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查课程设计地质大学1.1工程概况该勘察为北京林业大学柏儒苑小区6#、7#、8#楼工程勘察工作。
拟建“北京林业大学柏儒苑小区楼房”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肖庄,柏儒西街以东、逸清南路以南,林业大学北路以北。
建设规模约为14000平方米。
拟建建筑物平面分布及尺寸详见“勘探点与建筑物平面布置图”,其相应的高度、结构类型及地下室情况:根据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提供的资料,本工程由住宅楼和地下车库两部分组成。
住宅楼部分包括6#、7#、8#楼,地上11~14层,地下1层,剪力墙结构,基础埋深为±0.00标高下约3.00m;地下车库部分为地下2层,框架结构,基础埋深为±0.00标高下12.00m,其设计室内±0.00标高尚未确定,如下表1所示:表1 建筑物工程特性1.2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本工程建筑结构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根据对已有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最深25.50m)的地层,按成因年代可划分为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和第四纪沉积层三大类,并按岩性及工程特性进一步划分为6个大层及亚层。
现分述如下:表层为人工堆积之厚度为0.80~3.20m的粘质粉土填土、砂质粉土填土①层及房渣土、碎石填土①1层。
人工堆积层以下分布有厚薄不均匀的新近沉积的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②层,粉质粘土、砂质粉土②1层及粘土、重粉质粘土②2层。
新近沉积层及局部人工堆积层以下为第四纪沉积的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③层,粉砂、细砂③1层,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③2层及粉质粘土、粘质粉土③3层;粘质粉土、粉质粘土④层,砂质粉土、粘质粉土④1层,粉砂、细砂④2层及粘土、重粉质粘土④3层;粉质粘土、粘质粉土⑤层,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⑤1层,粘土、重粉质粘土⑤2层及细砂⑤3层;卵石⑥层及细砂、中砂⑥1层。
在场地深度范围内(25.50m)已测得3层地下水,现场实测的各层地下水水位及类型参见表2:表2 地下水情况工程场区台地潜水的天然动态类型属渗入~蒸发、迳流型,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地下水侧向迳流及管道渗漏等方式补给,以蒸发及地下水侧向迳流等为主要排泄方式;其水位年动态变化规律一般为:6月份~9月份水位较高,其它月份水位相对较低,其水位年变化幅度一般为1~2m。
场区层间水的天然动态类型属渗入~迳流型,主要接受地下水侧向迳流等方式补给,以地下水侧向迳流为主要排泄方式。
根据“北京市区浅层地下水长期观测网”中的资料及相关成果图件,拟建场区1959年及近年35年最高地下水位均接近自然地面。
1.3勘察纲要编制的依据及原则1.3.1勘察纲要编制依据建设方提供的《柏儒苑地勘工程招标文件》和《北林大柏儒苑工程平面图》;(2)搜集临近场地的工程地质资料;(3)现场踏勘拟建场地情况及场地环境;(4)阅读国家有关勘察技术规范、规范和标准,见表3:表3 本工程应执行的勘察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1.3.2 勘察纲要编制原则(1)勘察方法应在预期勘察成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满足工程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基坑围护与降水设计、抗震设计等方面的要求;(2)根据附近地区工程勘察资料及有关建筑经验,针对本工程拟建建筑物性质及设计要求,对地基基础、桩基持力层等进行详细的预分析评价,按上述规范、规程和标准合理布置勘察工作量;(3)本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采用钻探、取样、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现场渗透试验等多种勘测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勘察,获得各种有效的地质参数和完整的勘察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后提供完整、准确的勘察成果,以满足拟建工程设计及施工的要求。
二、勘察目的和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2.1 勘察目的按照详细勘察阶段的技术要求进行勘察工作,在建筑物拟建场地进行钻探以及各种原位试验、波速试验、室内试验等,获得以下资料,为建筑物的基础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1.查明有无影响拟建场地整体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并分析场地岩土层的构成、分布、埋深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变形特性。
2.查明拟建场地地下水的状况,渗透性。
分析其对建筑物基础设计和基础施工的影响。
3.评价拟建场地类别,并分析地基岩土层得剪切波速值,判别地基土液化的可能性,提供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本条件;4.根据勘察成果,提供在安全前提下合理的地基设计方案及在设计、施工方面的技术建议和设计参数。
2.2 具体应解决的主要工程技术问题1.根据工程性质,对拟采用的桩基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评价,推荐适宜的桩基持力层、桩长和桩型,提供桩基计算参数,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及预估桩基沉降量,在进行技术经济比选的基础上,提供推荐意见。
2.根据抗震设计要求,提供场地类别及评价25.50m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是否存在液化的可能性,若液化则提供液化指数及液化强度比;3.查明拟建场地及其附近有无地下水污染源,在拟建场地内取地下水样作水质分析,且查明地下水对混凝土有无腐蚀性。
三、勘察工作量布置与勘察质量保证措施3.1 勘察工作量布置3.3.1 勘察工作量布置的原则本次勘察拟布置勘探孔 42 个,其中控制孔 11 个,孔深35 m,控制孔中有7个需做标准贯入实验,一般孔14个,孔深20m;静力触探孔 6 个,孔深30 m。
