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注塑件的设计

注塑件的设计


3.2 塑料熔体的取向和冷却固化
– 塑料熔体的冷却固化速度影响生产效率,固化收缩、
取向和残余应力影响制品的形变及精度。

1.取向 形成原因
– 剪切应力作用; – 温度差异,引起密度不均和收缩不均匀,造成取向。

取向对塑料件性能的影响
– 取向造成塑件的质量各向异性; – 取向方向的力学性能和收缩率大于均质材料; – 垂直取向方向的力学性能和收缩率低于均质材料。
小结

1、分型面的设计原则 2、制品设计的主要工艺要素: 形状 容易脱模; 壁厚 要均匀,要满足刚度、脱模及精度要求; 斜度 取决于收缩率、形状和大小,满足脱模及精度 要求; 加强筋 提高刚度,省料; 圆角 避免应力集中,容易冲模; 螺纹 螺纹直径不能太小,螺纹的始端和末端不要突 变,要有过渡段; 嵌件 增加局部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导电性
3.5.1 塑件的形状

1.考虑容易脱模,避免与脱模方向垂直的孔和 侧壁凹槽。
2.塑件当带有较浅(少于直径的5%)内 侧凹槽和内凸(少于直径的5%)或带有较浅 外侧凹槽和外凸时可以强行脱模的方式脱模。
3.5.2 塑件的壁厚
1.壁厚适当
壁厚要满足塑件的强度、刚度和脱模冲击的要求。 壁厚太小时,强度、刚度不足;熔体流动阻力 大,成型困难。 壁厚太大时,易产生气泡、凹痕和翘曲;冷却 时间长,生产效率低。 通常热塑性塑料壁厚的2~4mm,热固性塑料壁 厚的1~6mm。
例:
对大型和中型的塑料件的厚度要多次校核,慎 重确定。通常,用流程比校核是必要的。 流程比校核式

Li FLR FLRmax i I ti
n
Li——各段流程长度,mm ti——流程各段厚度,mm FLRmax——最大流程比,由表3.2-8查得

式中
举例: 例如3.2-8所示的流程比
第三章
注塑件的设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熔体流动特性和冷却固化过 程,熟悉注塑件精度的确定,分型面 的设计原则及注塑件设计的主要工艺 要素。
注塑件的设计主要内容
3.1 3.2 3.3 3.4 3.5 熔体的流动特性 冷却固化 注塑件的精度 分型面 注塑件设计的主要工艺要素
3.1熔体的流动特性

1.熔体的充模流动特性

2) 根据材料选用公差等级
– 常用材料模塑件公差等级表(表3-2-5) – 比较PE、SPVC、ABS和PC
3.4 分型面
– 1.分型面是注射模中用于取出塑件或浇注系
统凝料的面。
2.分型面的设计原则

1)首要原则是选择在塑件的最大截面处

2)尽可能将塑料件留在动模一侧
3)有利于保证塑料件的尺寸精 度
pR 2L
(3.2 4)

式中


4Q R 3
3.2 5
△p ——管道两端压力差,pa R、L——管径、管道长度,m Q ——体积流率

4)保证塑料熔体充模时在合理的剪切速 率范围内 熔体剪切速率范围 103~104s-1。熔体的 流动是雷诺数很低的层流。 剪切速率过低,充模时间长,生产效 率低,流动性差,产品质量差;剪切速 率过高,会出现湍流或涡流,熔体在型 腔内会产生喷射,生产废品。

3)塑料熔体 的测定和计算
– 可用流变仪测
定表观流动的 稠度、粘度和 剪切速率,获 得流变曲线。 如图3-2-1
– 也可查手册如表3-2-1,查不同塑料在一定温
度和速率范围内的流动指数n和表观粘度K′, 代入流变方程计算τ(3.2-6式)。
(3.2-6)

分析充模过程熔体在圆形流道中流动时,剪 切应力及各段压力损失可由(3.2-4式)求得, 各位置的体积流率由(3.2-5式)求得。
4)尽量不影响塑料件的外观
5)尽量满足塑料件的使用要求
6)尽量减少型腔和流道的投影面积
7)长型芯应置于开模方向
8)有利于排气
9)有利于简化模具结构
10)尽量保持分型面上的力平衡
3.5 塑料制品设计工艺要素





制品设计的主要内容 形状 壁厚 斜度 嵌件 加强筋 支承面 孔 圆角 螺纹

消除残余应力方法
– 提高成型温度;
– 尽量避免模具温度的不均匀;
– 延长冷却固化时间; – 退火处理注塑件。
3.3 注塑件的精度
1. 塑件精度的影响因素 1)材料的收缩

– 线膨胀系数是金属的2~10倍(例表3.2-3)。

2)模具精度
– 制造误差(占塑件公差的1/3); – 使用的磨损(占塑件公差的1/6)。
η
a
γ
. n 1
– 式中
K——流体的稠度,Pa· s – n——非牛顿指数,n<1为非牛顿性n接近零时非牛顿 性强,“剪切变稀”明显 – ηa——非牛顿流体塑料熔体的表观粘度

