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教育案例
目的:讨论问题学生行为纠正的有效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行为规范。
方法:通过学校管理、家庭教育相结合,以家庭教育讲座教材《家庭教育》、《父母课堂》为依据,制定辅导计划。
结果: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较好地纠正问题学生的行为,提高该学生的学习成绩、规范行为。
结论: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耐心、细致的教育转化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问题个案研究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学生张某,是生活在家庭比较富裕的独生子女,7岁,比较聪明,调皮,任性,喜欢撒谎,恶作剧。
母亲在家,父亲是领导。
父母特别宠爱孩子,孩子要求什么都满足,对孩子期望大。
二、问题行为的表现
1、经常跟同学大打架,在学校经常恶作剧,趁同学不在,把别人的东西拿去丢或藏起来,几乎每天都有同学告他的状。
2、学习兴趣不大,上课搞小动作。
3、思考问题往往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对他人是绝对化的要求,对矛盾归因时只是看对方的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能接受,但又无法改正自己的行为,经常给班级管理带来困难。
从以上行为中,可以判断张某品行存在恶习,急需矫正。
三、制定方案,科学辅导
1、父母与家庭治疗
首先,矫正母亲的错误教育观念和行为。
张某母亲很溺爱张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爱护张某,呵护过度,孩子有时候违反了校规,她就到老师那里讲个不停,说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如何如何的乖,或者为孩子开脱责任。
通过《父母课堂》系列专题讲座及多次跟张某母亲交流,反复强调孩子犯错误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能正视孩子的错误是不利于正常教育的。
矫正张某的错误需要一个过程,着急是没有用的。
家长应该耐心疏导,帮助孩子逐渐克服缺点。
孩子有问题后,推卸责任、埋怨、责备都只能事与愿违。
其次,是合理运用奖励技术。
及时奖励其合理行为,使其好的行为及时得到强化。
奖惩结合,奖为主,但奖励要有原则,不能超越许可的范围。
再次,是建立和睦的朋友式的父子关系。
父亲应放下尊严,同孩子多谈心,打开孩子的心结,知道孩子心中想什么,希望什么,喜欢什么,多鼓励孩子,不能因为自己忙就不过问。
2、认知治疗
对于问题行为学生来说,对自身行为的正确认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所以,我认为认知过程中张某对当时情境的评价、对周围人的反应,以及在特定事件中做出的自我陈述,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必备资料。
首先,说服教育是认知治疗的第一途径。
转变张某的道德意识,
主要采取与其谈心的方式。
明白了问题的症结之后,仔细分析,认真琢磨,改变原来一味的批评教育,采取指导、说服、鼓励等一系张某喜欢的方式。
其次,问题训练是认知治疗的必由之路。
如一些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总是坚决的排斥和强烈的拒绝,认为自己没有错,或者是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对,以此来维护自己的面子。
因此,必须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
第三,激发动机是认知治疗的最佳方法。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追求的影响。
四、治疗与辅导过程中的问题
1、耐心疏导
教育的奇迹来自平时的引导中,课上课下,尽量找机会给张某表现,让他体验成功的感觉。
2、允许反复
学生的不良行为,在矫正的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反复。
所以急于求成,或者遇到问题就灰心是不可取的,我们要认识到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
五、个人总结
1、辅导方法
在辅导过程中,始终尊重张某,理解张某的行为,信任张某的行为,和他真实地交流;同时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逐渐引导他进行对自己行为的独立思考;减少张某对我的戒备心理,能够听我的话,这
就为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帮助张某解开一些心底的结,引导他自己不断鼓励自己,相信自己。
2、经验与教训
建立很好的师生信任关系,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
给学生不断树立学习自信的韧劲。
从实际出发,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与之交流,既尊重了学生又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及行为反复,才能趋于稳定。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以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
3、反思
这件事叫我体会到了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必要性。
一个孩子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这道题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合作完成的。
在工作中,我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享受着这其中成功的喜悦和幸福,“家校合一”桥梁的主要建造者就是我们老师,沟通就可以创造奇迹,合作就可以铸就辉煌。
为了孩子,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