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龙鱼养殖与鉴赏ppt课件

龙鱼养殖与鉴赏ppt课件


生活习性:过背金龙性情较凶猛,主要猎食活 鱼虾、水生昆虫甚至青蛙、蜈蚣尤其喜吃蟑螂。 水族缸饲养以小鱼、小虾(要剪去剑突)、肉块、 面包虫、血虫等为佳,也可喂人工饲料。
生长:金龙鱼成年鱼体长40~50厘米,寿命 可达数十年。
生态条件:对水质要求不高pH6.5~7.5的自 来水适当去氯(曝晒或加大苏打)即可,用软水 (煮沸处理)更佳。适宜水温24~28℃,冬季 一般调到25℃即可。
天然水域中的尼罗河龙鱼可长达1米,重6公斤。 在水族箱中可长至80厘米。
善于跳跃,以浮游生物,象轮虫、红虫等为食。 它的第四、五腮弓的上部是螺旋状的辅助呼吸
器官
无口孵习性,繁殖时用枯木树枝、水草 筑巢产卵,雌雄鱼共同照料后代。受精 卵约2天孵出幼鱼。
(四)、亚洲龙鱼
主要产于东南亚。
性成熟年龄: 雄鱼性成熟要5~6年以上,雌鱼6~7年以上 繁殖习性: 有很强的自己择偶特性。雌雄亲鱼1:1 繁殖生态条件:繁殖要求水质弱酸性软水,含氧量较高,水温
保持在27~28度。
产卵: 雌鱼产卵几十粒,多的可达200余粒,卵的直径
在4毫米左右 受精卵孵化:
受精卵在雄鱼口中经过40-60天左右才能孵化 出带卵黄囊的仔鱼。刚孵出的仔鱼胸腹部处挂着一个 卵囊,7~10天后开始觅食,能吃鱼虫等。
块,形成了今日的美洲、非洲、澳洲、亚洲等
大陆,龙鱼也随之形成几个种族。
龙鱼的发现和命名
龙鱼正式被生物学家发现是在1829 年。当时 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美国鱼类学家温带 理博士 (Vandell)为其定名。
1933年法国鱼类学家卑鲁告蓝博士在越南西 贡又发现红色龙鱼。
1966年,法国鱼类学家布蓝和多巴顿在金边 又发现了龙鱼的另外一个种。
突出,有一对短须
鳞片巨大,尾部鳞片相对较小. 体测有5排呈粉 红的半圆形鳞片,侧线有31-35个鳞片
鱼体呈现金属银色,其中含有钴蓝色、蓝色、青色等颜 色混合,在光线的照射下能显现出淡粉红等其他颜色。
幼鱼时的体色泛青色。


生长迅速,条件好的情况下,1年可长达50-60厘米

成鱼体长60-90厘米。最大可达长达1米。
体型相似,身体修长,腹部宽呈圆弧状,小鱼 时背部为水平,成鱼略带弧型;鳞片粗大,侧 线有21~24片鳞;尾鳍有桃形与扇形二种, 后三鳍(尾、臀、背)不相连;嘴特大呈斜状开 裂,长度超过鱼眼位置,牙齿细密尖锐,张口 时呈方形;眼睛大,吻部有一对胡须。
生长:体长最大可达三尺,重达7公斤。 繁殖特性:人工繁殖相当困难,每次产产卵数
(二)、澳洲龙 Australia arowana
➢ 澳洲北部的星点斑纹澳洲龙 ➢ 澳洲东部星点澳洲龙
近年澳大利亚政府大量放养此鱼,数量较多, 价格相对便宜。参考价格:10-15cm 60-80元/尾
1、星点斑纹澳洲龙
原产地:澳大利亚北部
最适水温:24-28习性:最适水温22-28 ℃,
喜弱酸性水,对水质的适应能力不强,因此, 饲养困难,价格较高。性情比澳洲星点龙更粗 暴.

