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先天性免疫
2.浆细胞样DC(pDC) 功能----抗病毒感染。pDC胞质器室膜上高表达TLR7、TLR9,可
识别病毒核酸,被病毒核酸活化后大量增殖, 产生大量Ⅰ型干扰素,参与 抗病毒固有免疫。
(四)固有样淋巴细胞
1.NKT细胞和γδT细胞
①对靶细胞的识别均不受MHC限制 ②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
(三)其他抗菌物质
抗菌肽 乙型溶素
溶菌酶
1.抗菌肽
是一类可被诱导产生的小分子碱性多肽。 可杀伤多种细菌和某些真菌、病毒、原虫或肿瘤细胞。
α-防御素— 一组耐受蛋白酶的多肽。 能与病原体表面脂多糖、磷壁酸、病毒囊膜脂质形成
跨膜离子通道,使细菌、有囊膜病毒等裂解,也能诱导病 原体产生自溶酶或干扰病毒DNA或蛋白质合成。
2.B1细胞
识别细菌、真菌的脂多糖、荚膜多糖、葡聚糖,吞噬降解病原体
(五)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
①吞噬异物 ②杀伤寄生虫----表面有IgE Fc受体,具有ADCC效应
例,具有ADCC作用的细胞有( ABCD )。
A.单核/巨噬细胞 B.NK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M细胞存在于派伊尔结。
派伊尔结(派尔集合淋巴结,peyer结)是肠黏膜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小肠粘膜内的一组淋巴滤泡,由B细胞和T细胞(CD4为主)组成,3在0 其表面覆盖着一层微皱褶细胞,又称M细胞。
第三节 参与先天性免疫的免疫分子
补体 细胞因子 其他抗菌物质
可单独或协同对细菌、 病毒等抑制或杀灭
2.乙型溶(菌)素
G+菌
乙型溶素是一种由血小板释放的碱性多肽,,主要作用 于G+菌细胞膜而溶菌。
乙型溶菌素(β-lysin)是血清中一种对热较稳定(加热60℃,经 40分钟活性不变)的抗菌物质,属碱性多肽。
在血液凝固时,乙型溶素从血小板中释出,因此它在血清中的浓度 运远高于血浆中的水平。
乙型溶素能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细胞膜,产生非酶性破坏效应(与 组蛋白的效应相似),故对革兰阳性菌有杀伤作用。
1.趋化作用--当异物进入 体内时,吞噬细胞受趋化 因子作用,向异物处聚集。
2.识别异物
3.吞噬--吞噬、吞饮---形成吞噬体。
4.消化、降解-吞噬体和 胞浆内的溶酶体结合,形 成吞噬溶酶体。
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将异物 消化降解。
胞吐排出
19
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①杀伤细菌、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等 ②参与炎症反应—感染部位产生的GM-CSF、IFN-γ等可募集并活化巨噬
疫
M细胞等
免疫分子
补体、细胞因子、抗菌肽、溶菌酶、 乙型溶素等
6
第一节 机体的防御屏障
机体抵御外来异物的第一道防线。
皮肤 外部屏障 黏膜
局部淋巴结 内部屏障 血-脑屏障
血-胎屏障等
7
(一)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
8
1.物理屏障----机械阻挡与排除作用
完整的皮肤和黏膜对异物有阻挡和排除作用 (气管纤毛摆动,肠蠕动,泪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 PRR:指存在于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膜表面、
胞内器室膜上和血清中的能够识别异物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 构的受体。
甘露糖受体(MR) 膜型PRR 清道夫受体(SRs)
Toll样受体(TLRs)
分泌型PRR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C反应蛋白等 (血清中)
31
(一)补体
在抗体未形成前----通过MBL途径和旁路途径--非特异性免疫 在抗体形成后-----通过经典途径--特异性免疫
(二)细胞因子
IFN-α/β—抑制病毒复制 IFN-γ、IL-12、GM-CSF---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
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 IL-1、IL-6、TNF-α----引起炎症反应 IL-8、MCP-1等趋化因子----募集、活化吞噬细胞等
2011年诺贝尔奖
布鲁斯.博伊特勒 研究--Toll样受体在固有免疫中的作用 朱尔斯.霍夫曼
拉尔夫.斯坦曼 研究—树突状细胞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
2020/3/1263
(一)吞噬细胞
机体内广泛存在着的吞噬细胞可将微生物吞噬、消化、降解。 小吞噬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血液中 大吞噬细胞 单核细胞——血液中
10
(三)血-脑屏障
软脑膜 脉络丛毛细血管壁 毛细血管壁外覆盖的星状胶质细胞
阻挡血液中的病原体 进入脑组织
防止中枢神经系统发 生感染
11
(四)血-胎屏障
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 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
防止母体内病原微生物进入胚体 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12
第二节 参与先天性免疫的细胞
吞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2)嗜中性粒细胞
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占60-70%)
主要膜分子
