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
生物学物种:生物学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即物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并能进行交配,产生能育的后代,有一定的地理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双名法:由林奈确定的生物命名法则。
物种的正式名称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后面还常常附有定名人的姓名和定名年代等信息。
病毒:是一类形体极其微小,结构十分简单,能侵染特定活细胞的遗传因子。
溶菌性噬菌体:也称毒性噬菌体,能在寄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最终裂解细菌,使细菌破裂死亡。
溶原性噬菌体:参加到寄主DNA中的噬菌体DNA称为原病毒。
溶原性病毒有时也能脱离寄主DNA而进入溶菌周期。
质粒:是较核质体小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互补的超螺旋结构的DNA。
能独立复制,也能插入细菌染色体中或从中脱出。
也可携带外源DNA片段共同复制。
藻殖段:藻类分裂繁殖时由异形胞、隔离盘以及机械作用分离而成的生殖段。
核质体: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无核膜、核仁,不与组蛋白结合,无定形,大型闭合环状,超螺旋的双链DNA分子。
原植体植物:植物体结构比较简单,为单细胞或者是多细胞的丝状体或叶状体,无根、茎、叶的分化,称为原植体。
低等植物也叫做原植体植物。
精子器:雄性生殖器官外形多呈棒状或球状,其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内有多数精子,精子长而卷曲,具2条等长的鞭毛。
颈卵器:外形如瓶状,由细长的颈部(1层颈壁细胞和1列颈沟细胞)和膨大的腹部(多层壁细胞、1个腹沟细胞和1个卵细胞)组成。
原丝体:苔藓植物的孢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萌发成丝状体,形如丝状绿藻,称为原丝体。
原叶体:蕨类植物的配子体叫原叶体,有假根,其贴地一面生有颈卵器和精子器。
世代交替:在植物的生活史中,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与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相互更替的现象。
大孢子叶球:又称雌球花。
大孢子叶特化为珠领、珠鳞、珠托和套被,丛生或聚生成大孢子叶球,其上着生1-数枚裸露胚珠,为裸子植物的雌球花。
小孢子叶球:又称雄球花,小孢子叶聚生而成小孢子叶球,其上着生2-数枚小孢子囊,为裸子植物的雄球花。
第二部分
春化作用:低温对花的促进作用称为春化作用。
光周期现象:植物成花(或发育)对光周期作出的反应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凯氏带: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一条木栓化的带状增厚,为凯氏带。
传递细胞:一种特化的薄壁细胞,具有包壁向内生长的特性,行使物质短途运输的生理功能。
真果:仅有成熟的子房发育而来的果实叫真果。
假果:除子房外,还有其他花部参与形成的果实叫假果。
叶序: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着生顺序),如互生、顶生、轮生等。
花序:被子植物的花在花序轴(总花柄)上有规律的排列。
花程式:用符合和数字列成公式,以表示花的对称性、性别、各部分的数量、组成、连合情况以及位置等性状。
不完全叶:托叶、叶片、叶柄三个部分结构中,缺少其中任意一个或两个部分称为不完全叶。
不完全花:缺少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其中任意一个或几个部分称为不完全花
心皮:具有生殖作用的变态叶,是构成雄蕊的基本单位。
胎座:胚珠着生的心皮壁部位,往往形成肉质突起,称为胎座。
四强雄蕊:花中6枚雄蕊,外轮2枚花丝较短,内轮4枚花丝较长。
二体雄蕊:10枚雄蕊花丝合生成两束,9枚花丝合生成一束,另一枚雄蕊单独分离;或每束5枚。
子房上位:子房着生在花托上,花托隆起或凹陷,如木兰科植物的花。
第三部分生命起源与进化
生物进化: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的改变。
在大多是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大进化: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
亦即以现代生物和古生物资料为依据,研究其在长时间(地质时间)尺度上的进化现象。
物种是宏观进化的基本单位。
小进化:小进化即微观进化,是无性繁殖系或种群在遗传组成上的微小差异导致的微小变化。
协同进化: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进化是在生态关系中实现的,受其它相关物种和非生物环境的制约,物种间的进化表现为相互关联、协调,保持相对平衡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的结果使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中性突变:产生的新等位基因与群体中已有的等位基因适应度相同的突变。
分子进化:生物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变化及这些变化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称为分子进化。
生殖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间不能交配或交配不育或不能产下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导致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或说物种由于其种群间在基因型上所造成的差异而使期间的基因交换受到限制或抑制,从而完成物种形成。
常规灭绝:与进化相似,以一定的规模经常发生,表现为物种替代。
集群灭绝: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一些高级分类群所属的大部分或全部物种集体消失。
集群绝灭和与之相继的大规模适应辐射,构成生命史上大规模的物种替换和生态系统重建。
第四部分环境与生态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种群:指一定空间中同一种类个体的组合。
它占据着特定空间,同时又具有潜在杂交能力。
群落:指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种群有规律的组合。
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群落演替:演替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次生演替:指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次生裸地是不存在植被、但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
十分之一定律:通常后一级生物产量只等于或小于前一级的十分之一。
食物链: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这种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简答题
第一部分
1.为什么推测绿藻门植物是高等植物的祖先?
