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PPT课件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PPT课件
第十七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第一节 手性药物的药物动力学
一、手性药物
手性药物是指药物分子中引入手性中心后,得到的一
对互为实物与镜像的对映异构体。
分别被命名为R-型或S-型、 D-型或L-型、左旋或右旋。
手性识别:体内生物大分子选择性的与对映体结合。
自然界存在的药物大多以单一对映体存在,化学合成
(一)吸收
口服吸收差,原因? 解决办法? 1、促进吸收:酶抑制剂、渗透增强剂 2、改变剂型:制成脂质体等新剂型。 3、结构改造
4、改变给药途径
非肠道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内注射最常用,静脉
注射最有效。
除腹腔给药,其它所有非口服给药途径都具有
避免胃肠道(胃酸、蛋白酶)和肝脏首过效应的
药物大多为手性药物,临床上多以消旋体形式使用。
人体是高度复杂的手性环境,体内药物转运及代谢
过程到的体内大分子均存在手性特征,
如:转运体、代谢酶、受体、血浆蛋白、组织蛋白
等,可以与手性药物对映体选择结合,从而导致手
性药物对映体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差异。
二、手性药物对映体选择性的体内药动学过程 (一)手性药物吸收
组织蛋白的结合能力差异有关。
与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主要有白蛋白、α1-酸性糖蛋
白。
如S-维拉帕米与上述蛋白的结合比R-维拉帕米小,S型游离浓度是R-型的2.42倍,其分布容积分别是
6.42L · kg-1和2.74L · kg-1。
(三)手性药物代谢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有多种途径和多种酶。参与代谢的
缺点:
蛋白多肽在体内迅速降解,测定样品总放射性不能代表原型
药物的浓度。
可能存在放射污染,不能应用于人体。
3、色谱法及质谱联用
HPLC具有高度特异性,能精确定量。
HPLC有反相色谱(最常用)、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过滤
色谱、亲和色谱。
由于蛋白多肽类药物在体内浓度很低,LC-MS/MS应用发展 迅速。
目前蛋白多肽类体内分析方法还存 在很多问题,但免疫分析法是目前应用 较多的方法。
第三节 缓、控释制剂的药物选择和设计要求
一、概述
缓释制剂(extended release dosage forms, sustained release dosage forms)系指在规定释放介 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普通制剂 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 能显著增加患者的依从性的制剂。 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dosage forms)系指 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 释放药物,其与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 剂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 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依从性的制剂。
1、免疫分析法
该法基于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抗原性,将抗原-抗
体应配以灵敏检测的方法。
优点:快速 、灵敏
缺点:可受内源性抗体干扰,试剂盒昂贵。
目前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2、同位素标记示踪法
在待测蛋白上标记同位素,以区别内源性物质,并根据放 射性计数来计算标记物的体内浓度。碘标记应用最广泛。 优点: 灵敏度极高,操作简便快速,尤其适用于药物组织分布研究。
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
大多为生理活性物质、化学结构特殊、稳定性差、体内处
置复杂。
体内存在大量干扰蛋白,如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内源性蛋白
类,要求检测方法应高度特异,如何将目标蛋白和干扰物 质区分,是迄今为止尚未完全解决的一大难题。
生理活性强,用药剂量低,致使体液中药物浓度极低,故
要求检测方法有极高的灵敏度。
酶和底物大多为手性结构,可能优先与某一对映体结
合,从而优先代谢该对映体,导致手性药物对映体代
谢速率出现差异。
如R-普罗帕酮可延长S-普罗帕酮的代谢。
(四)手性药物排泄
肾脏排泄的被动扩散过程一般不存在立体选择性,
但主动过程对手性对映体的清除速率可能有不同
的影响。
另外,由于游离药物才能被肾小球滤过,所以当
优点。包括鼻腔、经皮、肺部、结肠给药等。
(二)分布
分子量大、亲水性强、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所
以表观分布容积小。组织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的
比值为1~10%。
蛋白质类药物的V多为0.04~0.2L/kg(如胰岛素
的V为0.054~0.112L/kg,生长激素 0.071~0.093L/kg)。而小分子药物多为1~20L/kg
手性药物消旋体的水溶型和晶型与单个对映体可能有
差别,引起溶出速率差异,影响生物利用度,如酒石
酸。
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吸收,无立体选择性。
通过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吸收的手性药物,可能会出 现吸収速度和程度的差异。如左旋多巴和右旋多巴。
(二)手性药物分布
药物分布中的立体选择性主要与对映体与血浆蛋白、
蛋白药物消除的主要途径。
受体介导的清除可能是主要清除机制。如胰岛
素,若减少其与受体的亲和力,就会显著延长其
半衰期。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动学特点
1、消除半衰期短:血管紧张素Ⅱ小于1min,胰 岛素小于9min。
2、表观分布容积小
3、首过效应明显 4、生物利用度低
三、生物样品中蛋白多肽类的分析方法
和小分子药物相比,蛋白多肽类药物的检测面临相当
(三)代谢
代谢途径主要为被器官组织中的蛋白酶水解, 发生水解反应。与小分子药物不同。
蛋白水解酶广泛存在,又有组织特异性。胃肠
道内大量分布。肠、肝、肾的上皮细胞表面的刷
状缘内有涉及代谢和摄取的酶和转运体。
(四)排泄
分子量小于5500的物质可以自由地被肾小球滤 过。
分子量越大越难以滤过,所以肾小球滤过不是
缓、控释制剂的优势
与普通制剂比较,用药次数减少,血药浓度“峰谷 ”波动小,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缓、控释制剂除口服制剂外,也包括眼用、鼻腔、 耳道、阴道、直肠、口腔或牙用、透皮或皮下、肌 内注射、皮下植入等,避免肝门静脉系统“首过效 应”的制剂。
有些药物对映体的蛋白结合率不同时,也会导致
肾清除率有立体选择性。
如口服消旋体沙丁胺醇后24h的排泄量, R-型为
8%, S-型为37%。
第二节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物动力学
与小分子药物相比,蛋白多肽类药物
具有相对分子量大、不易透过生物膜、体
内易酶解、代谢途径多样等特点。
一、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体内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