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阻断培训课件
妊娠梅毒引起胎儿感染的比率
• I、II期未治疗母亲:胎儿感染率100% • 未治疗的晚期梅毒母亲:胎儿感染率30% • 早期潜伏梅毒母亲:胎儿感染率80% • 晚期潜伏梅毒母亲:胎儿感染率10%
妊娠梅毒引起先天梅毒的相关因素
• 孕妇梅毒的病期:早期梅毒如不治疗,胎儿100% 受累,晚期梅毒孕妇胎传相对较少。
免疫阻断方案
• 注意事项
–尽早注射第一针 –谁接生谁接种第一针 –冷藏但不能冻结 –用前摇匀 –疫苗与免疫球蛋白不能用同一注射器且不能在
同一部位注射 –新生儿第一针在大腿前端外侧肌肉注射
乙肝阳性母亲-----哺乳?
风险
益处
乙肝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是否可以接 受母亲的哺乳?
• 从理论上讲,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接受母乳喂养比人工喂养感 染乙肝的可能性大一些
后
喂养指导与支持,定期随访与检测,
预防机会性感染,提供转介服务
儿童预防性治疗 定期随访检测 先天梅毒治疗
儿童注射乙肝疫苗 及乙肝免疫球蛋白
常规产后保健及儿童保健服务、关怀支持服务
为保护妇女及儿童免受重大传染病的危害, 齐心协力,努力工作!
先天梅毒患儿的治疗方案
• 脑脊液正常者 苄星青霉素G,5万单位/公斤,1次注射(分双臀肌) • 脑脊液异常者
水剂青霉素G,每日5万单位/公斤,分2次静脉滴注, 连续 10-14天;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日5万单位 /公斤,肌注,连续10-14天. 如无条件检查脑脊液者,可按脑脊液异常者治疗
妊娠合并梅毒孕妇治疗后随访
A、避免妊娠期、产间进行创伤性检查 (尽量避免侧切、人工破膜、使用胎头吸引器或
产钳助产、宫内胎儿头皮监测等。)
B、分娩前行产道清洗
C、分娩方式(对服用ARV的孕妇,不提倡将艾
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作为剖宫产指征。)
产科干预-----分娩方式
1)剖腹产分娩
• 欧洲的一项研究显示,择期剖腹产和阴道 分娩HIV传播率分别为1.8%和10.5%。 临产前或胎膜早破之前行择期剖宫产术,, 婴儿的HIV感染率降低55-80%。
• 无应答者再接种三次疫苗
• 乙肝疫苗保护效果可持续12年以上
• 对乙肝阳性孕妇注射HBIG不能提高预防效果,故 不主张使用
• 体重低于2kg的早产儿,首次乙肝疫苗接种 一个月后,再接种3次(共4次,按0、1、2、 7个月间隔时间接种)
HBV垂直传播的发生时机
• 宫内传播
–占10%以下,与HBV DNA水平有关[1]
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方案
• 推荐方案
1)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单位/日,肌内注射,连续15日 2)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
• 替代方案
1)若没有青霉素,可用头孢曲松,1克/日,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连续10天
2)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治疗(禁用四环素、多西环素), 红霉素500mg,每日4次,口服,连续15天
• 孕妇感染梅毒的病周:感染孕周越晚,死胎、发 育迟缓、早产发生率越低,但新生儿先天梅毒的 发生率较高。
• 驱梅治疗的时间:妊娠16周之前治疗充分,可完 全防止先天梅毒儿发生;36周以后治疗者的先天 梅毒发生率较高。
• 驱梅治疗的药物:用非青霉素类药物治疗者,不 能有效防止先天性梅毒。
治疗目标的特殊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
• 注射药物:干扰素(普通、长效)(孕期 禁用)
• 口服药物:核苷类似物(贺普丁、 • 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拉米
夫定、替诺福韦)(孕三个月以后用)
怎样预防HBsAg阳性母亲的母婴传播?
• 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HBIG,同时在不 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倍剂量),间隔1月及5月第 二及第三次注射疫苗
• 分娩前每月一次,包括临床和血清学试验, 如3个月内血清反应素滴度不下降2个稀释 度,或上升2个稀释度,应复治。
• 分娩后血清RPR检测:第一年,每3个月检 查一次,以后每半年检查一次,随访3年。
• 神经梅毒脑脊液检查后:治疗后第3个月做 第一次,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直到脑脊 液正常,此后,每年复查一次,随访3年。
• 新生儿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后,应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抗HBV感染,故可接受 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 母乳比人工喂养更方便、更经济、更有营养,且能降低新生儿其他肠 道疾病的发生。父母可权衡利弊,自行决定是否母乳喂养
疫苗注射的禁忌症
• 禁忌症:对首次注射有过敏者 • 下列情况不是禁忌症
– 较轻的疾病:体温低于38.5℃的呼吸道感染或腹泻 – 哮喘 – 正在使用抗菌药 – 合并HIV感染 – 哺乳 – 有抽搐或痉孪病史 – 慢性肝、肾、心、肺疾病 – 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 – 新生儿黄疸
胎儿皮肤或粘膜破损伤口
经羊膜的感染
母婴垂直传播途径
3、产后母乳喂养 传播:
母乳中含有HIV
HIV不经下列途径传播
一般生活接触及工作接触 握手、礼节性接吻和拥抱 共餐、共用电话、共用书籍和桌椅 共用卫生间、浴池和游泳池 咳漱和喷嚏 蚊子、臭虫、苍蝇 蔬菜、瓜果(西瓜)
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性措施
• 抗逆转录酶病毒治疗(ART) • 产科干预 • 产后干预
• 产道传播
–乙肝①、③阳性母亲: 新生儿感染的危险性85% –乙肝①阳性,③阴性母亲: 新生儿感染的危险
性31%[2]
• 哺乳传播
为HBsAg阳性孕产妇 及所生儿童提供干预措施
• 对于HBsAg阳性孕产妇,医务人员应详细了解其 肝炎病史及治疗情况,密切监测肝脏功能,给予科学 的营养支持和指导.
