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与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的比较_戴云飞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与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的比较_戴云飞

ICD-10 中已没 有“癔 症”这 一 术 语,而 使 用“分 离 ( 转 换) ”一词。CCMD-3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保留癔症的名称, 同时把它从原来的神经症中分出来单列,以使神经症的概念 与涵盖内容更趋完善。国内 90 年代关于神经症各亚型构成 比 10 年前后变化的调查表明,癔症的构成比在下降。另一 项神经症流行病学调查也提示癔症患病率的下降。但近 10 年国内未见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这节障碍中最具文化特点、 也最具争议的应属神经衰弱。Lee 等关于社会文化因素对 于我国神经衰弱分类影响的研究表明,它共可分为 3 个时 期: 改革前期( 1980 年前) ,神经衰弱的诊断普遍,许多焦虑 和心境障碍被归为这一诊断; 改革期( 1980 年至 1995 年) , DSM-III 的引进和 Kleinman 在湖南的研究逐步改变了国内 精神科医师对神经衰弱的概念; 改革后期( 1995 年后) ,国内 精神科医师很少使用神经衰弱这一诊断。这一现象一方面 体现了 DSM 诊断系统的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说明 DSM 对 地区诊断系统独有文化特色的考虑缺失。也有学者指出,如 果将一种文化的诊断标准或概念照搬到另一种文化中去而 没有考虑到其语境的有效性,这是非常不合适的。
值得一提的是,CCMD-3 首次把曾归属于神经症的抑郁 性神经症纳入心境障碍,归入“恶劣心境”一项,这与 ICD-10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3 年第 23 卷第 6 期
·427·
的分类统一。国内一些研究也认为抑郁症和抑郁性神经症 实际上是一种疾病,同属“心境障碍”范畴,抑郁性神经症是 其中的一个亚型。此外,CCMD-3 工作组对 35 例抑郁性神 经症患者进行了为期 1 年的前瞻性随访,研究结论支持 ICD10 的分类方法。但也指出由于样本较小,观察时间较短,而 有待进一步研究。
ICD-10 和 CCMD-3 中都存在神经衰弱这一诊断,但前者 中的定义更为严格,需要疲倦感作为核心症状。但有研究表 明,中国神经衰弱患者的核心症状为失眠和头痛,而疲倦感 只是附加症状。此外,石华孟对 CCMD-2-R 诊断为神经衰弱 患者 10 年后进行随访,经 CCMD-3 诊断后,结果诊断改变为 41% ,其中 31% 改变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
关键词: 精神障碍; 诊断分类;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 国际疾病分类第 10 版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220( 2013) 06-0426-02
笔者就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 CCMD-3) 与国际疾病分类第 10 版( ICD-10) 在各自的历史、主要精神 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方面予以梳理、比较,尤其是 CCMD3 中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障碍及其相关研究进展论述如下。 1 CCMD-3 与 ICD-10 的历史
ICD 对 于 精 神 障 碍 的 正 式 分 类 最 早 出 现 在 1948 年, WHO 出版的 ICD-6 中。随后在 1955 年、1965 年和 1975 年 分别颁布了 ICD-7、ICD-8 和 ICD-9,对于精神障碍一章的分 类也在不断完善中。在 ICD-9 出版后,WHO 开始了 ICD-10 的筹备和研究工作。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是以 1987 年的草案 为基础,在 39 个国家 112 个临床中心进行的现场测试。它 是当时为改善精神科诊断进行的规模最大的科研合作,测试 的结果直接服务于最后的修订。WHO 在 1992 年正式公布 了 ICD-10 的第 5 章《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
