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
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
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
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
非无所不包。

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

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
俗的变异”。

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关于民俗的范围与分类,不同的民俗学家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特定的课题需要,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

划分民俗的范围和类别的原则总是与民俗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既然我们把民俗定义为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么,我们就以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为依据来进行逻辑划分,于是,我们得到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
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社会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里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像。

生产民俗的特征包括(一)地域性和季节性.;(二)功利性.;(三)技艺性.;(四)保守性与稳定性.;(五)经验性.;(六)田园性.。

生产民俗的类型包括种植业民俗、渔业民俗、林业民俗、畜牧业民俗、采集与狩猎民俗与副业民俗
(2)工商业民俗
包括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
(3)生活民俗
生活民俗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与行旅
民俗。

它最先是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的复杂化,等级身份的严格化、生产条件的差异、人生仪礼的繁复,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以及宗教信仰、审美观点、政治观念、社会心理的差异等,各民族生活民俗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它所满足得已不仅是胜利的需要,同时也包含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更高层次的需要。

2.社会生活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
社会组织这一概念通常指有意识地建立,以便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如军队、企业。

社会组织民俗也就是指人们在建立并沿袭群体内的互动关系,推动群体事件的时候所形成的习俗惯制。

社会组织民俗主要存在的三种形式是:①宗教组织民俗②地缘组织民俗③会社组织民俗
(2)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

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常建华先生的《岁时节日里的中国》(2006年版,中华书局),为
我们展现了古老中国的二十二个岁时节日,展示了岁时节日作为平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体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平民文化。

这二十二个民俗节日包括元旦(春节)、人日、立春、上元、天穿与填仓、晦日·中和·二月二、花朝(花神节)、文昌诞、上巳、寒食与清明·浴佛·端午·夏至与天祝、七夕·中元·中秋·重阳。

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老北京就有关于春节的顺口溜:老婆老婆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福建人是最幸福的,一直能玩到农历正月二十。

福建漳州地区的年谣这么说:
初一早初二早,
初三困够饱,
初四豆干炒,
初五假开,
初六拍囡仔尻穿,
初七平宵,
初八摸,
初九敬天公初十地公生,
十一有食福,
十二转去拜,
十三人点灯,
十四结灯棚,
十五元宵暝,
十六倒灯棚,
十七人相找,
十八打瞌睡,
十九买物配,
二十做功课。

(2)人生礼俗
一个人从生到死,须经历多熏社会礼俗的熏染,而最具人生阶段特征和象征性礼仪特征的民俗事象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这四种礼仪习俗构成了人生礼俗的主要内容。

作为社会民俗文化,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形成了一套极具民族特色的礼俗惯制,千百年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规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下面以彝族为例解释:
彝族的诞生礼较为简单,不同地方的礼仪习俗不尽相同。

就一般情况而言,产妇临产时,孩子的父亲须离家回避,由亲戚或邻居家妇女照顾产妇。

婴儿出生后,在其尚未便泄之前,接生者将一枚煮熟的鸡蛋让产妇吞食,以示吉祥。

随即将新生婴儿置一木槽中用冷水洗浴,是为洗礼。

婴儿出生后3天,宴请亲朋,延请毕摩诵经驱邪后,剪去
婴儿后脑胎发,为之命名。

或由孩子父亲及其他长辈给婴儿剪发、命名。

举行成年礼,意味着被施礼者从孩童长大成人。

彝族的成年礼主要是为女性举行的,以女孩的换裙仪式最具代表性。

换裙,凉山彝语称“沙拉尔”意即换去童裙。

女孩家要宴请亲朋近邻,请一位健康多子的妇女为女孩换上成年妇女穿的红、黑(或蓝)、白三截相连的百褶裙,以换下女孩原先所穿的红白两色的两截童裙。

随即要将女孩原先脑后的独辫从头顶中际分开,梳成双辫,戴上头帕;再将女孩原先的耳珠线取下,换上银质耳坠。

参加仪式的亲朋和近邻则说一些俏皮话表示祝福。

举行换裙仪式后,女子从此可自由结交男友。

婚礼是彝族人生礼俗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极具民俗特征。

不同地区彝族的婚俗礼仪各具特色,但不同程度地都保留了一些共同的古老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唱酒礼歌、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

彝族的结婚礼俗一般均经历恋爱择偶、求婚或提亲、占算婚姻的吉凶、订亲、择婚期、迎娶成亲、新娘回门等过程,具体做法各地彝族不尽相同。

彝族传统的葬俗为火葬,人死后,或燔而扬起灰,或将骨灰装于陶罐埋置地下。

直至近代,各地彝族的丧仪葬俗有了一些变化,大、小凉山彝族基本上保留、沿用着传统的火葬习俗;云南、贵州、广西部分彝族由于与汉族长期杂居,受其影响,渐行土葬。

3.精神生活民俗
(1)游艺民俗
游艺民俗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

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造。

从简单易行、随意性较强的游戏,到竞技精巧、有严格规则的竞技;从因时因地、自由灵便的戏耍,到配合各种特殊需要的综合表演,都属于游艺民俗的范围。

游艺民俗包括:A.口头文学 B.民间音乐和舞蹈 C.民间戏曲与曲艺 D.民间竞技 E.民间游戏
(2)民俗观念
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中国民俗文化是我国华夏文明的载体,它是中华文明传统传承的桥梁。

有了它,华夏民族就有了根基,就有了自我,就有了底蕴,就有了传承。

民俗文化,深深影响着民族的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更应该从民俗文化出发,把中华民族的优良底蕴带给世界,让中华民俗文化渊源流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