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台湾地区选举制度评介

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台湾地区选举制度评介

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台湾地区选举制度评介武玉龙,张睿(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理论教育二系,江苏南京210003)摘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均是我国主权范围下享有较大自治权的地区。

两者保持着其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享有广泛的经济政治自治。

但是由于人文历史和法律传统差异,两者的各种制度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用比较法研究两者的法律问题,特别是研究两者选举制度,在某些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统一进程及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的进步。

关键词:选举制度;香港特区;台湾地区中图分类号:D6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51(2008)04-0040-04收稿日期:2008-05-29作者简介:武玉龙(1984-),男,山东临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我国存在多种选举制度,其中大陆采取社会主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而港澳台地区采取的是资本主义竞选机制。

特别是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大体一致,而政治体制特别是选举制度却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试图用比较法知识予以剖析。

一、基本法规定的香港选举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四章的有关规定,香港的政治体制主要包括行政长官、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区域组织和公务人员。

出于探讨目的的需求,本文在此只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和立法机关选举进行介绍。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选举根据基本法的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香港特区的首长,对外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对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同时,行政长官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首长,对立法会负责。

基本法第44条对当选行政长官的资格进行了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由年满四十周岁,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二十年并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

”此条款充分体现了“港人治港”的政策。

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此处的任命权是中国对香港享有完整主权象征。

就香港的几次选举来看,行政长官的产生是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而进行的,整个选举过程中,由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选举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产生。

提名选举委员会由各界共800人组成,任期5年,各个界别的划分由选举法规定,各界别法定团体根据分配名额和选举办法自行选举委员会委员,选举委员以个人身份投票;不少于100名的选举委员会可联合提名行政长官的候选人,每名委员只可提出一名候选人,选举委员会根据提名的名单,凭一人一票无记名投票选举行政长官候选人;第一任行政长官,由推选委员会在当地以协商或协商后提名选举,推荐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报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根据回归时制定的法律,第三任即2007年后的行政长官选举的产生办法可以修改,但须经立法会全体会议2/3多数通过,行政长官同意,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2007年第三任行政长官产生后,经过合法程序决定,自2010年第四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将通过香港选民普选产生,这将是香港历史上第一次由普通选民直接选举香港的行政首长,普选制度的实行必将令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选举第30卷第4期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8月Vol.30No.4JOURNALOFLINYINORMALUNIVERSITYAug.200840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是香港的立法机关,是享有高度自治权的香港地方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法赋予立法会广泛的立法权,同时对议员产生进行了详尽的规定。

和行政长官不同,议员当选的身份不一定仅限于由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纲,同时根据基本法第67条的规定还可以是非中国籍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和在外国有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也可以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其所占比例不得超过立法会全体议员的百分之二十。

这是由于考虑一个世纪以来香港始终作为国际知名的自由贸易港,城市容纳了很多外籍人士同时也有很多的香港居民获得外国居住权,为了保障香港各个阶层参与到香港管理中来,真正实现“港人治港”的方针,依据香港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条款。

如此就保障了香港议员能够最广泛地代表香港各级利益,保障立法的公正与全面。

立法会具体的选举产生办法是根据香港的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而规定的,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全部议员由普选产生。

法律规定香港的第一、二、三届立法会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混合的方式产生。

其中由功能团体选出的议员在前三届中均为30名;由选举委员会选出的议员逐渐减少至取消,即在第一届为10名,第二届为6名,第三届则取消选举委员会的选举;由分区直接选举产生的议员逐渐增多,第一届为20人,第二届为24人,第三届为30人。

上述各区直接选举的选区划分,投票办法,各个功能界别和法定团体的划分、议员名额的分配、选举办法及选举委员选举议员的办法,由特别行政区政府提出并经过立法会通过的选举加以规定;第二、三届立法会的具体选举办法,由特别行政区的选举法加以规定;自第四届以后(含第四届)的选举修改办法同行政长官选举办法一致。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除第一届任期为两年外,每届任期4年;如经行政长官依法解散,须于3个月内,重新选举产生。

二、当今的台湾选举制度有学者说:“台湾的政治就是一个政党选举政治。

”台湾采取“政党轮替”的执政方式,每到大选台湾的一切似乎都在围绕政党和选举展开。

诚然,选举要能运作就必须要有政党的配合,政党在选举的过程中具有提名候选人与组织政府的功能。

现代社会由于分工日益精细,公民对于专业知识以外的信息往往所知有限,因此在面对众多良莠不齐的候选人时常常不知如何选择。

而政党为了在选战中获得胜利,对于候选人的挑选必须特别谨慎,如此一来选民是透过政党的提名筛选再从中加以选择。

此外,政党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往往将选民间分散的意见汇集起来纳入政纲之中以供选民选择,而选民则可在政党取得政权时根据其所提之政纲判断其施政行为,以为下次选举时支持与否的参考,透过这样的程序“责任政治”才得以遂行。