答:(1)细胞壁的成分:纤维素和果胶质;
(2)色素种类:chla、b,类胡萝卜素;
(3)光含产物:淀粉;
(4)鞭毛类型:运动细胞具顶生、等长双鞭毛。
以上四点和高等植物一致。
2.简述藻类的共同特点。
答:(1)自养的原植体植物,无根茎叶分化。
(2)生殖器官多数为单细胞。
(3)合子发育不形成多细胞的胚,直接发育为营养体。
(4)能光合,营自养营养质体具有不同的光合色素,特称为载色体(自养);
3.真菌分哪几个亚门,各亚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分为5个亚门,包括
(1)接合菌亚门:菌丝发达,多分枝,无横隔(少数在幼嫩时产生隔膜),
多核。
细胞壁由几丁质构成。
没有具鞭毛的孢子和配子,已明显由水生
发展到陆生。
大多腐生,少数寄生。
(2)子囊菌亚门:营养体除极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如酵母菌)外,均
为有隔菌丝构成的菌丝体。
细胞壁由几丁质构成。
有性过程中形成子囊,是子
囊菌有性过程中进行核配和减数分裂发生的场所,营养方式有腐生、寄生和
共生,有许多是植物病原菌。
(3)担子菌亚门:无单细胞种类,均为有隔菌丝形成的发达的菌丝体,
有性生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4)半知菌亚门:分枝菌丝均具隔膜,菌丝每个细胞中常含多核。
只能以分
生孢子或菌丝的断片进行繁殖。
种类多、繁殖快、分布广、适应性强,多腐生
于陆地或水中。
(5)壶菌亚门(鞭毛菌亚门):无性生殖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有性生
殖形成卵孢子或休眠孢子囊,菌丝无隔膜。
4.苔藓植物门主要特征是什么?分哪几个门,每个门的特征及代表植物。
答:主要特征:①植物体有茎、叶的分化,但尚无真正的根;②具多细胞的生殖器官;
③合子发育成胚;④孢子体寄生于配子体上;⑤孢子萌发经过原丝体阶段。
分为三个纲。
(1)苔纲:苔纲植物的营养体(配子体)多为叶状体,或为有茎、叶分化的茎叶体,多有背腹之分;假根单细胞;叶不具中肋,细胞内叶绿体多数,无淀粉核;孢子体的构造简单,一般无蒴轴及蒴盖、蒴齿,具有弹丝;原丝体不发达,每一原丝体通常只形成一个植株。
多生于阴湿的土表、岩石和树干上。
石地钱、钱苔、毛地钱;茎叶体类型常见的,如叶苔目的光萼苔等。
(2)角苔纲:角苔纲植物的植物体(配子体)均为叶状体;细胞内仅有1-8个大型叶绿体,叶绿体内有淀粉核;精子器和颈卵器均生于配子体表皮下;孢子体无蒴柄,但孢蒴基部有居间分生组织可使孢蒴伸长,孢蒴细圆柱形,具蒴轴。
代表植物角苔。
(3)藓纲:藓类植物为无背腹之分的茎叶体;假根由单列细胞组成;叶常具中肋,细胞内叶绿体多数,无淀粉核;孢子体结构较苔类发达,孢蒴有蒴轴及蒴盖、蒴齿,无弹丝。
原丝体发达,每一原丝体常形成多个植株。
泥炭藓属、金发藓属、提灯藓属、立碗藓属、仙鹤藓属、凤尾藓等是平原、丘陵常见的藓类植物
5.为什么说苔鲜植物是植物界系统发育的盲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