生活习性:
体格健壮,生长迅速,食量大。性情猛,能吞 食小型鱼类、不宜与其他鱼混养。善于跳跃, 应用大型水族箱,要加盖,不宜铺底沙。
喜弱酸性或中性软水,水温22℃以上,最适宜 温度为24-28℃。主要以小鱼虾、昆虫为食。
繁殖特性:
雌雄区别: 雌雄亲鱼区别主要看腹鳍,尖长者为雄性,雌 鱼腹部膨大。
食性:和银龙相似。 生长发育:体长可达到60公分左右,大者体长
可达90公分。 生活习性:最适水温22-28 ℃,喜弱酸性水,
对水质的适应能力不强,因此,饲养困难,价 格较高。
3.象鱼 arapaima pirarucu
产 地:象鱼的原产地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 域和哥伦比亚一带,巴西亦有出产 。在巴西 当地土著多将其做为肉食用,近年由于数量锐 减已受到当地政府的严格保护。
原因:形神与龙相似,有招财招运之意,故又成为风水鱼、 招财鱼。在东南亚国家掀起养殖风潮。
但1980年华盛顿公约组织将亚洲龙鱼列为濒 临灭绝的动物,同时严禁在栖息地捕捞等限制, 造成个人饲养亚洲龙鱼渐渐成为一种奢望。
直到1989年华盛顿公约组织在瑞士的洛桑 召开第七次会员大会,给予印尼限量的输出 配额,但输出的配额不超过1500条.
食性属肉食性,可喂食小鱼、昆虫类、甲壳类 等食物,也可以喂食人工饲料。
生长:30-50厘米,最大70厘米 繁殖:可在天然水域或人工繁殖,每次产卵
50-200粒。
(三)非洲龙鱼
产 地:非洲骨舌鱼只有一种,分布于尼罗 河中上游,称为尼罗河龙鱼。
形态特征:外形类似于亚洲及澳洲龙鱼。其吻 端到背鳞前位置的轮廓呈弧形,口裂大,无须, 尾鳍小,呈圆形。体色为橄榄色带灰色而不是 黑色。
分布及品种
此种鱼在印尼相当流行,在东南亚各国也相当 受欢迎因其价格适中,鱼种漂亮,主要产地在 印尼的加里曼丹及苏门达腊。
1.红尾金龙-产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2. 过背金龙-产于马来西亚
(1).红尾金龙
产于印尼西苏门达腊岛中部东岸,以北康 巴鲁地方产量最多。和马来西亚也有分布。
之后, 又有学者相继在越南、马来西亚半岛、 印尼的苏门答腊、班加岛、比婆罗州、泰国以 及澳大利亚和非洲发现了其他龙鱼。骨舌鱼科 的龙鱼因而被进一步细化,分为:亚洲龙鱼、 美洲龙鱼、澳洲龙鱼和非洲龙鱼等。
龙鱼的兴起
尽管龙鱼出现的时间很早, 但上世纪50年代前,还被 当作土著居民的食用鱼。
人工作为观赏鱼养殖很晚,真正作为观赏鱼引入水族 箱则始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直至上世纪80年代起才 逐渐在世界各地风行起来。
到90。
2、星点澳洲龙
原产地:澳大利亚东部 形态特征: 和星点斑纹龙很相似 幼鱼极为美丽。头部较小,体侧有许多红色的星状斑
点,臀鳍、背鳍、尾鳍有金黄色的星点斑纹 成鱼体色为银色中带美丽的黄色,背鳍为橄榄青,腹
部有银色光泽。各鳍都带有黑边。
澳 洲 星 点 龙 鱼
澳洲星点龙鱼的生存需要弱酸性到中性的水质, 硬度要求软水(影响不大)。PH值6.5-7.5之 间,DH值3-12。水温24-28摄氏度都可以
龙鱼养殖与鉴赏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龙鱼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龙鱼的人工繁殖及养殖 第四节、龙鱼的鉴赏及选择
第一节、概述
一、演化及养殖历史 二、龙鱼风行的原因 三、龙鱼的市场价格
一、演化及养殖历史
早在三亿四千五百万年以前,骨舌鱼亚科