复发性躁狂症在 CCMD-3 中予以保留,而 ICD-10 将首 次诊断为躁狂发作,再次出现躁狂发作的情况诊断为双相情 感障碍。国内学者在 90 年代进行了系列的研究,发现我国 确实存在复发性躁狂症。例如,徐文炜等对 24 例单相躁狂 患者进行了 8 ~ 10 年的随访研究,结果发现 18 例患者仍保 留原诊断。CCMD-3 工作组对复发性躁狂症患者的 3 年随 访结果表明,该诊断稳定性高,故 CCMD-3 继续保持其分类 学地位。但也指出,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出现抑郁发作的 可能性增大,因此需要进一步长期的观察。然而,从文献来 看,近 10 年国内缺乏这方面的研究。 2. 3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神经症性这一类障碍异 质性高,国际上的分类也在不断地变化中。在 DSM-IV 中,神经 症、神经症性这类术语已不再存在,而 ICD-10 也不再把神经症 作为一个主要的分类结构,仅偶尔使用。CCMD-3 基于现场测 试结果和神经症这一术语便于叙述和归纳,故仍作保留。
作者单位: 20003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通讯作者: 肖泽萍,E-Mail: xiaozeping@ gmail. com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标准为 3 个月,这与 ICD-10 中 1 个月的 诊断标准不一致。当时 CCMD-2-R 工作组认为,由于在部分 不发达地区存在着对于精神分裂症过度诊断的情况,1 个月 的病程不足以把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排除在外,延长病程可以 避免这一情 况。 然 而,病 程 的 不 一 致 性 造 成 研 究 方 面 的 困 难,如发病率和疗效的对比研究。CCMD-3 工作组认识到这 一点,同时根据现场测试和随访结果,确定精神分裂症的病 程标准为 1 个月。
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开始精神障碍分类始于 1958 年,当 时受到的影响来自前苏联精神科学界。在 1979 年出版了第 1 张分类 的 图 表,1981 年 经 过 修 订,命 名 为 CCMD-1,并 在 1984 年得到进一步的修订。之后 CCMD-1 在全国 77 个精神 卫生机构 22 285 例门诊患者和 8 061 例住院患者中进行测 试,测试的结果促成了 CCMD-2 在 1989 年的出版。随着 90 年代 ICD-10 和 DSM-IV 的问世,国内精神科学界进一步完善 自己的诊断系统,于 1995 年又出版了修订版 CCMD-2-R; 这 一修订版更多的借鉴 ICD-10,而不是 DSM-IV。由于 CCMD2-R 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争议,及与国际分类接轨的需 求,中华精神科学会成立了 CCMD-3 工作组,在 1996 至 1998 年期间,对 17 种成人及 7 种儿少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进行现场测试和前瞻性随访观察,并于 2001 年出版了 CCMD-3。在编制的过程中,一方面参考和吸收了 ICD-10 的内 容和分类原则,另一方面也保留了我国的特色,如神经症、复 发性躁狂症、同性恋等。
人格障碍在国内并不是常见的诊断,其中原因可能与之 前人格障碍被认为是道德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有关,同时缺 乏操作性诊断标准也不利于人格障碍的确认,此外也与国内 采用的是等级诊断,而非 DSM 系统的多轴诊断有关。除边 缘性人格障碍之外,CCMD-3 人格障碍的类型基本与 ICD-10 相同。由于当时 CCMD-3 工作组认为将冲动性和情绪不稳 定医学化,会导致不必要的社会问题,所以未将边缘性人格 障碍纳入。近 10 多年来,随着 DSM 系统轴 II 概念和与之配 套量表的引进,国内研究支持人格障碍在我国人群中的适用 性和医学地位。
许又新指出,我国医生( 包括精神科和非精神科的) 迄 今仍普遍使用神经症这个术语和概念。李凌江等采用“神经 症 + CCMD”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检索,结果发现 2003 年至 2007 年间的相关文献达 132 篇。国外一些学者也 认为,神经症的概念有它的临床效度,是一组与环境应激因 素和人格特质相关的焦虑、抑郁综合征。