• 对HBsAg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 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IU).按照国家免疫规划 要求,完成24h内及1月龄和6月龄儿童的三次乙 肝疫苗接种(剂量加倍).
➢ 绝对不要混合喂养
PMTCT效果评价
HIV阳性母 亲所生子女
数
HIV阳性 母婴传 子女数 播率
未采取阻断措施
435
152 34.9%
采取完全阻断措施
254
采取不完全阻断措 施
63
15 5.9% 7 11.1%
预防接种
• 感染HIV的儿童应该与正常儿童一样,按期 完成乙肝等疫苗接种
• 但是,感染HIV的儿童,不宜接种卡介苗、 小儿麻痹糖丸等活疫苗
• 梅毒孕妇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新生儿也 可在分娩过程在通过产道时被感染,引起 的梅毒为先天梅毒。
流行病学
• 传染源:梅毒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性关系传播(90%):异性、同性 – 母婴传播:胎盘传染、产道传染 – 其他途径:输血、非性接触等
• 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
梅毒的母婴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
孕产妇
综合孕产期保健,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及咨询服务
孕
AIDS感染
梅毒感染
乙肝感染
未感染
期
孕产妇
孕产妇
孕产妇
孕产妇
常规孕产期保健服务
产 定期检测、应用抗病毒药物、 时 预防机会性感染、定期随访
规范治疗 定期随访
疾病治疗、监测肝功能 定期随访
住院分娩、安全助产服务
产妇应用抗病毒药物
产
母亲应用抗病毒药物,儿童应用抗病毒药物,
梅毒的母婴传播预防
• 梅毒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发病率是 衡量国家公共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 目前全球将消除先天梅毒作为一个公共卫 生问题,我国政府庄严地向国际社会做出 了消除先天梅毒的承诺。
梅毒的流行病学
• 梅毒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性接触传播为 主要的传播途径,占95%;少数情况下, 可经输血、接吻、衣物、哺乳、针刺伤等 途径传播。
继续妊娠者均需服用ARV
a. 分治疗性用药和预防性用药两种
孕妇CD4< 350个/mm3采用治疗性用药方案 孕妇CD4>350个/mm3采用预防性用药方案
b. 孕三个月内者暂不用ARV治疗 C.国外文献报道:孕期用药及不用药致畸率无差别,
但不用药可以增加母婴传播率,用药的发生畸形反 而较用药的少
产科干预:
梅毒的母婴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
• 哺乳不传染梅毒,除非乳房上有感染的皮 损。如不能肯定乳房是否破损,有人认为, 为防止新生儿直接接触传染,母亲RPR阳 性者不应母乳喂养。
梅毒母婴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
• 孕妇接受抗梅治疗,其出生的婴儿即使感 染梅毒,症状也比未接受治疗的孕妇所生 婴儿轻。因此,孕期任何时候发现梅毒感 染都应该争取使孕妇得到青霉素治疗。
产后密切接触传播 – 密切接触传播:现已证实唾液、精液和阴道分
泌物中都可检出HBV – 其他如虫媒传播途径
等尚未得到证实
?
传播途径
父亲将HBV传 播给婴儿 ??? 尚无循证医学 证据
随访126例HBsAg阳性父亲的 子女, 尚未发现子女HBsAg阳性者
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乙肝
握手、礼节性接吻和拥抱 共餐、共用电话、电脑、书籍和桌椅 共用卫生间、浴池和游泳池 咳漱和喷嚏
竹山县预防艾滋病、乙肝 及梅毒母婴传播干预
竹山县妇幼保健院 陈兰兰
HIV母婴传播及其预防
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范围逐年扩大
1985
1995
1989
1998
母婴垂直传播途径
1、宫内传播: HIV可直接感染绒毛膜细胞或通过 破损缺口进入胎儿循环。
母婴垂直传播途径
2、产程中及分娩时传播:
经母体-胎儿微循环的血性传播
孕妇梅毒如何取得最好结局
• 孕前即有正规的驱梅治疗:婚检, RPR≤1:4再妊娠
• 早期梅毒筛查,早晚孕各规范治疗一疗程, 90%以上可取的良好结局
• 高危人群在孕晚期需再次筛查 • 25周以后治疗者宫内感染的概率高达46.4% • 如乳房没有皮损,哺乳不传染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