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以新疆温宿县为例人类活动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与强度,因此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也发生显著变化,总体来说有变好的一方面,也有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出现了退化现象。
目前,对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
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切实做好温宿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温宿县土地利用生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新疆温宿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东径79°28′-81°28′,北纬40°52′-42°21′之间,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两大部分。
北部山区具有独特的冰融地貌,冰川伸入峡谷,冰融汇流成河,林木和高山、亚高山草地分布其间,是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南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3.83%,有着不同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的两片平原—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积平原和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是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温宿县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山区气候呈垂直分布,高山寒冷,终年积雪,冰川纵横;中山温带,有云杉、草甸覆盖;平原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
温宿县水资源丰富,县境内冰川面积l2l9.68平方千米,总储水量1582.29亿立方米,大小河流43条,总长889千米,年均降水量65.4毫米,天然水资源储量96.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6.18亿立方米。
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冲积扇下部及扇缘地带,有利条件是灌溉水源便利,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相对较细,通透适中,适应发展农业。
温宿县总面积为1420246.16公顷,总人口20.89万人,主要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21个民族,包括1镇9乡和5个国有农场、5个国有牧场、2个国有林场,是个半农半牧县。
2000年温宿县农业总产值6.84亿元,粮食总产16.l7万吨,种植业形成了以粮、棉为中心的多元化格局。
温宿县是新疆商品粮基地之一,县水稻农场是全国“绿色食品”(优质大米)基地之一。
温宿县粮食播种面积18.22千公顷(复播面积3.44千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10千公顷(复播面积1.27千公顷),有棉花、啤酒花、甜菜、胡麻、油菜等,是阿克苏地区棉花、啤酒花出口基地之一;昆托牌系列大米为2001年新疆名牌产品,它是新疆唯一的“绿色食品”大米,畅销区内外;啤酒花曾获国家经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2 温宿县土地利用现状2.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现状分析根据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1420246.16公顷,其中耕地76946.1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占利用面积8.3%;园地6769.2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47%,占利用面积0.73%;林地33871.2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8%,占利用面积3.65%;牧草地782726.2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1%,占利用面积84.45%;其他农用地16450.7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5%,占利用面积1.77%;居民点工矿用地92793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65%,占利用面积1.07%;交通运输用地446.09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03%,占利用面积0.04%;水利设施用地296.0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01%,占利用面积0.02%;未利用地493497.1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4.74%,见表1。
2.2 主要有关地类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2.1耕地的变动状况分析从2000-2004年温宿县耕地面积有一定幅度增加,但是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呈现波动状况,在五年内人均耕地有增加趋势,使局部生态环境改善,但总体上,整体的生态环境并不能说得到完全改善。
耕地的具体状况如下表2。
2.2.2林地的变动状况分析从2000-2004年温宿县林地面积有一定幅度增加,但是人口也在不断增加,导致人均林地面积呈现变动状况,进一步使局部生态环境改善,人均林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但总体整体的生态环境并不能说得到完全改善,林地的具体状况如下表3。
同时,土地利用率比较高,达到65.3%,土地垦殖率为5.4%。
全县土地利用基本农用地为主。
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水利化,农业生态小气候环境对农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2.2.3牧草地的变动状况分析温宿县土地利用中,2000-2004年牧草地面积减少,而畜牧量的不断增加,则人均牧草地面积呈现减少、平均草地畜牧量增加的趋势,这样就导致整体的生态环境变差,牧草地的具体状况如下表4。
2.2.4园地的变动状况分析随着南疆林果基地的建设,温宿县从2000-2004年园地面积有较大,但园地占总用地面积较小,其生态环境改善并不明显,园地的具体状况如下表5。
2.2.5未利用地的变动状况分析从2000-2004年温宿县未利用地面积减少,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未利用地变为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一部分,但是未利用地大部分是土壤限制条件多的土地,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
未利用地的变化状况如下表6。
