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标题]篇一:20位名人事迹1、魏源(1794~1857) 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史学家。
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
曾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聘请编成《皇朝经世文编》。
他与林则徐、龚自珍、黄爵滋等一起议论时政,主张严禁鸦片,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中,亲自参加浙东反抗英国侵略军的战役。
战役失败,发愤著书,道光二十二年(1842)编成《圣武记》,用清朝武功激励人们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
同年编成《海国图志》50卷,主要介绍世界地理和历史知识。
道光二十四年中进士,任江苏东台、兴化知县,高邮知州等。
在高邮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
后因延误驿报,被革职。
晚年皈依佛教,殁于杭州。
主要著作还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书古微》等。
魏源具有民本思想,重视下层群众,认为皇帝是首脑,宰相是股肱,诤君是喉舌,而民众是鼻息,人不呼吸便要死亡,君主不了解下情便无法治理国家。
他认为只有允许瞽吏、百工、庶人进言,君主才能集思广益,众贤才能聚于本朝。
针对清朝皇权高度集中,大臣安于晏乐,明哲保身,养痈致患,官吏不问民瘼,只知层层盘剥,中饱私囊的现实,他要求改不拘成法,革弊政,“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他的反侵略立场十分坚定,提出许多抵御外国侵略的建议,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仿制西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机器等。
他看到了民众的力量,热情赞扬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2、谭嗣同(1865~1898) 中国近代思想家,资产阶级维新派激进的政治家。
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等。
湖南浏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
早年攻读今文经学,崇尚王夫之、龚自珍、魏源等的为人和思想。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后,他愤于中国的积弱不振,“翻然改图”,放弃科举仕途,向西方寻求救国的方策。
1895年,他在家乡组织算学社,决心维新救国。
1897年著成《仁学》,并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办时务学堂。
1898年创办南学会和《湘报》,大力传播变法维新思想。
百日维新时,他被荐任四品军机章京,积极参与新政。
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捕入狱,1898年9月28日英勇就义,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主要著作有《治言》、《仁学》、《短书》,被收进《谭嗣同全集》。
3、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是诗人。
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
早期他在剧院打过杂,当过演员,随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扮演过剧中的配角,后来做了编剧。
开始他是与人合作改变旧剧本,不久便开始了独立的艺术创作,最后成为伦敦“寰球剧院”的股东。
1616年4月23日在家乡去世。
莎士比亚死后7年,才由戏剧界的朋友搜集他的遗作,出版了第一部莎士比亚戏剧集。
莎士比亚一生著作丰富,流存至今的共有37部戏剧、2部长篇叙事诗和154首十四行诗,还有些杂诗。
莎士比亚的创作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历史剧、喜剧和诗歌,如《亨利四世》《威尼斯商人》等。
作品处处洋溢着朝气勃勃的乐观情绪,表现出人文主义思想,既使是悲剧也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带有喜剧特征。
第二阶段作家开始意识到社会矛盾与尖锐,思想转为沉郁深邃,写下了著名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四大悲剧以及一系列大的悲剧,富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三阶段是创作神话剧阶段,这一阶段的创作充满传奇和极具烂漫色彩的幻想。
代表作是《暴风雨》。
4、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于1861年5月7日出生在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
他的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是最早去英国访问的印度人之一,曾支持19世纪初孟加拉启蒙运动者拉姆·莫汉·拉伊通过梵社进行的反对偶像崇拜、种姓制度、寡妇自焚殉节等社会改革活动。
他的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对吠陀和奥义书很有研究,是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有子、女14 人,泰戈尔最幼。
他的大哥是诗人,又是介绍西方哲学的哲学家;他的五哥是音乐家、剧作家;他的姐姐是第一个用孟加拉语写长篇小说的女作家。
和他年龄不相上下的侄辈中也有不少人在孟加拉文学和艺术复兴中作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
在这个扎根于印度教哲学思想土壤、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富有文学教养的家庭里,泰戈尔度过了他的童年。
他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在学校里完成正规学习。
他的科学、历史和文学的丰富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从小便醉心于诗歌创作。
他的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于1875年 2 月25日在《甘露市场报》发表时,年仅14岁。
他的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和拟中世纪虔诚派颂歌体的诗集《帕努辛赫诗抄》都是他13至18岁时的作品,虽然不很成熟,却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歌德,德国诗人。
1749年8月28日生于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 得到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
1765年他去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
1770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蜚声德国文坛。
1774 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声名大噪。
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
在随后直到1786年这段时期里,他成了魏玛公国的重臣,曾在一段时间里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
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这导致他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潜往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
回到魏玛之后,他辞去重要的政治职务,只负责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
此后直到1794年这段时间,他先后完成了戏剧《哀格蒙特》、《托夸多·塔索》,并着手写第一部《浮士德》;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1790年发现了人的胯间骨。
1794年歌德开始与席勒合作,他俩以各自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歌德先后创作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重新写《浮士德》第一部。
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标志着从1786年开始的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结束。
在此后的近30年中,是歌德创作上的鼎盛时期。
他完成了小说《亲和力》(1809),诗集《西东合集》(1819),《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1829),自传性著作《诗与真》(1831),《意大利游记》以及耗尽他毕生心血的巨著《浮士德》第二部(1831)。
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
6、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
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
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
言多讽兴,气骨高举。
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
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
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
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
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
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这类诗篇,正象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
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
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
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
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
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
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