的骨舌鱼已经活跃於冈瓦纳古大陆水域之加坡彩虹鱼场及马来西亚祥 龙鱼场向华盛顿公约组织申请注册,获准销售 他们繁殖出的第三代及后的亚洲龙鱼。
到1995年,印尼8家,马来西亚有2家,新加坡 1家,总共11家亚洲龙鱼繁殖场获准销售所繁 殖的第三代及之后的亚洲龙鱼。而且要求销售 的亚洲龙鱼必须在鱼体达13-15公分时,植入 有记号的电子微型晶片,以作为识别身份的记 号。
形态特征: 与一般龙鱼大不相同,体型巨大,成鱼体色为灰黑色状,呈圆胖型 鳞品粗大、坚硬,可长至6公分左右,当地人拿来当锉刀使用,鳞框红色 似虎头,坚硬无比,没有胡须; 幼鱼时身体呈墨绿色,尾鳍黑色。
生 长: 象鱼是淡水鱼中体型最大的鱼类之一,最长5
米左右,重达400公斤。 生长速度极快,一年重量增加可达3至5公斤。 性成熟较早,4至5龄时即可大量产卵。 在水族箱较难饲养,
201.25
辣椒红龙
11~13.75
辣椒红龙
13~16.85
辣椒红龙
241.15
第二节、龙鱼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一、龙鱼的分布及分类 二、不同龙鱼的生物学特性
一、龙鱼的分布与分类
根据龙鱼的分布区域可分为: 美洲 3种 :银带、黑带、象鱼 澳洲 2种:星点斑纹澳洲龙、星点澳洲龙 非 洲 1种:非洲龙鱼 亚洲 1种:金龙 、红龙 、青龙
量约40~300粒,卵径约1.72公分。 孵化:口孵类鱼,是把鱼卵含在口中,直到孵
化完成,当幼鱼孵化出后会聚集于雄鱼附近, 夜晚雄鱼张口,把全部幼鱼含在口中。
1.金龙GOLDEN AROWANA
特征:鱼体背部为墨绿色,包括背鳍及尾鳍上 半部。鳞框为闪耀的金黄色,好的金龙金黄色 泽甚至会达到鳞片的1/2。鳃盖部份没有红色 印块,而完全呈现出亮丽金黄色。
1992年增加到2500尾。 1993年约3000尾,1994年4000尾。
而且这些限量的输出配额还是印尼一家亚洲龙 鱼场所繁殖出的龙鱼第二代,并不包括野生个 体。
而1990年度--1994年度输出配额大部分均输 往日本,以作为观赏鱼之用途。
1994年华盛顿公约组织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 召开第九次会员大会,印尼要求取消限量配额。
2、黑龙(黑带)Black arowana
原 产 地: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66年时在 巴西里奥河里首次发现,容易受惊吓,因其稀 有而在巴西受到严格保护,因此非常罕见。
别 名:黑带
形态特征
黑龙外型与银龙相似。 差异:黑龙幼鱼时期身体上略呈黑色。在10公分大时,其身体上有淡
黄色的条纹,伴随成长逐渐变成银白色, 各鳍均呈蓝黑色。 该鱼在幼鱼期胸鳍下挂着卵黄囊所以香港人称之为黑龙吐珠。
二、龙鱼风行的原因
原因一:物以稀为贵,加之是受保护的鱼类, 最初很难获得 。
原因二:地位的表征 原因三:龙鱼的可爱,可通人性。且容易养、
成长快、寿命长 ,最长寿的纪录是可活过百 年。
原因四:民间的信仰。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亚 洲人认为“龙”是具有吉祥、治邪、镇宅、押 运、带财的神秘力量。而龙鱼,因其巨鳞活似 龙甲,龙须形似龙角。加之其游动姿态高贵、 祥和,有王者风范,故在国内及海外华侨,将 其视为甲龙的化身并当作为最佳风水鱼。
食 性: 以鱼和昆虫为主食,善於跳跃,可它跃
出水面,捕食停在树枝上的小鸟。
繁 殖:
产卵期:每年4、5月为其主要的产卵期 繁殖习性:有在沙质河床筑巢的习性,巢宽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