模式识别受体 调理性受体---补体受体、Fc受体(FcγR) 趋化因子受体--IL-8R、C5aR等
Giemsa染色血涂片,中性粒细胞呈 淡藕荷色,多叶核,胞浆中含有大
量的细胞颗粒。
RBC
中性粒细胞吞噬红细胞 21
(二)自然杀伤细胞----细胞毒作用
NK细胞是一类可直接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 NK细胞主要通过表面活化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识别非己。
靶细胞---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自身的某些组织细胞等。
光镜下的NK细胞形态
22
细胞毒作用
分泌TNF-α
表达死亡配体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Fas/FasL途径 TNF-α/TNFR途径
激活NK细胞内胱天蛋白
第七章 先天性免疫
1
免疫的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固有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适应性免疫)
2
1.获得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是动物机体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仅针对该特 定抗原的免疫。
免疫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教学的主要内容。
参与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抗体、细胞因子等
特点 特异性、记忆性、不能遗传
巨噬细胞——淋巴结、肝、肺、脾等
17
(1)单核-巨噬细胞
超级杀手
表
模式识别受体
面
调理性受体---FcrR、CR
受
细胞因子受体—GM-CSF、IFN-γ、MCP-1等
体
18
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吞噬-----对细菌等较大异物,伸出伪足将其吞入细胞内,形成吞噬体。 吞饮----对病毒等较小的异物,则胞膜内陷,闭合形成吞饮小体。
单核-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NK细胞
固有样淋巴细胞(NK 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等)
其他固免疫细胞
先天性免疫细胞
先天性免疫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或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 对病原体及其感染细胞、衰老损伤细胞、畸变细胞表面某些共 有、非特异性分子结构进行识别,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抗肿 瘤等免疫保护作用。
第一道防线 免疫细胞
NK细胞 DC
异 性
机
等等
免
体 的
体液分子--溶菌酶、乙型溶素、补体、干扰素 疫
免
疫
特
体液免疫—B细胞
异
第二道防线
细胞免疫—T细胞
性 免 5疫
防御屏障
体表屏障---皮肤、粘膜屏障
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 有 免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NK细胞、DC、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3
2.先天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外来异物的非 特异性抵抗力,动物先天具有、可遗传。 参与--- 各种屏障作用、吞噬细胞、NK细胞、体液杀菌成分等 特点--- 非特异性、先天具有、遗传性
4
防御屏障
体表屏障--皮肤、黏膜等 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吞噬细胞
非 特
35
3.溶菌酶
G+菌
溶菌酶是体液、外分泌液、吞噬细胞溶酶体中的一种不 耐热的碱性蛋白。
作用于G+菌细胞壁的肽聚糖,使G+菌裂解。 (溶菌酶对G-菌作用不大,因其外有脂多糖、脂蛋白包裹)
溶菌酶作用位点
N-乙酰葡糖胺 N-乙酰胞壁酸
青霉素作用位点
溶菌酶通过裂解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间的36 β-1,4糖苷键,使肽聚糖崩解。
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MCP-1、IL-8趋化因子和IL-1 、TNF-α等促 炎性因子和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参与炎症反应
③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④免疫调节---巨噬细胞通过产生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3、
IL-6、TNF-α、IFN-α、IFN-γ等,参与免疫调节 。
名称
存在部位
化学性质
作用范围
补体 溶菌酶
乙型溶素
吞噬细胞杀菌素 组蛋白(Histone) 组织多肽 (tissus polypeptide) 血小板溶素(Plakin) 正铁血红素(Hematin) 乳素(Lactenin) 精素、精氨酸 干扰素(Interferon)
血清
糖蛋白
吞噬细胞溶酶体,泪 小分子碱性蛋白
酶参与的信号转导途径, 诱导靶细胞凋亡。
24
(三)树突状细胞
浆细胞样DC
GM-CSF、L-4
髓样DC
分布于淋巴器官、血液
分布于脑以外的外周组织器官2020/3/253
1.髓样DC(经典DC,cDC) 未成熟DC--能有效识别、摄取、处理异物
高表达模式识别受体、调理受体、趋化因子受体 低表达MHC-Ⅱ分子,
液、唾液、乳汁等
血清
多肽
中性粒细胞
球蛋白
淋巴系统
小分子碱性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