原位试验孔8个,孔深30m,分六层。
水文实验孔3个,孔深30m。
(1)勘探点间距《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4.1.15规定:初步勘查阶段,参考表4.1.6,勘探点间距60m。
详勘阶段、地基复杂程度中等,勘探间距:18m,勘探线间距70-150m。
易按建筑物周边或角点布置,也可按建筑群布置。
结合场地岩土工程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拟建物性质,勘探点平面布置以均匀控制建筑场地并满足后期基坑边坡支护设计、施工的需要为原则,确定出的勘探点布置详细位置见纲要。
(2)勘探孔深度《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4.1.18规定: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计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该达到基底下0.5 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到稳定分布的底层。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为3m,变形为1.5m,基础埋深3m,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4.1.7规定控制性孔深为30m,一般性孔深23.5m。
(3)勘探点类型a.一般性勘探点:为查明地基主要受力层性质,满足地基(包括桩基)承载力评价等一般常规性问题的要求而布设的勘探点。
b.控制性勘探点:为控制场地底层结构,满足场地、地基基础和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变形评价的要求而布设的勘探点。
(4)取样及试样要求采取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应按地基复杂程度确定,宜占总数的1/2至2/3,每栋重要建筑物不少于2个。
3.1.2 具体勘察工作量布置勘探孔按建筑周边和角点安排,具体工作量布置见下表4所示:表4 勘探点工作量布置项目孔深(m) 工作量(个) 合计(个) 备注控制性孔35 1142 拟建地下室为1层,基础埋深约3.00m一般性孔20 14水文孔30 3原位试验孔30 8静力触探孔30 6标贯试验根据土层情况每隔1.5m做一次,并要求标贯试验第一点离孔泥面不得大于1m。
现场钻探时取样拍照,并采取扰动样做室内试验,控制孔用K1K11,需要做标贯试验的孔号为:BK1BK7。
需要做静力触探试验的6个勘探孔为:JK1、JK2、JK3、JK4、JK6。
水文孔用SK1,SK2,SK3。
原位试验孔用YK1YK8,一般孔直接用数字114所有勘探孔钻探深度总共1175米。
3.1.3 测量(1)定点放样勘探孔(钻探、静探孔)在施工前按照勘探平面布置图,根据场地界桩,利用经纬仪、钢卷尺等手段将各勘探孔进行实地放样。
考虑场区地块面积较大,必要时,可采用全站仪进行放样,以确保放点位置正确。
(2)标高测定所有钻探孔(包括小螺纹孔)均按市设统一水准点(吴淞高程)为基准点,进行孔口标高测量,回路闭合差满足测量精度要求。
(3)地下水位测量在野外工作全部结束 24 小时后,测量稳定水位,并在勘探施工全部结束后统一对勘探孔稳定水位进行测量。
3.2 勘察质量保证措施“坚持科学管理,信守合同承诺,追求卓越创新,赢得顾客满意”是我们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中取胜的根本,在本工程中我们依靠科技先导、体系保证、标准作业、程序控制等手段,紧紧围绕创优规划,大力实施精品工程战略,开展创优活动,保证工程勘察质量创优。
3.2.1 项目质量目标本项目整体目标为:在满足技术规范、设计及审图要求的前提下,确保优良。
3.2.2 质量保证措施(1)质量管理机构:由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负责审定技术成果,高级工程师为工程负责人,对整个工程全面负责;建立工地的技术组、钻探班、室内试验组,边坡只当结构设计组,CAD制图组的技术负责人组成技术质量管理机构。
(2)质量管理要求:严格按照ISO9002质量管理办法进行质量控制,把好每道工序的质量关,每个勘探点的勘探工作严格执行质量验收制度,由本工程的技术负责人负责验收;工程负责人进行质量抽查,工程审定人执行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品校审的三个环节管理办法进行技术把关,确保勘察质量优良。
(3)安全生产措施:工地设置专职与兼职安全员负责日常安全宣传管理与监督,贯彻安全法规,确保安全生产与工作进度。
(4)关键点;钻孔深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
四、现场勘察基于勘察目的与要求,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次现场勘察拟采用钻探取样、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现场渗透试验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勘察和评价。
4.1 钻探4.1.1 钻探目的摸清土层和基岩的构成、分布和埋深,测定地下水,取样并作为原位点测试加以利用。
4.1.2 钻探要求(1)提供地质钻孔平面布置图,绘制全部钻孔柱状图,重点对软土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查清持力层下软弱夹层、断裂带,钻进深度内全部岩土要拍照,有代表性的岩土要保存,并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2)各机组的钻探班报表必须按《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的有关规定记录,做到及时、准确、清晰,土(岩)芯不倒置,做好编号并放置进尺票,严禁事后追记;(3)钻进过程中探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判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应记录初见水位,并按规范要求停钻一定时间观测稳定水位;(4)按已有资料获得土层情况确定各孔取样的竖向间距,各土层需按规范取样及标贯,每孔土(岩)芯均应照相,主要提供以下指标:地基土的比重、含水量、重度、孔隙比、饱和度、液限、塑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颗粒分析成果、有机质含量、粘聚力、内摩擦角、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及静力触探试验指标、承载力特征值、桩极限侧阻力和端阻力标准值渗透系数、固结系数、直(固)快、等物理力学数据;(5)各钻孔深度应满足国家标准中有关条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