3 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与高强度开发,在区域性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温宿县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草原和林地退化,水污染、次生盐碱化等,导致土地生态平衡的失调,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
土地生态环境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正是土地生态环境研究者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问题如下。
3.1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水土流失是温宿县主要的土地生态问题,也是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温宿县受干旱气候的影响,地表土壤长期处于干旱状态,土质结构松散,加之地表植被稀疏,一般当地面风速达6m/s 时就能引起沙粒的移动,风蚀现象也较为严重。
加之土地有机质含量较低,河滩地与低洼地盐碱较重,部分地区排水系统不健全,在强烈的蒸发下易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加上温宿县因河流作用耕地内沟壑纵横地面支离破碎,引起水土流失。
温宿县水土流失面积20593 公顷,其中耕地1288公顷、林地2472公顷、牧草地2763公顷,主要分布于亚高山的低山丘陵地区。
每年面蚀1—2 厘米,冲走表土约100 余万吨,共形成大小冲沟298条,深1—4 米,占地500 余亩。
每年也都有大面积农田由于风蚀造成毁种。
3.2 土地沙化十分严重由于裸露地表,富有松散、干燥的沙尘,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在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和不稳定的大气环流的作用下,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在不断增加,土地沙化破坏了土地资源,导致土地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
全县区幅员面积l420246.16公顷,其中沙地面积3831公顷,占0.27%,除恰格拉克乡、依西来木其乡、吐木休克乡外,其余乡镇均有沙化土地。
全县共有沙化耕地21649.1公顷、林地2261.7公顷,其中耕地6374.3 公顷,其他2649 公顷,并且,沙化面积还在逐年扩大,地带性植被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此外,风蚀沙化还影响并威胁交通、水利、居民点等设施以及大气环境质量,沙尘暴现象仍然继续。
据统计,自1996-2004年发生了84次,平均每年发生了9次,是沙尘暴的多发地带,是影响温宿县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
3.3 土地盐碱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土地盐碱化是指土壤表层溶液的可溶性盐含量过高,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温宿县土地盐碱化是耕地中低产田比例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县区发生土地盐碱化的乡镇,主要有克则力、恰格拉克、依西来木其和吐木休克四个乡,共计31个村,共有盐碱地6700 多公顷,其中耕地200 公顷,退化草原4700多公顷。
由于地下水开采不断增加,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与地下水进入脱盐过程,盐渍化耕地比重逐步下降。
如遇连续多雨年,地下水位回升或不合理灌溉,都易导致重新返盐。
3.4 草原退化仍在加速在1949到1998年间,温宿县的草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但是,牧草地载畜量却在不断增大,致使草原超载,过度放牧,草原得不到休养生息,退化不断加剧。
为了经济的短期利益,牧草地仍然被开垦为其他用地,导致牧草地下降,而畜牧量在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较小。
到了2000年以后,由于响应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进行退耕还林,避免人为的继续破坏地表植被,从而制止荒漠化的加剧,详见下表7。
3.5 土地污染有增无减在温宿县主要种植作物是棉花,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地膜残留对土壤的危害呈加剧态势;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地膜,也是造成土地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并且在长期利用中,土地重用轻养,粗放经营,使地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量下降的地块增多,碱解氮和速效磷上升的地块增多,土壤污染较为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县区周围和城镇居民点附近,由于工矿企业生产,大量废水、废物的排放,造成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对人民生活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危害。
3.6 水环境仍然在恶化土地利用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土地利用对水资源的影响包括水量、水质和空间分布的变化。
温宿县地表水属于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水系,因受温宿县废渣的严重污染,其水质较差。
另外,温宿县由于城市土地扩张、农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导致灌溉用水增加,水资源数量供给不足,使塔里木河上游水量减少,致使中、下游地下水位下降,植被枯死,生态环境恶化。
而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水平径流补给和河渠、农灌水的垂向渗漏补给,由于农业用地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导致地下水质也在不断变坏,使生态环境恶化。
4 土地利用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4.1 土地利用规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资料册》资料可知,随着温宿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垦拓荒力度的增大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未利用地或农用地用于居民点、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
结果是:一方面,温宿县农用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建设用地也小幅度上扬;另一方面,未利用地不断地减少。
土地利用率呈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65.24%上升为2004年的65.25%,导致绿洲交错过渡带的生态用地较少,生态防护作用减弱。
众所周知,耕地、林地、园地等农用地的面积增减会影响地区的小气候。
温宿县土地利用规模增加了,是通过开发未利用地来达到的,破坏了原始植被和生态平衡,会导致地表覆被破坏,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循环难以持续,受到风沙侵袭,土壤养分含量大大下降,也从小的方面影响了土地的经济产出和土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