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作业资本论读后感5000字

马原作业资本论读后感5000字

因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实质上就是要揭示资本运动的规律,或者说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和分配的规律。

因此,研究资本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而正因如此马克思的《资本论》没有过时,它帮助我们研究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对现在及未来都拥有着指导作用。

《资本论》第一卷的这些篇中有一篇是单章节成篇的,就是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想来这篇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在不知到从《资本论》——这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研究所汇成的书,的何处开始表达我的感受时,我选择这里作为我表达的突破口。

“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值。

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而这一运动的的有意识承担者——货币的占有者就变成了资本家。

他们的钱袋就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

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增值——变成了他的主观目的。

只有在占有越来越多的抽象财富——货币成为他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活作为人格化的,有意识和意志的资本执行职能。

他们的目的不是取得一次利益,而只是谋求利益的无休止运动。

这是一种绝对的致富欲。

为了贵卖而买即马克思提出的总公式“G—W—G’”,这似乎只是一种资本即商人资本所持有的形式。

但产业资本也是这样一种货币,它转化为商品,然后通过商品的出售再转化为更多的货币。

也就是说,货币被表现为等于更多货币的货币,比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但资本的总公式又再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矛盾。

马克思先生举出了一个例子。

“假定卖者享有某种无法说明的特权,可以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把价值100的商品卖110,即在名以上加价10%。

这样,卖者就得到了剩余价值10.但是,他当了卖者之后又当了卖者。

现在第三个商品占有者作为卖者和他相遇,并且也享有把商品贵卖10%的特权。

我们把那位商品占有者作为卖者赚的了10,但又作为买者要失去10。

实际上,整个事情的结果是,全体商品占有者都高于商品价值10%互相出卖商品,这与他们把商品按其价值出售完全一样。

商品的这种名义上的普遍加价,其结果就像例如用银代替金来计量商品价值一样。

商品的货币名称即价格上涨了,但商品间的价值比例仍然不变。

同理,假定买者享有某种特权,可以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结果一切照旧。

”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的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

可见,无论是等价物交换,还是非等价物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

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双重的结果。

基于此马克思引入了新的名词——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性质。

它的实际消费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

所以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马克思将劳动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的条件: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力占有者具有人身的自由。

马克思说:“商品交换的本身除了包含由他自己的性质所产生的从属关系以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从属关系。

”我认为这句话所说的意思是, 在商品交换中,商品占有者有权支配自己的商品。

劳动力商品也是这样,劳动力的占有者对他自身所占有的劳动力,有权在市场上当作商品去出卖。

因此,马克思又说:“劳动力占有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所有者。

”因为一个没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他的人身依附于别人,存在于他身体内的劳动能力也就不可能属于他自己支配的东西,从而也就不可能当作商品在市场上出卖。

既然劳动力是它的占有者的商品,因而,劳动力占有者和货币占有者在市场相遇,彼此作为身份平等的占有者发生关系,双方在法律上应该是平等的人。

这种法律上的平等关系要能够保持下去,“劳动力所有者就必须始终把劳动力只出卖一定时间,因为他要是把劳动力一下子全部卖光,他就出卖了自己,就从自由人转化为奴隶,从商品占有者转化为商品”中就是说,如果一次卖完,就等于卖身为奴,就是出卖劳动着的人身,就不是出卖劳第二个基本条件,劳动力占有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一个人要出卖与他的劳动力不同的商品,他自然必须占有生产资料,还必须有生活资料。

如果他占有生产资料,能够用自己的生产资料生产某种产品,就不需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了。

正由于劳动力占有者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就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去出卖。

可见,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劳动力的占有者必须是在双重意又上是“自由的”,即“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必须是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

“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读到这里我产生了两个疑问:第一个是:劳动力占有者即自由工人和货币占有者即资本家,真的能互取所需,平等相交吗?马克思给我们的答案是:不能。

在“天赋人权的真正伊甸园”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如果我们一离开“天赋人权的真正伊甸园”这个流通领城即商品交换领城,而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立即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

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 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

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 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一一让人家来鞣。

”所以在我看来:资本主义的看似自由平等,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剥削面貌的的掩饰。

而第二个则是:为什么劳动者会丧失生产资料成为一个自由的一无所有的自由工人?怀着疑问我继续读了下去,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最后边,也就是第七篇《资本的原始积累》中的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进行了论述。

一般来讲有两个原因: 第一,小生产者两极分化;第二,资本的原始积累剥夺了小生产者。

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原始积累,即资本的历史起源,“既然它不是奴隶和农奴直接转化为雇佣工人”,“那么它就只是意味着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存,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

马克思说:“私有制作为社会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

”而“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这种生产方式在奴隶制度、农奴制度以及其他从属关系中也是存在的”。

“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

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程聚。

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对自然的社会统治和社会调节,排斥社会生产的自由发展。

”简言之,这种生产方式的存在,会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马克思说:“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就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

”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

而它的消灭,就是把分散的个人占有的生产资料转化为少数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把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

为了实现这转化过程,就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土地、生活资料和劳动工具进行残酷的剥夺。

“这种剥夺包含一系列的暴力方法”,换句话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

”这种剥夺的结果,就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被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代替。

从此我引申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能够长久吗?答案当然也是不能的。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趋势是资本家被剥夺。

马克思说:“一旦劳动者转化为无产者,他们的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住跟脚,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

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

”就是说,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与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剥夺资本家的这种新的剥夺形式。

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加深,必然导致资本主义时代的灭亡。

”马克思说,对资本家的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

这是因为:第一,在资本积累与集中的过程中,由于资本家之间竞争和相互吞并,“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使企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大企业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发展了,生产力也超乎寻常地提高了。

第二,“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

这样,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范围扩大了,生产也就越来越变成为世界市场而进行的生产了。

然而,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相容的是,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却被少数大资本家所占有,面广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则陷人了贫困的境地。

以上的资本主义现实情况表明,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与此同时,“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

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自身产生了它灭亡的条件,造就它的掘墓人。

所以,马克思对此得出的科学结论是:“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文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这句话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了。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也就是资本主又发展的历史趋势——灭亡。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读《资本论》无以知社会。

感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终将灭亡的命运,虽令人唏嘘,但实在是理所当然。

我们为何不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而幸福,而自豪,而骄傲。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为自己的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诚如马克思先生在我们的一样的年纪写下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

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

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那么,就让我们为了我们的祖国而献身。

奋进吧,我辈少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