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精选100题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精选100题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精选100题一、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

(元)乔吉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1).描写了一个落魄困顿的诗人形象。

(2).示例:“倦”“愁”借鸟儿道出诗人心曲。

听到鸟的啼声,不禁想到“鸟倦而知还”,自己却奔波于途,走过一村又一村,有家不得归。

诗人不说自己对漂泊生活感到厌倦,而说鸟儿知倦;不说自己哀愁,而说鸟儿呼愁,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无穷乡思。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江天暮雪[元]陈孚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1)“千崖暮如晓”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 4 分)(2)本诗描写的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为何要写渔翁的活动? ( 4 分)(1)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2分)而且写出了暮时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眬眬、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

(2分)(2)①加入人的活动,使画面具有动感,纵深感。

(2分)②写渔翁的活动,突出江天暮雪的影响。

(2分)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酬朱庆馀朱庆馀张籍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5分)(2).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对此加以说明。

(6分)(1).都运用了“比”的手法(1分,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

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2分);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2分)。

(2).《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2分)《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的肯定(2分),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分)。

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

(1).【思路探究】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本题在思考时不仅要理解“深藏”的含意,还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尤其是后面的“莫”“且教”等词的分析,理解海棠不愿出来的主观情感,这样,答案便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方法提炼】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遵循以下模式:①词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画面?我们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是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词语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词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伤感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伤“感伤”。

(2).【思路探究】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鉴赏古诗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

它要求考生既要有很好的诗词理解能力,又要有一定的诗词审美理论基础,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理论。

本题主要从表现手法这一点进行鉴赏,全诗写的是海棠,它的“深藏”“莫轻吐”等与“桃李”的“闹春风”明显有着不同,这样,我们很容易从写作的主次关系中得出衬托这一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

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

或: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

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方法提炼】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表现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用典等,分析是首先要围绕这些角度展开。

(1)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

二是自己仕途不顺(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注:必须答出意思;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

(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

“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

注:分析一个词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溪桥晚兴郑协①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

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用了哪些手法?(3分)(2)有人说诗中的“闲”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分)(1)景物:亭基、渡口、江流、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手法: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2)不同意。

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景上的差异。

(3分)(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诗采用什么手法写景,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

(4分)(1)(3分)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

意境高古、清幽(或“幽雅");颈联写入望的远景。

景象阔大、幽渺(或“幽深")。

[要点:①近远景之别,②意境(效果)之别。

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 3分](2)(4分)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1分),通过对卢岵处士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卢蛄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高洁,以及作者的景慕之情。

(3分)(答对手法1分;答对“卢岵形象”、“作者感情”中1项得2分,答对2项得3分)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韶美归舟过夔,留半月语离,作恶诗以送之,用韶美原章韵王十朋弱羽①年来正倦飞,夔门邂逅故人归。

人生一笑难开口,世事多端合掩扉。

况是桑榆俱暮景,何曾富贵已危机。

明朝怅望仙舟远,百尺高楼上静晖②。

【注】①弱羽:飞行力弱的鸟。

②静晖:夔州静晖楼。

(1)“弱羽年来正倦飞”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联系全诗,说说“倦飞”二字寄寓了诗人哪些感慨?(6分)(2)请赏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

(4分).(1)(6分)比喻。

(1分)宦游异乡,故人远离,人生多苦,世事无常,年岁已高,仕途不顺。

(5分)(2)(4分)想象(虚写)(2分)明朝独自登楼怅望,故人的舟船早已远去(1分),深刻地表达了此刻依依惜别之情,也寄寓了自己思归的情绪(1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欧阳修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⑴上阙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么?(4分)⑵“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使用了哪种修辞?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⑶从下阕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概括说明。

(3分)⑴①花木繁盛,花香阵阵,景色秾丽美好。

②渲染洛阳满城春色,反衬深沉的离愁别绪。

(每点2分)⑵①拟人;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每点1分)⑶①旅途春光无限,愁思也无边无际;②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驿舍偏僻寂静;③抒情主人公夜不成眠,望月思人,倍感“寂寥”。

(每点1分)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夜坐张耒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⑴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1分)⑵本诗写梧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使用了什么手法?(3分)⑶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

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举你所知的一句印证你的观点(4分)⑴明月高照,夜气清冷,梧桐振叶有声。

(1分)⑵写梧桐不甘凋谢,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达了作者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

(2分)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1分)⑶通常表达落寞、寂寥、孤独、凄婉的悲愁情怀,对生命凋谢的伤感。

(2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等。

(2分,一句即可)十、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马令《南唐书·党与传下》:“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

”试分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艺术表现方法上的妙处。

(4分)(2)、古人认为,“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灵异不凡。

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请找出“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眼”,并加以简析。

(4分) (1)它的妙处不仅仅在于写景,而在于它以象征(比兴)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出来。

春风吹皱了池水,更搅乱了思妇的心。

丈夫远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

以景寓情,情景相生。

(2)闲。

开头的由景入情,引出了思春的少妇。

接着一个“闲”字,把她眼下过着的那种无所事事,闲得无聊的生活揭示无遗。

她无精打彩地逗着鸳鸯玩,漫不经心地将杏花放在手心上揉搓,这种似是无意却有情的动作,反映出她内心的惆怅和空虚。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完成题(8分)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罟(gǔ)师:渔夫,这里指船夫。

(1)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略作赏析。

(4分)(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