文化相关综合征在国际性的诊断系统中始终存在着争 议,在 ICD-10 中,没有列出这一分类,但在 CCMD-3 中予以 列出,称之为“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其中最具有我国文 化特色、并在国内研究较多的是气功所致精神障碍。国内文 献报道以回顾性总结分析为主,发现这类患者的精神障碍可 分为 究报道支持该障碍的分类学地位,认为可将它视为我国 特殊文化传统 与 观 念 体 系 相 关 的 一 种“文 化 性 精 神 障 碍 ”。 但也有研究认为,气功操作不当在该障碍中仅是诱因,其人 格偏差是发病的主要因素,故不支持把它作为单独的疾病单 元分类。不少随访研究中发现,改变原有诊断的情况并不少 见,比率为 10% ~ 50% 以上。 2. 4 其他精神障碍 CCMD-3 中进食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 准与 ICD-10 中的基本类似,但后者的亚型分类更详细。有 学者指出,神经性厌食诊断中体质量减轻标准为“低于期望 值 15% 以上的水平,或者 Quetelet 体质量指数为 17. 5 或更 低”,其计算结果不一致,容易带来某些情况下诊断的混乱。 并建议使用 Quetelet 体质量指数,因为它消除了身高对体质 量的影响。也有研究者提出,由于中国女性较西方女性的体 形小,因而 Quetelet 体质量指数低于 16 可能更加合适。
·426·
J Clin Psychiatry,2013,Vol 23,No. 6
·精神医学漫谈·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与国际疾病分类 第 10 版的比较
戴云飞,肖泽萍
摘要: 论述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 CCMD-3) 与国际疾病分类第 10 版在各自的历史、主 要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异同点,侧重于 CCMD-3 中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障碍及其相关研究的进展。
为了分类和诊断上更加统一,WHO 在编制 ICD-10 时与 美国精神病协会进行合作,修订小组人员多有重复,而且在 构架体系上也尽量一致。在 DSM-V 和 ICD-11 的修订过程 中,双方研究者合作更加紧密,注重诊断横断面之间的一致 性,如疾病的发展、年龄相关性和文化现象等。 2 主要精神障碍的异同 2. 1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在 CCMD-2-R 中,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的发病率和特征由于文化的不同而 各异,但缺乏系统的研究。在我国,这一类精神障碍中最具 文化特点的是旅途性精神病。它在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民 工大潮中高发,归属曾存在争议。CCMD-2-R 中首次出现了 旅途精神病的诊断名称,并将其归于短暂精神病性障碍一 章。CCMD-3 中改为 旅 途 性 精 神 病,增 加 了 相 应 的 症 状 标 准。然而 ICD-10 并没有将旅途性精神病作为一个单独的诊 断,而是把它归入急性短暂性精神病中。就国内文献来看, 多数学者倾向于保留这一诊断。吴文源等研究表明,从疾病 发病形式、临床特点来看,有必要确立旅途精神病在国内分 类中的地位。张迪然等指出,旅途精神病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疾病诊断,大部分患者发病作案,因此在司法精神病学鉴定 中尤为必要。Lee 等也认为,确立旅途性精神病为独立的诊 断有助于司法精神病学的工作,同时加强了对其预防的研究 和政府部门对改善乘车条件的投入。但周志壮等一项随访 研究发现,15 例旅途精神病患者按 CCMD-3 标准再次诊断, 全部修改了诊断,因此作者提出旅途性精神病能否成为独立 的疾病单元值得商榷。 2. 2 心境障碍 CCMD-3 心境障碍这一部分基本照搬了 ICD-10,仅有个别差异,如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保留复发性躁 狂症,及不采用中度抑郁的分类概念。抑郁发作在 CCMD-3 中,仅分为轻度和重度抑郁症,后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 再分; 而在 ICD-10 中,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3 种形式,并在 前两种形式中再分不伴或伴躯体症状。但在病程标准上, CCDM-3 将 CCMD-2-R 中的 4 周改为 2 周,这与 ICD-10 保持 了一致。之前 4 周的标准与国内相对严格的诊断要求部分 相关。当时学者们认为,由于中国近代历史上战争、动乱和 社会快速变化等情况,2 周的抑郁症状难以和社会原因造成 的痛苦区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