2)塑料熔体有“剪 切变稀”现象 注射充模的熔体 粘度不但与温度和压 力有关,还随剪切速 率的上升而下降。如 图3.2-1(b)
2.厚度均匀
同一塑件上各部件的壁厚尽可能均匀,如果壁 厚有变化,对热固性塑料限制在此1:2之内,而 且要求平滑过渡。 例1:制品底部壁厚改善
例2:制品壁厚改善
例3:塑料轴承壁厚改善
例4:塑料件圆柱部分壁厚改善
3.5.3 塑件脱模斜度
1.脱模斜度的大小 取决于收缩率、形 状和大小,同时要满足精 度要求。
(3) 嵌件在模具中必须有可靠的定位,在合模 和充模过程中不致松动。
(4)嵌件可在成型后装配,可提高生产效率
3.5.7 塑件上的孔

1、在塑料件上开孔不能影响塑料件的强度, 形状要简单型通孔 的型芯是简支梁,在充模中受熔体冲击, 愈细长,愈容易弯曲变形,因此对制品 的孔径及长径比限制,如下表。

3.塑件底部有加强筋时,加强筋要低于 支承面0.5mm。
3.5.6 塑件的嵌件
1.嵌件的用途 增加局部的强度、硬度、刚度、耐磨性、导电 性,一般嵌入金属嵌。


2.嵌件的设计要点 – (1)嵌件周围的塑料层要有足够的厚度,防止 收缩不均匀,造成开裂。
(2)嵌件要进行表面滚花、开槽、冲孔、 弯曲和压扁设计,以提高嵌件与塑料 件的连接牢度。

3、由于型芯对充模熔融体的分流作用, 在孔的下流一侧有熔合缝,因此对孔间 距和孔到边缘的最小尺寸有限制。如下 表:
3.5.8 塑件的圆角
目的 避免应力 集中,容 易冲模, 增加塑件 的美观性。
尺寸要求 圆角 不小于0.5mm, 内壁圆角半径可 取壁厚的一半, 外壁圆角半径可 取壁厚的1.5倍。

3.5.4 塑件的加强筋

1.作用 提高强度及刚度,省料,减少气泡、
凹痕和翘曲。
2. 加 强 筋 的 典 型 尺 寸
3. 提高塑件刚度的其他形式

薄壁塑件可设计成拱形曲面,球面和翻边。 例:容器底和盖的增强
例:容器边缘的增强
3.5.5 塑件的支承面
1.支承形式 边框支承、三点或四点支承。 2.加强筋布置 减少塑料局部集中,两条 筋十字相汇。

5)保证型腔的充模压力 充模时进入型腔的压力 25~50MPa, 压力过低,充模不充分,料流末端压力 不足,造成制品密度低,收缩率大;压 力过高,易产生飞边,模具设计要求高, 对注射机注射压力要求高。
2.熔合缝

1)熔合缝及其特点
– 熔合缝是塑料制品在成型过程中,互相分离
的熔体相遇后熔合固化后的一个区域。 – 是不可避免的,熔合缝区的性能较差,是塑 料件的薄弱环节;
– 通常斜度:30′~ 1 o 。 – 最小斜度:内表面斜度5′,
外表面斜度10~20′,或 0。 – 不同材料选用不同的脱模 斜度。(如右表)
塑料
脱模斜度
PE、PP、RPVC
ABS、PA、 PC、PS、UPVC 热固性塑料
30′~ 10
40′~ 10 30′ 50′~ 20 20′~ 10
最大斜度:
作业
1. 塑件的厚度大小和差异对其质量有何 影响? 2. 请简述塑料制品嵌件的用途嵌件的设 计要点。 3.确定注射模分型面时要考虑哪些问题?

3.5.9 塑件的螺纹

1.加工方法 加工而成。
模塑时直接成型和模塑后机械
2.螺纹直径不能太小,外螺纹直径≮ 4mm, 内螺纹直径≮ 2mm 。 3.塑件螺纹选用公制标准螺纹,一般不选用 细螺纹。 4.螺纹一般不超过国标公差等级5~6级。

5.螺纹的始端和末端不要突变,要有过渡段, 避免崩裂变形。

控制取向,提高塑料件性能的方法
– 延长冷却固化时间、退火处理塑件降低取向; – 控制取向方向提高塑料件性能(如图3.2-3)。
2.残余应力

形成原因及对制品质量的 影响
– 剪切应力和正压力作用,引
起的残余流动压力; – 模具温度不均匀和冷却固化 速度快,产生的温差残余应 力,塑料件愈厚,温差残余 应力愈大。 – 残余应力,造成塑料件变形 (如图3.2-4)。
– 1)绝大多数塑料熔体为非牛顿流体
– 粘度常用流动速率表示,常用流动速率仪测定。一般为注
塑熔体为1~50g/min,薄膜吹塑0.5~6g/min 。 – 塑料熔体为非牛顿流体要用非牛顿流体流变方程描述 – 剪切应力:
. . . n 1 γ η γ τ a γ

2)形成原因
– 型芯和嵌件的分流 – 同一型 腔有多个浇口 – 熔体喷射和蛇形射流引起波状折叠的熔合缝

3)熔合缝系数αkl
– αkl——熔合缝区域强度与无缝材料强度之比
(如表3.2-2) – 结晶聚合物熔合缝系数(>0.8)大于脆性聚 合物(<0.6),玻纤塑料最低。 – 提高熔合缝强度方法:增加厚度;改变浇口 数量或位置(如图3.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