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气候 ppt课件

中国气候 ppt课件


冬夏季风比较
冬夏季风的差 异在地理环境中有 哪些反映?试举例 说明。
季风区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 古拉山—冈底斯山
青藏高 原的隆 起与中 国大气 流场
青藏高原不仅强烈影响高空气流的运行,而且导 致高原季风生成,使我国季风呈现出复杂现象。
青藏高原隆起对季风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对冬夏季风的分支作用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对西风的分支作用
➢ 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流受 到高原阻挡,距地面3~4 km高度以下的气流被分为南、 北两支。 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 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气流势力。由 于冬季西风带的位置主要在青藏高原的西端偏南,加之地 形的影响,所以南支比北支气流强大得多,故称“南支急 流”。 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 为西北气流,进一步加强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 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强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
环流格局:高空
➢ 从行星风系来看,中国大致35N以北为西风带;25N~
35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带;25N以南为东北信风带(低层
气流)。 ➢ 在东西风带交界处(25N~35N),气流的季节变化最
为明显,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则受东风带支配。
中国11月月气压平均流场 (885500hhPPa)a)
中国77月月气压平均流场 (885500hhPPa)a)
第3章 中国气候
气候类型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大陆性气候强; 水热同期。
基本特征
一、季风- monsoon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而 引起的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
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降水发生明 显的季节变化。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 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 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 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在图中指出低压中心,低压槽的 位置,指出西南季风的大致影响范 围。
பைடு நூலகம்
夏季风的三源地
第一支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 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 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
第二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 风,越过赤道后与第一支气流及北半球 的东北信风会合成赤道辐合带;
第三支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 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 季风和南季风。它与从北方来的冷空气 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通常以这条大 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
在图中指出三个源地并 说明中国夏季风的形成。
东南季风进退
➢ 东南季风的源地: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 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它与从北 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极锋雨带,常以这条雨带表 示夏季风的活动。
5月初盛行于华南 6月中旬推移到江淮流域 7月中下旬北跃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8月中下旬达到鼎盛时期,北界可达东北北部、 内蒙古长城沿线 8月底或9月初,高压脊开始南退,雨带随之南 移。10月以后,高压脊退至北纬20°以南,大部分 地区雨季结束。
冬季盛行风向和频率
极地大陆冷高 压及其伴随的极锋 或冷锋是冬季天气 的控制系统,盛行 偏北风。大陆上的 冷高压一般于9月份 形成,冬季风1月最 盛。 中国1月海平面气压和盛行风向频率 在图中指出高压中心、高压脊的位置;指 出黄土高原、黄淮海地区、闽粤沿海和台湾等 地区的盛行风向。
夏季盛行风向
夏季时,中国大 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 副热带海洋气团和热 带大陆气团所控制。 地面为印度热低压盘 踞,与海洋上的高压 系统相配合,使得夏 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 南季风、南季风和东 南季风。
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
➢ 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 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盛行下沉 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
➢ 西侧阻挡了从 西来的西风带气 压系统,有的在 高原西侧滞留、 减弱,甚至消亡 。
➢ 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 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 气压低,温度的年较差小。
冬季 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E附近, 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 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 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 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 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 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 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 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 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 旱加剧。
一、季风- monsoon
按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大致在30°N以北为 西风带,30°N以南为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 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性位移,在东、西风气流交界 处(25°N~35°N),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冬季受西 风气流支配,夏季则受东风气流制约。行星风系的 这种季节性位移配合因海陆冷热源作用所引起的季 节性风系的变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 候区。
冬季:高原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海拔3000~4000 m 高度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辐散,呈反气旋 性环流。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 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 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 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区的空气流入高原,叠 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 强了夏季风环流。
➢东侧的四 川、汉中一 带,为气流 的相对静止 区,气流扰 动少,风力 弱,多小涡 旋,少有发 展。
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 高原季风
➢ 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 ,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由于高原同四周自 由大气之间冬、夏冷热源作用差异所引起的特殊的气压场变 化,形成了独特的冬夏季风向变化的高原季风现象。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 对西风的分支作用
➢ 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气流相对静止区 正好处在四川盆地上空,使其成为我国著名的微风区, 四川多云雾也与此有关。
➢ 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 行、汇合与东流,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 风带。 ➢ 分支气流形成于10月,次年4-5月退出, 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