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XX感动中国观后感

观XX感动中国观后感

观XX感动中国观后感
观XX感动中国观后感前不久,在祖国西北边陲,一位连上网是啥都不知道的76岁老人突然成了“网红”。

他的故事在网上传播后,十几天的时间里阅读量就超过1500万人次,无数网友为他点赞。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共产党员魏德友。

魏德友,一个倔强而忠厚的的山东老人,1940年出生在革命老区临沂。

他说:“陈毅指挥打仗时就曾在离他们村五华里的一个村里,自己家也曾经给部队腾出一间房做电台使用。

”1960年8月,老魏参军来到驻地在唐山的北京军区24军4555部队,1964年4月11日转业来到新疆军区农业生产建设兵团161团兵二连,从此他的命运和萨尔布拉克草原上的173号界碑紧密相连。

在这里,他放牧在边境线上,就巡逻在173号界碑管控区内;他种地在界河畔上,就站岗在额敏河边。

如炬的双眼时刻警惕地望着萨尔布拉克草原。

一把放羊鞭,一架望远镜,一台收音机,一个军用壶每天陪伴着他走在巡逻路上,萨尔布拉克草原100多平方公里山川上的每一株蒿草都记得老魏的脚步声,每一块石头上都印上了老魏的身影。

52年来,他用一双厚实的脚板在边境线上丈量了18万公里,堵截越境牲畜数万头只,劝返临界人员上千人,管控
区内没有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他把自己像一棵树一样深深地种在了萨尔布拉克草原上!
占地面积100多平方公里的萨尔布拉克草原地势狭长,虽然水草丰美,土地肥沃,但却是西伯利亚南下冷空气的必经通道。

这里冬季狂风肆虐,暴雪盈墙,夏季蚊虫狂舞,狼歡出没。

位于中哈边界173号界碑的萨尔不拉克草原,畅阔寂寥,只有没膝深的苦豆子和芨芨草在风中寂寞地摇曳!.1964年,来自北京的转业军人们在萨尔布拉克草原建起的屯垦戍边营地番号为新疆军区农业生产建设兵团161团兵二连,人们称他们为老军垦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1975年兵团撤销,1983年兵团恢复,营地划归裕民县吉也克乡。

建制变了,老军垦们陆陆续续撤回团里或内地,只剩下倔强的魏德友不愿离开。

他说:“我不走,我一辈子也不离开萨尔布拉克,毛主席派我来守边疆,我一走,这儿又变成了无人区,我死也不离开边境线!”没有了人喧马啸,营地逐渐荒废,只有高扬的国旗告诉飞鸟,因为老魏的坚守,萨尔布拉克草原上才有着蓬勃的生机和安宁!
每天鸡声报晓,晨光熹微,魏德友就披挂出门,一股“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顶天立地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万重雷霆也难轰”的豪情总在胸中激荡。

相濡以沫50多
年的老伴刘京好总要追出门来叮嘱两句:“不光要警惕坏人在边境线上搞破坏,还要注意脚下的安全,听见没!”望着老伴关切的眼神,看着同样豁着牙,说起话来跟自己一样就跑风漏气的老伴,生性木讷的老魏心中涌动着一句台词:“此一去山高路远,莫去问前路是劫是缘,你且自珍重!”但嗫嚅着,终究冒出了一句平平淡淡的话:“知道了,你一个人在家也要多小心,有情况别忘了给边防站打电话!”凝望着老伴渐行渐远不再伟岸的单薄背影,刘京好喃喃自语道:“死老头,都76了,还这么要强。

”时间真如白驹过隙啊,转瞬间,她和老魏在173号界碑已经驻守了52年。

52年,她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边防,她们把爱情的种籽撒在了萨尔布不拉克草原,她们把自己的人生过得无怨无悔,却把“攻不破的边防线难不倒的兵团人”这句话演绎的淋漓尽致。

观XX感动中国观后感“面对一千度的火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欲火涅槃,在人们心中永生。

”这是XX年感动中国颁奖礼上救火英雄王锋的颁奖词,可是,这个璀璨的生命再也听不见人们这样称赞他了。

在XX年南阳的那场大火中,王锋舍己救人,义无反顾
地三次冲入火海。

在他的救助下,20多名邻居无一伤亡,而王锋全身有98%的面积烧伤。

四方捐助,仍没留住英雄。

XX 年10月1日,王锋因多脏器衰竭,不幸在北京离世。

英雄王锋,已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用血色脚印谱写下的灵魂震歌依然悠扬回荡。

咸泪流过处,竟有些顽石初悟的天坼地裂之感,我们都应该知足了。

此后,英雄自应看穿人身原是骷髅,剔骨还天剔骨还地,恢复英雄成为一介逍遥赤子。

我们也应该举足,从天伦的窗破出,追随英雄留下的脚步,将未燃的柴薪都化作炊烟,去供养如许苍生。

英雄至今已悄然流去,却又在断灭处,拈花一笑,他躺卧的这摸样,如稚子的酣睡,如人夫的腼腆,如人父的尊严,或许芸芸众生仰望英雄都含有这三种情愫吧!
在我们身边,也许王锋依旧在,他在电影《英雄王锋》里依旧笑脸如昔,在人们的赞歌和感动中默默走过,在历史的长歌里背影挺拔,更在受英雄精神感召的社会大众的心里……又或许,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正有无数个和王锋一样的英雄默默存在,只待吹尽黄沙才显出遒劲脊梁。

全国知名雷锋文化研究人翟元斌,在去年10月1日作诗一首《与王锋告别在西去的路口》,沉痛悼念“雷锋式好青年”王锋。

诗中写道:“你就是你,一粒中原土地的沙砾,喧嚣重回静寂,你默默堆砌着一个族群的图腾”,“向东,向西,你选择
太阳落下后的再一次升起”。

英雄王锋的出现,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在孕育人类文明的中原大地,从来就不缺乏英雄。

小巷中留下的那串带血脚印,即洋溢着王锋对生命的热爱,也镌刻着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凝炼在骨髓中的决绝。

火,是灼热的,更是能过摧毁一切的,我不知道火在烧烤王锋的肉体时,他是怎样的疼痛,但我知道,那时他是怎样的焦灼,满心焦灼的都是别人生命的安全!哪里还顾得上自己的疼痛!
王锋的英雄行为,闪耀着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裂变出的时代精神的耀眼光辉,人们需要英雄,更需要王锋这样的平民英雄,他们是一个民族真正的脊梁,必将内化为新时期青年人的行为自觉,扩散出无尽的正能量。

观XX感动中国观后感昨天晚上坐在电视机前静静的看完《感动中国》,看完栏目,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引起我久久的思索。

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走进他们,叩问自我,在感动中找寻本真。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

XX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

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

XX年,张宝艳提出的
“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

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XX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用心去看世界,浮沉过后,去发现细节的感动!。

相关主题