 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 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 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 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 游;流;楼;舟 。 __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 A ) A.通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D.渡船 (2)山随平野尽( B ) A.全 B.消失 C.死 D.用力完成 (3)仍怜故乡水( C ) 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 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 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 的天镜,黄昏时,云霞飘飞, 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写景、想象、比喻)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 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抒情、拟人)
渡 荆 门 送 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渡 荆 门 送 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近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体会尾联中的妙处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 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 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 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 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 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 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写景 对仗 近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仰视 俯视 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抒情 别 拟人
楚地。现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乘船远行
来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在湖南、 湖北、安 徽一带
消失 长江 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海市蜃楼。 指水中所见一 这里形容 云彩兴起 轮明月之影 江上云霞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的美丽景 还 爱 象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 来到荆门这个地方。 (叙事)
•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 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 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 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 远景。
颔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 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 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 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 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 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 他有不少诗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 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 的五言律诗。
渡荆门送别:这是李白出 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 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 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 岭, 船过荆门一带,视域 顿然开阔,别是一番 景色。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唐代伟大 诗人,人称“诗 仙”。少有逸才, 志气宏放,好剑术。 其诗多惊世之语, 想象奇特,风格雄 奇豪放,是浪漫主 义诗人的代表。
李 白
作者诗风
作为我国继屈原之后又 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 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 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 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 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 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6、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D)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 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 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 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 "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 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 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 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 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 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