因此,政党在一些地区中日益重要,政党与选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政治性的选举已成为非政党参与不可的趋势。

一般而言,台湾有三大选举最为引人注意,即为“总统”选举,“立委选举”和“地方选举”。

(一)“总统”选举“总统”被称为台湾地区最高行政长官,“总统”选举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中华民国宪法”及其“增修条文”和“总统、副总统选举罢免法”。

“总统”的选举主要是依政党推荐的方式向“中央”选举委员会申请登记候选人,其条件为在“中华民国自由地区”继续居住四个月以上且曾设籍十五年以上之选举人年满四十岁,得申请登记为“总统、副总统候选人”。

“总统、副总统”实行联名登记,由全体人民直接选举。

其选举基本原则采取相对多数获胜制,即每一选民只投一票,由选区内得票最多的人当选的制度。

(二)“立委”选举“立委”即“立法委员”,是台湾地区所谓“最高立法机关”———“立法院”的组成成员。

其选举主要法律依据是“中华民国宪法”及其增修条文、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文。

这些法律对“立委”候选人资格作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如:“选举人年满23岁,得于其行使选举权之选举区登记为公职人员候选人。

”还“得由依法设立之政党登记为中央公职人员全国不分区选举之候选人”。

“侨居国外之中华民国国民年满23岁,未曾设有户籍或已将户籍迁出国外连续八年以上者,得由依法设立之政党登记为中央公职人员侨居国外国民选举之候选人。

”另外,“立委”候选人资格由其所谓“中央选举委员会”审定通过后,还必须按规定出示表件和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

在当代台湾“立法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总统”和“行政院长”的权力结构也有着重大的41影响力,所以“立委”选举也受到台湾政界的广泛重视。

(三)“地方公职”选举根据台湾“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可以看出,所谓“地方公职人员”也就是包括省(市)、县(市)、乡(镇、市)和村等各级地方“民意机构”的代议人员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行政首长,全部由具备资格的选民直接选出。

各级地方“民意机构”的代表与“立委”要求基本相同。

但行政首长年龄限制则有所不同:省(市)长候选人须年满三十五岁;县(市)长候选人须年满三十岁;乡(镇、市)长候选人须年满二十六岁。

各种“公职人员”候选人资格,由其主管选举委员会审定,和“立委”选举一样,具备“地方公职”候选人资格后,也必须按照有关选举委员会之规定出示表件和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

三、两者选举制度的评介香港和台湾的选举均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下的选举,其实质是相近甚至是一样的,但是在具体的选举程序和公正保障中存有一定的差距。

(一)两者的共性1.两者社会制度的共性。

香港和台湾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其经济结构决定着其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和选举制度为完整的资本主义政治选举制度。

两地区选举的各方候选人所代表的利益均有显著的资产阶级性质,这一点和祖国内地的选举具有根本的不同。

由于社会制度和上层建筑的共性,决定了两者的选举性质和选举结果的导向。

在此方式下,即等于限制了候选人的身份资格。

2.公开选举过程的共性。

香港下一届选举将要实施的和当今台湾正在实施的选举过程是类似的,即采取全部选民投票的方式。

全民普选的实施的最大优点是充分肯定民意,真实还原选民意志,但其缺点也是显著的———电视、报纸等媒体可能会引导选民甚至欺骗选民,从而致使选民的利益受到损失。

(二)两者的差别1.地区法律渊源带来的法律差别。

中国古代特别是清朝的法律和习惯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共同的法律渊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的进步,这些古代的习惯法有很多已经在现行法律中很难体现出来了。

香港和台湾均有被殖民史。

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后,英国几乎把其自身的法律制度原封不动的复制到香港,令香港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典型的民法法系地区变成一个典型的普通法法系地区。

经过一个世纪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司法制衡体系,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法治社会。

台湾自《马关条约》后沦陷为日本殖民地,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同属于一个法律体系即民法法系,因此清政府在台湾的政制架构还有一定的保留。

在作为殖民地的50年里,台湾的法律传统可能成为唯一没有被大规模破坏的传统了。

直到1945年中国政府收复台湾,国民党的政制机构也随之登陆台湾,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台湾现今的政制。

一般认为,香港和台湾地区的选举差别是由于法律规定所造成的,而法律规定的差别则主要是由于历史带来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渊源的差别造成的。

就现状来看,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然实行以判例制为主的普通法体系,香港地区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回归后予以保留的香港原法律(主要包括不具有殖民色彩的英国和香港制定的成文法与判例法、中国传统法律和习惯)、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全国性法律以及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条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