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第三,封建经济不但依然保持,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存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毫无政治自由。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也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1.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康梁领导的维新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2.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它仍然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最终被军阀袁世凯所夺取。

3.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转变的标志五四运动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创造了经济条件。

第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提供了思想指导。

第四,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4.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第一,从时代特点和条件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第二,从领导力量看,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第三,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来看,五四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第四,从中国革命的前途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第五,5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A:1921年7月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B: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和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反帝反封建C:1923年党的三大总结了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认为单靠工人阶级的力量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

D:1925年党的四大总结了在统一战线中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E:1926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集中全党智慧,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F: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总结失败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在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总结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占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的理论。

G: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H: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后,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6.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十月革命之后的中国民主革命应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革命领导权不同,革命领导权不在资产阶级手里,而在无产阶级手里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四: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是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是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A: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B:革命的动力工人最基本的动力农民主力军小资产阶级基本动力民主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力之一C:革命的领导权无产阶级D: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E:革命的前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而终极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8.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9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A:政治纲领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B:经济纲领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C: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0.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1.城市中心论”在党内影响深远第一:在国际共运史上,不曾有过先夺农村的先例。

第二:中国共产党只有过参加北伐战争那种以占领城市为目标的正规军作战的经验,农村也仅被作为配合的力量。

12.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三湾改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朱德、毛泽东会师)13.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新道路?第一: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内缺少民主制度,外受帝国主义压迫。

第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地。

第三:中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实行残酷的统治,而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根本原因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必备的客观条件第三:继续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重要的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最重要的主观条件15.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第一: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第二: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前提,也是其主要斗争形式第三:农村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依托16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这实际上解决了中国革命新道路如何走的问题。

17.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A: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B: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的人民军队建设18.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第一:中国社会两头小,中间大,无产阶级革命性坚定,但人数太少,力量薄弱第二: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拥有一凌驾于全国人民之上的中央政权拥有一支野蛮、残忍的凶狠而有比较现代化的反革命队伍得到了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和帮助19.不同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第一:1924—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第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第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0.关于统一战线的几个问题第一:统一战线有两个联盟: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联盟,无产阶级和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

第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无产阶级必须力争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第三: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21.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对军队的领导是通过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2.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第一: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环境A:党的建设是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占大多数的条件下进行的B: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环境中开展的C:党的建设是在武装斗争的环境中推进的。

第三:党的建设的内容A:思想建设(延安整风战士在学习)B:政治建设其内容: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核心,指党运用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确定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以此教育党员和干部,使他们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C:组织建设其内容:首先是扩大党的组织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实施正确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D:作风建设其内容:理论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它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第二:为落后的中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具体途径,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第三: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国家学说,指导了新中国的建立。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实践参照。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民主革命回顾第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期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定位为“民主革命”是由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以及革命任务决定的) 第二:从五四运动以后到新中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与旧民主革命不同,革命时代的变化、革命的领导力量以及指导思想和前途决定的) 第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确是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由政治、经济的任务目标决定的)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